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數學教學的結構、形式以及觀念等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讓激勵性教學法助力高效課堂的形成,是筆者近些年一直在探究的話題之一.本文認為用激勵教學法助力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有:需求激勵、情境激勵與任務激勵等,并提出及時表揚、回顧激勵與激勵評價等實施辦法.
關鍵詞:激勵教學法;高效課堂;表揚
高效課堂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能高效地完成既定教學目標,且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力的課堂.簡而言之,即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建立教學效率與效益的最大化與最優化的課堂.輕負擔、低消耗、多維度與高質量是高效課堂的真實寫照.
激勵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與探索者[1].”利用學生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應用激勵教學法,能助力高效課堂的有效形成.
1 激勵教學法助力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
1.1 需求激勵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生活、學習、社交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需求.教師想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希望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與進步,就需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合適的激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對所學知識興致不高,學習欲不強,這并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學習方面的需求,只是這種需求表現得較弱.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善于捕捉的慧眼,找到他們需求的契機,用恰當的方式及時給予激勵性的刺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產生學習熱情.
1.2 情境激勵
情境教學于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研究發現,若空有情境,不注重合理引導與適當地激勵,只會讓各個精心創設的情境成為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想要利用情境推動學習的內驅力,啟發學生的思維,就需要在情境中添加科學的激勵成分,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情感傾向來感知、感悟情境帶來的教學功能,為新知的建構與能力的形成提供更好的環境與氛圍.
1.3 任務激勵
每節課的教學都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就是教學任務達成的過程.教師可將教學目標分解為一個個教學任務,每個任務之間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且具有一定的梯度,教師可用這些小任務來激勵學生.學生每突破一個教學任務,就會獲得成功的愉悅,形成自我肯定.這種積極的狀態又促進學生下一個數學任務的完成.久而久之,則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2 激勵教學法助力高效課堂的實施辦法
2.1 及時表揚
克魯捷斯基認為:“學生對教師所傳遞出來的好感信息表現得尤為靈敏,他們會用自己的愛來回報教師的愛,這是每個學生共同的特點[2].”這與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希望受到別人的認同的心理特征不謀而合.實際教學中,有不少教師常忽略學生本身的優點,認為他們身上所存有的這些優點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用表揚的方式進行強化.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弱化這些被老師熟視無睹的優點.
除此之外,還有些教師對學生的缺點表現得十分敏感,一旦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即迅速加以指責,這是典型的“明于知瑕而暗于之瑜”寫照.其實,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發現學生的缺點,無需大驚小怪,只要適當地引導即可幫助學生獲得成長.
案例1 “雙曲線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教學
課前,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如果雙曲線的方程是3x2-y2=3,則以定點B(2,1)為中點的弦所在的直線方程是什么?
大部分學生都利用“判別式”的方法來獲得該直線方程.在詢問大家是否存在其他解題方法時,一位學優生提出了用“點差法”來獲得該直線方程.這是一種既簡單,而又新穎的解題方法.這種方法的提出,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此時,筆者特地針對提出點差法的這位同學進行表揚:“你的思維能力很強,希望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你能刻苦鉆研,用你靈活的思維找到能以你自己名字命名的解題方法.”
這句激勵性的話語,給了這位學生極大的信心,在后期的學習中,該生有了更出色的表現,遇到問題,常會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并樂于與老師和同學一起分享.他將這種學習狀態一直延續到高考,并表示自己會一直研究數學,爭取在數學上有所建樹.
從該案例來看,及時正確的表揚,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肯定,還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契機.作為教師,在發現學生的優點時,應及時表揚,以鼓勵學生將這種優點延續下去,為培養學生形成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夯實基礎.
2.2 回顧激勵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些學生學著學著就產生了懈怠心理.為了避免學生對日復一日的學習產生厭倦.筆者認為,定期回顧激勵能有效地強化學生對學習的信心.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將學生日常的優點記在心里,在必要的時候或恰當的時機,再次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
案例2 “函數的單調性與導數”的教學
問題:如果函數f(x)=12x3-11x2+(a-1)x+1于區間(1,4)內是減函數,于區間(6,+∞)內為增函數,實數a的取值范圍是什么?
筆者在本題教學時,應用集合間的包含關系來進行引導、講解.探討完本題后,提出:“大家對于本題有什么疑問嗎?”這是筆者的一個教學習慣,通常情況下,學生會說:“沒有疑問.”那么,一題的教學就算基本完成.不成想,話音剛落,就有一位學生提出:“還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來解決本題.”這個想法超乎意外,并不在預設范圍內.隨即,筆者帶領學生一起用這種方法進行了探究,并充分肯定了該生的意見.
在后期的復習中,再次遇到與此類似的試題,在與學生一起探討完畢后,筆者提出:“當初某同學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解決了本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學生都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老師,有學生說:“老師記性真好,竟然還記得這件事.”筆者順勢提出:“你們在學習中的努力,老師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尤其是這種有見解的想法,值得贊揚!老師希望大家在學習中,都能積極開動腦筋,有所建樹.”
學生不禁動容,在后期的復習中,一個個都打起12分的精神,不斷地進行自我總結,并獲得更多、更好的解題技巧.學生的思維、視野以及思維品質在不斷地總結中,得以有效提升.正因為教師經?;仡櫩隙▽W生的優點使得所有學生對學習都充滿了信心.
2.3 激勵評價
新課標提倡要科學、合理、多元且人性化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羅杰斯提出:“自己的評價,是唯一能準確評價目標實現程度的方式.”教師在評價環節,可將主動權放手給學生,先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一個評價.在此基礎上,再運用合作激勵式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通過互評,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也可拓展到家校聯系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以促進學生的身心與社會適應能力等的全面發展[3].
總之,高效課堂的形成離不開教師激勵性教學方式的輔助.作為教師,應不斷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及時更新理念,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肯定與表揚,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為高效課堂的形成與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箴言[M].朱永新,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 克魯捷斯基.中小學數學能力心理學[M].李伯泰,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3] 黎偉.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教育·文摘版,2016(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