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霞
摘 要:區域認知是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屬于學生對自然過程和規律及其人地關系進行分析與理解必備的知識,是地理學習效率和質量提高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具體教學時,要合理運用各種教學工具與資源,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以確保學生形成相應區域認知力。鑒于此,本文主要對基于區域認知的高中地理教學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區域認知的高中地理學習路徑。
關鍵詞:高中地理;區域認知;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區域是地表的空間單位,而區域性則是地理學科的主要特征。依據人們的認知以及實踐需要,通常會將區域分成不同類型、尺度與功能。而地理學作為有著扎實基礎理論以及應用理論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和生產實踐有著密切關聯的應用型學科。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指導學生站在區域的角度來看世界,通過辯證的方法對待區域地理的差異及其環境,歸納總結出相應的地理特征,明確區域開發的實際利用,優化區域持續性發展的改良措施。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注重傳統化教學理念的轉變,深入地學習新課程的相關教學理論,優化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逐步養成相應的區域認知核心素養,提高其學習質量。
一、基于區域認知的高中地理教學問題
高中地理的區域認知培養更多是立足于師生雙向互動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教師方面
1.教師的教學亟待更新
新課標明確指出區域認知的相關內涵、目標以及學業質量等相關要求,但大多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教學理念相對落后。首先,教師沒有針對新課標對于區域認知的培養要求進行相應學習;其次,教師自身已具備的教學方法,導致其教學過程過于注重學科理論知識講解,而忽略了學科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教師對于學生自身的區域認知力過于高估,單純地將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內容當作是區域地理,認為學生只需要儲備一定的地理知識。這就使區域認知的教學目標轉變為紙上目標,沒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落實[1]。
2.教師培養過程較為粗放
認知主要指人感官外界事物做出的信息加工過程,是經過心理活動所獲得知識的過程,包含了感覺、記憶、知覺、想象、思維等各種認知活動。而區域認知則是通過相應的認知活動認識區域地理。若對相關理論缺乏研究,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區域認知時,就會顯得十分粗放。首先,認識不清,將區域認知簡單地認為是認識區域,這就使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沒有充分挖掘出區域具備的地理特征;其次,忽略了方法指導,教學主要是依據各個區域進行分別敘述,沒有將區域研究的具體方法講解給學生,內容太碎片化;最后,忽略了區域之間的聯系與發展,整體教學內容深度不足[2]。
3.教學滲透不足
區域的整個認知過程是由淺至深、由表及里、由易至難的,這個認知過程就需融入教學過程,以促使學生的區域認知力提高。但是,高中地理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滲透區域認知不到位的情況,首先,受到地理教學課時與任務等各種因素所影響,教師更加注重學科的主要知識,對知識涉及的區域背景很少提及;其次,地理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太依賴地理教材中安排的區域地圖,片面認為學生會判讀,在教學過程中花費的時間相對較少,這就造成區域認知力的培養過于空洞化。
(二)學生方面
1.區域思維存有漏洞
學生受到初中階段地理教學現狀的影響,對于區域地理的有關知識已逐漸遺忘,這就使地理教學中存有較大的漏洞。首先,學生對于區域地理的分布和位置的相關知識儲備欠缺,致使學生無法準確定位出區域位置,這就使學生在對區域進行分析時,無法做到準確定位,分析區域內的地理特征時,出現一定的偏差;其次,學生對于區域解讀的方法與技能掌握不扎實,如獲取區域內的地理信息、分析與遷移區域內的知識、區域與區域對比等,這就導致培養區域認知力時,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區域認知力培養效果[3]。
2.區域落實亟須提升
受到傳統化教學理念影響,再加上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這就會影響到區域地理的實際教學效果,并對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區域認知思維以及能力培養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因為學生對學科選擇缺乏有效規劃,學生常常會將更多時間與精力用在主學科知識的學習上,也更偏向地理學科的理論知識,很少關注到和區域相關的內容,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自身的區域認知力,而且還會導致區域認知力的培養太過于碎片化,進而影響到區域認知的培養效果。
二、基于區域認知的高中地理學習路徑
(一)活用地圖,增強地理區位認識
區域認知一般是指通過空間—區域的理念,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及能力,主要是對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實施綜合分析形成的一個思維過程以及能力。區域認知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其更關注學生收集區域內相關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形成依據地理現象推出地理成因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區域定位是教學基礎,區域特征分析是教學過程的難點,通過相關要素,對地理特征、不同類型、不同尺度的地區中的人文、自然環境[4]、對資源等進行綜合分析則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在實際教學過程,教師可依據核心素養的培養水平明確教學方向,如區域認知水平1則是讓學生掌握到區域認識,歸納總結出區域特征,在實際教學時,可選擇相應的地圖當作教學載體[5]。地圖作為地理學科的重要語言,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常見的插圖,指導學生讀圖,從圖例、比例尺、注記等要素入手,掌握圖信息所表達的地理知識,認識區域的位置、范圍、空間變化、地理事物分析等內容,實現以圖認地、了解尺度差異形成的區域發展效果,從而使學生自身的區域認知力得到不斷提高。由此可知,區域地理不只是相關區域知識的描述與呈現,還需注重區域認知力的培養與發展。
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中,學習“青藏地區”這部分內容,教師利用“青藏地區地形圖”基于經緯網的角度,了解到青藏地區的具體位置,通過圖例,以不同顏色辨別青藏地區的地形地勢特征;運用青藏地區河流湖泊分布圖,了解到其水文特征,并通過地形、位置、河湖等,了解其氣候特征,以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青藏高原是十分典型的低緯高原,其光照充足、熱量不足、晝夜溫差大,有亞洲水塔、世界屋脊的特點。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準備相應的專題地圖,引導學生讀圖,獲得地圖信息,以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并達成區域認知水平的相關要求,并形成相應的區域認知。接著,通過青藏地區的相關背景,構建起區域要素之間的互相關聯,以便于學生充分了解到區域內的整體特征及其對區域發展造成的影響。另外,氣候對于當地農業也有著較大影響,而豐富的太陽能、水能、地熱能也都是青藏地區相關資源開發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對區域開發的條件實施辯證評價,以促進其區域認知力的提高。
(二)創設情境,增強教學互動
地理是具備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相結合的綜合學科,這就要求地理教學也需從“天地”與“人類”的兩個角度,對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進行思考,探究二者的影響和關系。但是,由于高中生自身的地理觀念不全面,在應用相關地理知識時,也不夠熟練,在地理學習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想要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高效開展區域認知的培養,教師就需轉變傳統化教學方法,把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效結合,創設相應的情境,以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6]。首先,基于某個區域開展地理教學,促進教學具體化,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當中,探究自然環境和人文活動的關系;其次,需注重培養與發展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解讀地理概念及其相關要素。
