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明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頒布與落實,高中地理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轉變。一方面地理課程在結構、內容及發展方式上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充分體現了課程的基本性質和教學理念,另一方面在學科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其社會需求和現實問題,以此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師生交互是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推進的基礎條件,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未能提供有效的交流平臺和互動環節,導致師生間的交互難以達成和深入。基于當前交互問題的考慮,本文作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從師生交互的現實意義、問題、建議、策略等方面出發,就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交互性發展展開相關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交互
從高效課堂的教學角度出發,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其有效交互,不僅能提高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興趣,還能在相互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提升對相關問題的認知程度,并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培育其綜合思維[1]。然而,在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組織中,大多數教師依舊按照應試教育的思路展開相關活動,未能從學生的現實需求考慮,導致師生關系比較脆弱和尖銳,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因此,本文將以師生交互為出發點,從教育思想、教學實施、綜合發展、評價建議等角度入手對此展開分析。
一、加強師生交互對教育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建立有效溝通
交流、互動是增進彼此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加強師生之間的交互,既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又可以將問題有效反饋給教師,實現信息要素的雙向傳遞。同時,從教育方式來講,通過近距離的交流和溝通,可以提高教學的感染力和滲透性,使交互反饋的內容更加清晰、有效。另外,溝通是一種自然性的行為表現,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對此,在課堂教學中,豐富雙方的交互手段和渠道,如肢體、表情、道具等,可及時透露和接受他人的信息狀態,以便及時解決學習問題,提高課堂質量。
(二)有助于形成真實反饋
反饋是對個體學習及發展情況的一種信息資源,把握這一信息資源,對后續發展及關鍵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師生交互,一方面可通過聯動反饋機制,如學習任務、學習進程、學習評價等,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學業質量上的具體表現,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引導其不斷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課堂對話,讓學生參與到會話活動之中,并關注和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此給予相應反饋,如表情、言語、方案等,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和效果。同時,通過對交互形式及形態的創新,可緩和其情緒、降低其壓力,使其更愿意表達和表現自己,這對教學動態的把握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三)有助于增進相互理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中生的情感較為豐富且脆弱,善于感性思維,難免對教師的教學工作產生一些主觀化想法和偏激行為,不利于兩者之間的深入交流。通過科學手段,為師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既可以提高學生對教學工作的認識程度,又可以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進而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促進其共同發展[2]。此外,師生交互不僅僅體現在心理情感層面,在課堂活動中,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第一時間掌握教學難點,改進教育計劃,可保證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有助于促進綜合發展
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加強與學生相互之間的了解,在平等對話中給予學生正確指引和輔導,促使其自我完善與發展。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立多樣化的互動情境,既可以激發其內在動力,又可以在真實環境中獲得積極體驗,推動其健康成長。另外,圍繞核心素養展開教學活動是地理課程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具體交互,一方面可加強學生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培育人地協調觀,另一方面可在實踐調查中形成區域認知,進一步養成崇尚真知、勇攀高峰的學習品質。由此看來,加強師生的交流互動,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當前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交互問題
目前,不少教師對師生交互方面較為重視,并在教學工作中取得不錯成果,但從整體交互的過程和效果來看,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關注和解決。其一,互動意識不強。交互行為的發生是雙向的,而大多數教師通常以“你問我答”的形式展開互動,未能真正理解師生交互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大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其主觀能動的發揮有所欠缺,進而在知識獲取、信息傳遞、重點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障礙。其二,互動方式單一。不同交互場景需要選用不同的交互方式,進而才能更好地建立交流、深化溝通。然而,在具體互動中,重復、單調且形式化的交互方式,極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難以達到師生交互的要求和結果。另外,一些教師在課堂互動的設計和編排上與實際情況有著較大出入,如問題設置簡易化、活動時間不合理、任務分配主觀化等,進一步阻礙教學活動的深入推進[3]。其三,互動功能弱化。一些教師在互動過程中,過于強調和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缺少情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既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體驗。此外,互動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一種交往行為,部分教師受職業特性、角色定位、教學任務等方面的影響,在雙方互動上存在主導化、不平等及距離感等問題,進而影響其教育功能的有效滲透和發揮。
