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邦恒
摘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學生成為當之無愧的學習主體。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學生知識的有效利用,將“學以致用”的理念貫徹到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地理本身與生活現實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對知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有了初步的了解。隨著知識的增長和認知視野的拓展,地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發展不僅是為了適應新課程的要求,也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必然趨勢。作為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如何通過生活化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教師探索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活化;課堂構建
教育和生活是一對總是同時出現的話題。教學是實施教育的途徑。生活化教學可以將抽象知識與學生的直接經驗相結合,找到現實生活與晦澀知識之間的連接點。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生活化教學不可避免地成為教學改革的關鍵。地理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英國、美國和中國都非常重視以生活為導向的地理教學,倡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地理獨特的社會價值。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中學質量和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的最高級別要求學生能夠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因此,地理生活教學已成為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質量的重要教學方法。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提出了一些實施對策和建議,以供參考。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地理學科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
地理教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開展地理教學的學生可以充分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如氣候和地形,并對交通、城市、工業等領域的發展有相應的了解。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結合實際思考和學習,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使用,增加地理教學的興趣。當地理教學與生活沒有聯系時,學生會厭倦地理學習,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滿足我國地理教學改革的需要,達到培養學生核心地理素養的目的,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也符合當前時代的特點,為地理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對地理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
(二)符合高中學生發展特點
學生在高中時期會在身體和心理上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豐富而矛盾的心理特征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教學,使學生對地理學習有積極性,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地開展學習。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可以使課堂更加開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探究心理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以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了解所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讓學生積極思考和分析,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生命,使地理教學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較為落后
經過中國現代教育100多年的探索和完善,教育的目的已經從培養少數社會精英轉變為培養合格的現代公民。許多地理教師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從精英教育轉向全方位教育。它沒有把道德修養作為滿足學生發展多樣化需求的根本任務。我們未能在教學中盡可能選擇真實、熟悉和生活化的情境,并基于學術質量水平進行了多層次設計。我們也不能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大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上學習對他們一生都有用的地理知識。重視解決問題,而不是重視解決問題的地理,仍然是理論上的,也是困難的。
(二)教學模式單調
學生的學習體驗不是連續的,主要是因為評估中設置的問題沒有聯系。教師傾向于選擇問題設置中容易得分的問題,然后教師教授不連貫的知識點和如何回答正確答案的技巧。評價分數是評價的標準。它既適用于學生,也適用于教師,將有哪些內容需要測試,哪些內容需要教授。作為考試的內容,很容易判斷對錯,無法明確判斷對錯的學習結果將毫無意義,例如概念、推理、理解和價值觀的使用,這顯然對學生未來的生活發展有影響。在考試評估的壓力下,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客觀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成為主要問題,以講座為基礎的教學成為主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無法作為主體自由表達和充分參與,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正在下降。最終,除了少數學生能夠獲得高分外,大多數學生獲得的分數很少,無法體現地理的教育價值,因此無法談論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課堂構建策略
(一)挖掘生活化目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起著指導作用。地理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需要準確把握其所具有的積極作用,以確保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獲得啟發,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由于地理具有復雜的知識結構系統,各種知識點具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時往往很難快速明確學習目標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師必須使教學目標活起來,如要求學生記住地理知識并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主要強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要建立牢固的地理知識基礎,加強學生的地理素養和知識內涵,有效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難點[2]。
例如:地理教師在開展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課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時,若幫助學生掌握全球氣候變化的三重尺度與特征為教學目標,便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人類古代文明時期的生態環境示例圖,讓學生結合現階段四季的氣候特點與圖片中的特點進行對比,或是讓學生分析古代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圖表,以此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課時的學習目標。
(二)開發生活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新時期,高中生的地理學習需求逐漸趨于多樣化。教師只有堅持引入新的地理教學模式和內容,才能跟上學生學習需求變化的步伐,從而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然而,就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教師的教學思維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和滯后性。無論是地理教學模式還是地理教學內容,教師在設置和選擇上都缺乏創新元素,導致地理教學內容過于單一。久而久之,它不僅會引起學生的厭倦,還會嚴重削弱學生探索地理的積極性,這將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生活現象中包含的地理元素是教師向學生講解地理概念知識的優質資源。此外,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由此可見,將生活資源引入地理課堂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基于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明確的生命教育導向,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積極開發和利用生命資源。一方面,可以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改變簡化的地理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地理,突出生活化資源的同時突出教學價值,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實現生活化情境教學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合理應用。生活中有多種教育資源可用于高中地理教學改革。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綜合地理思維和地理實踐的發展需要,選擇與地理課程三維目標匹配度最高的生命資源,這不僅可以使生活情境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地理基礎和認知體驗,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更新穎的地理學習內容,從而使生活情境教學成為連接學生綜合思維和地理知識體系構建的樞紐。
