張鋒

【摘 要】本文探討了將CIPP評價模型運用于信息科技學科“教—學—評”一致性評價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其在運用過程中應采取的策略,實現以改進為導向的教學評價,從而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關鍵詞】CIPP評價模型;信息科技;一致性;探討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7-062-02
目前信息科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有些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不深入,教學方式單一;重視學生技能培養,輕視核心素養培養,輕視教學評價等問題。同時,有些信息科技學科教師沒有深刻理解本學科的核心目標與價值,不知道如何開展項目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真實情境創設,形成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教學評價更多以理論考試作為評價,以最終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作為一名從事信息科技教學多年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筆者構建了信息科技學科的“教—學—評”一致性CIPP評價模型——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和結果(product),采用以改進為導向的信息科技學科教學的多元評價方法,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CIPP評價模型適配“教-學-評”一致性
CIPP評價模型又稱為“決策導向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D.L.)通過改進以目標評價為主的泰勒評價模型而提出的一種新型評價模型。這是一種以提供決策為導向的動態調整評價模式[1]。
(1)二者目的一致:以改進為導向。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四種核心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學-評”的過程不只以教會學生掌握技術與技能為唯一目的,而是以改進策略為導向。同時,要在后續的課程教學中借鑒先前改進的教學經驗,這正是CIPP評價模型的價值主張。
(2)二者方式一致:評價多元。信息科技這門學科的特點是以理論教育為基礎,理論聯系實際,操作性極強的一門學科。信息科技學科內容不僅有理論學習、實際操作,還有科技聯系生活實際的應用,因此教學過程中可采用的教學評價方式是多元的,這符合CIPP模型的評價方式。
(3)二者特點一致:靈活實施。信息科技學科教學評價可以在教與學的全過程實施,評價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評價目的是為了改進教與學的過程。教師要靈活把握教學活動中的各種評價方式,靈活收集各種信息以便得到改進策略,這與CIPP模型的評價特點一致。
信息科技“教—學—評”一致性CIPP評價模型的構建
筆者根據信息科技教學評價的特點構建了“教—學—評”一致性CIPP評價模型(圖1),其具體內容說明如下。
(1)背景評價:這是對教學相關因素的評估。主要有對學生已有信息科技水平學情的分析;分析和確定教學需求;制定教學目標等。背景評價的主要形式有:成績記錄、摸底測驗、智力測驗、態度與情感調查、觀察、訪談和問卷等。
(2)輸入評價:這是對學校的辦學環境、教學設備、可選擇的教學方法、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的評價,其核心是教學重點與難點如何圍繞學生“教—學—評”一致性展開,要選擇有效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方案。其主要形式有:對比分析、調查問卷等。
(3)過程評價:及時并持續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進,為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提供信息反饋。這是整個CIPP評價模型開展評價的最主要環節,包括以下幾類評價方式。
①形成性評價: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簡單測試或提問方式,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評價,以便科學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及時調整并改善下一個教學環節。
②表現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與掌握的程度,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根據學生學習的內容制定評價量表,將學生的活動及學習成果通過評價量表分解成可觀察的具體行為。
③學習行為評價:學習行為評價是“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環節,是對學生在學習與理解知識過程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其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如學生的注意力是否在學習內容上,是否積極主動回答問題,是否融入整個教學環節等;二是學生的情緒狀態,主要看學生是否充滿激情,是否能快樂學習;三是關注學生之間的交流狀態,學生通過同學之間以及小組之間交流后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學生思維是否高度關注教學內容等。
(4)結果評價:這是最重要的評價環節,結果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教學過程各環節的分析,了解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策略,從而實現通過評價促進教與學的目的。信息科技教學結果評價通常可以采用筆試測試加上機操作測試來實施,評價對象可以是學生完成的作品或是學生的電子學習檔案。
信息科技“教—學—評”一致性CIPP模型運用策略
(1)明確評價目標,注重評價實效。在信息科技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評價最大的忌諱是為評價而評價。教師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為目的,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精心設計,充分利用每一種評價方法的優勢,有效通過CIPP評價模式給出改進策略從而不斷改進“教”與“學”的過程。
(2)制定評價標準,激勵學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教學方案能否順利實施,評價標準的制定是前提條件。評價標準目標明確后,最終體現為評價量表的制定,評價量表作為學生評價最終的得分標準需要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講解。評價量表制定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原則,通過評價激勵學生更快發展。
(3)強調評價責任,提升學生素養。隨著社會的數字化全面轉型,信息科技課程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能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數字素養和技術。對于學生的評價要特別強調信息社會責任。
(4)反饋評價結果,引領學生素養逐步提升。運用“教—學—評”一致性CIPP評價模型,應將評價工作貫穿于“教”與“學”的各環節中,教師應及時對評價結果進行處理,讓教師和學生在分析與評價過程中了解教與學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及時提出改進策略,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和評價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與提高。
王娟. 基于CIPP模式的高職院校項目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 現代職業教育,2019(32):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