三、新課標對地理教學的相關建議和要求
(一)加強整體性
整體性是地理教學在其課程目標中的具體要求。一方面教師應根據教學安排和階段特點,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內容、活動、評價等細節要素,確保學生發展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另一方面教師應把握目標群體及差異變化,抓住不同階段的教學側重點,使知識既有層次,又有聯系。此外,從學科性質來講,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構成其學科整體,因而在教育教學方面,教師還需建立整體性思維模式,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及不同對象出發,引導學生樹立宏觀認知體系,并在縱向延伸、橫向擴展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知識鏈條和學習框架,確保其系統掌握。
(二)聚焦關聯性
拓展創新、聚焦關聯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理念,對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既要突出教學的內容和主題,又要考慮其需求和能力,并圍繞單元主題進行整合與引導。同時,在課程實施方面,新課標也提出一些建議和要求,如“合理安排每節課或每個單元的學習活動數量”“設計好活動之間的遞進關系”“加強內容之間的關聯性”“避免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等,由此看來,在同主題單元教學中,其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聯系和價值關聯,這就需要教師著重把握其內容重點,并對目標活動進行合理安排[4]。此外,從知識層級、難易程度上講,高中階段地理知識點多且結構復雜,若想牢固掌握,還需梳理其中聯系,以此幫助學生建立具體、全面且清晰的組織架構。
(三)激發主動性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為其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與平臺,才能有效激發其興趣、深化其發展。其一,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構建獨特的學習情境和教學環境,并通過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以此調動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行為。其二,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設計和提出,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有效的交互平臺和學習空間,以便在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在任務引導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探討方向,鼓勵其大膽質疑,進而在小組學習中實現自我突破。其三,教學對話。教學對話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師生問答活動,而是具有某種引導、目標或指向的對話活動,并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發生起到刺激、活躍、加深等作用。
(四)增強實踐性
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綜合性學科,其學科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知識領域。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方面,新課標進一步突出和強調“認知—實踐—深化認知”這一實踐過程,既倡導實踐活動與課程內容的相結合,又建議與跨學科知識應用相聯系,保證學生在真實環境下的個性感悟和學習體驗。從學科性質來看,地理與社會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和銜接,引導學生關注自然、聯系生活、創新實踐,將對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和運用產生深遠影響[5]。
四、推進高中地理教學交互性發展的具體策略
(一)教育思想方面
1.以學生為主體
堅持育人為本是地理教學的核心理念和培育目標。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主要方向,優化課程結構,重視能動發揮,使其在課時學習中獲得更多感悟。如:在必修第一冊“地質災害”的教學中,本節主要以地質災害的分布、危害及發生原因等內容為主,并涉及多個目標和方面,考慮到地質災害的偶然性和地域性等特點,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教師可通過情境探究、讀圖分析、媒體演示等方式,如:“汶川大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日本東北地區大地震”等,使其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同時,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教師可將其分為三個部分:①通過對圖文資料的分析,使其形成綜合思維,提高區域認知。②結合當地所發生的一些地質災害案例,找出原因及應對措施,培育其在真實環境下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
③分析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聯系現實生活,并以積極、科學的手段增強防災、救災的意識和社會責任。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利用電子白板功能,讓學生通過對地質災害頻發地區采取標點、劃線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全球地震帶的分布情況,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2.以目標為牽引
課堂目標是教學實施的系統框架,以課堂目標為互動目的,一方面可提高課堂教學的容錯率,確保師生之間的相互聯系,另一方面可促進教學活動的平穩推進,實現其整體發展[6]。如:在必修第二冊“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如:“為什么我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由江浙地區轉移到廣西”“為什么千煙州要采取這樣的農業布局模式”“分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等,讓學生從具體案例中分析和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及影響區位選擇的相關條件。此外,基于農業區位及發展條件的學習,教師還可組織一些競賽活動,如“辯論會:探討某地區是否可以發展農業”“搶答:從具體例子中分析影響農業布局的農業區位因素”等,這樣,以生活化的例子和趣味性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對學習目標的把握及重點知識的理解產生積極影響。在課時目標的制訂和轉化方面,教師應注意定位和差異,既要清晰目標定位,考慮到學生是否能在其引導下實現有效學習,還要重視個體差異,做到“心中有學生”,并采取循序漸進的設計方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和喜悅。
(二)教學實施方面
1.從多種渠道中引入