(三)以生活化方式進行教學導入
在高中地理教學的引入中,教師要結合能夠貼近學生生活和興趣的內容來引導學生,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與導入環節相結合,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讓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例如: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結合天氣話題來指導學生,讓學生思考與生活接觸的天氣現象,并介紹古老的諺語“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和流行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以便學生結合天氣現象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創造一個活生生的情境,學生可以對它更感興趣,在直觀和具體的實際現象中探索有關天氣的知識,并使他們了解天氣的相關內容。再比如:在學習地質災害時,教師可以將教學與實際案例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地質災害,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地質災害的相關內容。教師向學生播放有關汶川地震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地質災害的影響,讓學生深刻理解災害的影響,并根據案例思考地震結構的特點和成因,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預防余震。同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分析地震對社會的影響,讓學生了解地震的危害,認識地質災害的總體特征。通過實施這種生活方式的教學介紹,學生可以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并通過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抽象知識可視化,從而使學生積極思考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四)創設生活情境降低學習難度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穿插在現實生活中,情境教學原則是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簡單明了的知識。兩者具有相互促進和升華的作用。創造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地理的人文性,讓學生通過學習關注自然和社會,產生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3]。例如:在“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建“環境保護官員”的教學情境,并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環境問題的視頻,例如全球變暖融化的冰川,臭氧消耗增加了紫外線輻射的強度,減少了生物多樣性等。學生通常會對視頻的影響感到非常震驚。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情況鋪平道路:“你認為保護環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嗎?”學生們紛紛點頭,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代入這樣的情境:“學生們,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假設你現在是地球上的環境保護官員,你將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和改善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寫盡可能多的應對措施,并在時間結束后進入報告鏈接。教師將簡化和總結學生的計劃,并進一步擴展和補充學生的報告,從而完成廣泛環境保護問題的教學和討論。然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代表城市和鄉村的環境保護大使,討論當地城市和鄉村環境保護問題。討論應結合實際生活,探討如何通過城市和農村生活中的行動來保護自然環境,從而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以更易于理解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
(五)拓展教學范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影響,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內容應與實際生活案例相結合,使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更易于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實際生活,拓展教學,使學生在完善自身學習體系的過程中,更有效地運用理論知識,能夠將學習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劃分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以合理的方式解釋和思考不同的教學內容。他們可以通過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并將其作為課程的延伸資源,并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你還可以在上課前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收集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信息和數據,并在課堂上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這一系列資源在課堂上的實施,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以在原有理論認知的基礎上更接近現實,進一步夯實學生認知系統的基礎,為學生在生活中堅持地理知識的實踐提供核心指導[4]。
(六)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解決問題
師生關系是影響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把“教師一言堂”的師生關系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師生合作關系。教學是實施課程的主要途徑。高中地理教學要求課程的實施要“生活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起著關鍵作用。教師首先要立足地理課程標準,聯系生活實際,整合生活化資源。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最佳的教學設計,并指導課程的發展。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積累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學習,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中心的關系是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能實現這種良好師生關系并滿足教學具有“生活性”的課程之一就是地理實踐課,比如實習作業法、地理野外實習、地理研學活動等。這種課程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師在學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化教學能讓教學開展得更加順利。例如:學生在學習“環境保護”中固體廢棄物一節時,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內容給學生提出實踐任務,讓學生先去調查自己生活區域的垃圾場基本情況,城市頒布的關于處理垃圾的文件以及垃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在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后,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最后總結知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能教得生動,學生能學得深刻。
(七)優化教學評價方法
在高中地理生活化課堂的構建當中,離不開教學評價的支持。科學、合理、客觀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提升高中地理生活化課堂的效果,直接影響教學的行為。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當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評價的方法,進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轉變過去以考試成績為判斷標準的評價方式,在新的考核標準中,應當引入實踐能力、應用能力以及日常表現的內容,并且可以通過知識競賽、能力考核等多樣化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在“全球氣候變化”內容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氣候變化的認識以及生態保護觀念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讓地理回歸生活,讓地理學習為生活服務。學生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知識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并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教學設計也應該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基礎下進行設計,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豐富教學的方式,還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莉.關于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5):103-104.
[2]陳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2):264-265.
[3]許彩月.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1(35):105-106.
[4]竇方晨,張守志.生活化情境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實踐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