例如:在對“地貌”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長江為例,引導學生對長江流域的河流侵蝕地貌、堆積地貌的具體分布與成因進行分析。在具體教學時,將學生在初中地理中學習過的“長江”進行情境創設,與區域地形圖、景觀圖、河流剖面圖相結合,將河流地貌的形成、發育等問題滲透到情境中,如萬里長江的第一峽——虎跳峽、九曲回腸——荊江、長江入海口等作為立足點,設計相應的問題鏈,讓學生明確虎跳峽的具體地貌類型與成因,九曲回腸的地貌類型與成因;然后,從河流發育的角度,對荊江頻發水患的原因進行思考;最后,以三角洲地貌的成因引導學生探索,經過循序漸進、層層鋪設,讓學生對流域專題形成相應的區域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了解河流地貌,增強學生理解與歸納區域特征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發展及演變,并促進其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高。
(三)結合實際生活,關注地域特點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內容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關聯,這種情況下,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可依據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所聞等來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力。學生的親身經歷通常是具有地域特性特點。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區域形成的地理現象是有著密切關聯的,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區域認知極其必要,因此,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開展地理教學,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7]。
例如:在對“常見的天氣系統”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其內容是學生在平時學習與生活過程中都可以體會到的。面對天氣好壞,大部分學生習以為常,卻不了解其規律,而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就是準確把握天氣變化的規律。在具體教學時,由于在現實生活當中,天氣系統是實際生活中常遇到的,學生在學習時,結合當地的天氣實例,就會興趣盎然,學習熱情也隨之提高。教師可依據當地的具體狀況實施教學。由于不同區域的天氣也有著不同特征,為了防止教學過程生硬灌輸,將本地區天氣變化滲透到地理教學過程中,更形象、直觀地解釋常見天氣系統的有關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提出相應的問題:“最近一次天氣發生劇烈變化對當地有何影響?”接著,對“鋒的形成”“冷鋒與暖鋒”的相關知識進行細化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記錄當地冷暖氣流,在不同的時間段,即冷暖氣流的經過前、經過中、經過后的天氣都出現了哪些變化,具有什么特點,對當地造成了哪些影響,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鋒的形成”有關知識,同時對當地的天氣現象形成科學的認知。
(四)開展實踐活動,實現知識遷移
地理學科的實踐活動開展本質就是將現實的地理問題當作研究對象,經過地理實踐化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促進學生自身的區域認知力發展。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注重自身教學觀念的更新,拓寬學習視野,充分運用自然界的各種教學資源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進入自然,通過親自觀察、自主思考、動手實踐,讓其將學習的地理知識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進行檢驗,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地理知識。
例如:在對“風向選擇”“工廠選址”等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適當布置作業,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研,選擇身邊或者是城市內工廠的具體選址、生產及其對生態造成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調研分析,并與工廠周邊的河流上下游水質狀況、山地環境的空氣稀薄度、人口分析狀況相結合實施調研分析,引導學生立足于實際,對工廠選址所隱藏著的地理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拓展,深化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記憶,增強其區域認知力,從而使學生的區域認知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發展。
三、加強區域地理教學,培養區域認知力
區域認知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需要培養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區域地理教學是其重要的一部分,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以及知識遷移力,其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與掌握區域特點,精確分析出相應的地理現象,而且還能對不同區域的差異實施辨析與反思。以“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在相關內容講解后,教師可與課堂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到當地參與相應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者假期,對農田周邊的地理區域相關因素、農業活動的特征等進行考察研究,通過實地考察、生產互動,深入了解區域農業的具體生產條件與特點,以充分了解當地農業持續性發展規劃。通過教材案例與當地的地理學科實踐活動兩者進行區域對比,不僅能夠使學生把教材中學習的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加以檢驗,而且還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協調觀,從而使學生的知識分析能力以及區域認知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發展與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法創新,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地理的相關知識,并提高其區域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田瑤.基于區域認知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分析[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12):76-77.
[2]齊忠平.基于區域認知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2(36):109-111.
[3]宋建紅.高中地理教學中區域認知能力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24):101-102.
[4]吳榮龍.基于區域認知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途徑研究[J].高考,2022(18):21-23.
[5]梁爽.試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J].高考,2022(15):87-89.
[6]石光炬.淺論高中地理“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的落實路徑[J].讀寫算,2022(6):109-111.
[7]謝珊珊.高中地理課堂對提高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32):21-22.
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區域認知的文科班地理學困生學習行為診斷及轉化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2021C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