隨著數字技術與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學習渠道也呈現多樣化,這將給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其一,媒體教學。相較于傳統多媒體教學方式,現如今媒體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多元化,如: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網絡課堂等,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活動效果。如在必修第二冊“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舉例”的教學中,考慮到本課內容大多以概念解讀為主,為提升其趣味性和關注力,教師可采取視頻賞析、圖文展示、數字課件等方法,讓學生對我國建設主體功能區的地理背景產生初步認識和政策理解,并通過網絡資源的學習和分析,了解海洋權益及開發海洋的必要性,進一步培育其可持續發展觀。其二,任務教學。以任務驅動學習,既可以保證學生的主動性和交互力,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交流和發展。如:在必修第二冊“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的教學中,教師可從“鄉村有哪些基礎設施”“城鎮聚落內部空間結構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城鎮內部空間結構形成及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探究經濟因素對聚落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等任務展開學習。
2.從小組編排中推進
小組合作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進師生交互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在具體編排方面,還需教師把握兩個要點:一是分組和分工。有效分組是提升合作效率的基礎條件。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配方式,把控人員層次,提高匹配程度,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明確組內成員的崗位和職責,使組員能夠各司其職、建立合作。另外,在組內分工方面,教師可采取定期輪換的方式,使學生得到充分鍛煉。二是內容和方向。針對各組的學習情況和人員構成,教師應有目的地設計小組活動,增進相互理解。如:在必修第二冊“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五類工廠及相關資料的講解和學習,引導各學習小組討論哪些區位因素對工廠選址產生影響,進而結合“首鋼搬遷”事例,進一步提升其整體認知并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發展觀。此外,在討論分析的過程中,為提高學習效率,可安排各組進行不同區位因素的探討和分析,使學生對工業區位因素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
(三)綜合發展方面
1.以工具增進交流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靈活使用地理工具,不僅能提高學習活動的趣味性,還對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及核心素養的開發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效果[7]。同時,地理工具的引用,還能增強學生對區域信息的獲取效率及社會實踐的行動能力。如:在必修第一冊“常見地貌類型”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展示“喀斯特峰叢山地演化示意圖”的方式,并用專業地理術語標出地貌名稱,使學生直觀掌握地貌景觀的特點和類型。另外,還可借助AR技術,將整個喀斯特地貌地上、地下的動態情況進行呈現,使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變化過程產生清晰且動態化的理解。又如:在必修第二冊“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的學習中,教師可利用電子地圖工具,向學生展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地形、交通等信息,進一步了解影響聚落空間形態和城鎮分布的具體因素與條件,并通過動態演示、圈點標注等方式,理解交通布局建設的重要意義,促進其人文發展。地理工具的科學運用,既可以降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學習難度,又可以在實踐操作中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兩者之間的對話更有意義和效果。
2.以活動提高認知
地理實踐是地理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學習形式,并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及認知力的增強起到積極作用[8]。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情發展,設計一些課外實踐或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如:在必修第二冊“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的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對當地特色文化景觀及保護情況展開野外調查活動,不僅能解決學生對重難知識點的學習問題,還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培育其合理開發和保護地域文化的觀念和責任。同時,考慮到教學安排,教師可結合相關案例,組織個性化的交互活動,如“創意手繪:大好河山”“地理學科周:知識競賽、拼圖大賽、標本配對賽”“我是規劃師:南海仙賓礁發展規劃”“審判庭:某水庫承包商與周邊村民的‘爭水官司”等,既可以引導學生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和討論問題,提高地理知識的應用價值,還可以在交互學習的過程中建立科學觀念、承擔社會責任。此外,在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需以民主、共創為前提,激發能動、重視創造,確保學生的全面參與和積極反饋。
(四)評價建議方面
1.完善評價機制
完善的評價體系對教學活動總體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現階段教學評價組織中,大多數教師仍舊以分數成績為主,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了解和觀察,極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其全面發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核心發展出發,展開多角度評測,既要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又要促使學生學會反思、自我發展,確保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與變化。其一,優化評價方式。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對評價活動的有序推進和有效反饋起到一定幫助。考慮到地理學科的性質與特點,在評價方式的選擇上要側重對整體過程的把控和反饋,并采取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模式,充分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動態,以便給予其更為真實的學習建議和指導意見。其二,拓展評價主體。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其評價的主動權大多掌握在教師手中,很難起到激勵、導向的教育作用。對此,拓展評價主體,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通過自評、互評、集體評等方式,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從而解決根本需求。
2.加強正向引導
在新課標評價建議中提到,要充分發揮評價對地理日常教學的正面導向作用,切實引導地理教學方式方法朝著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向轉變。因此,在高中地理評價活動中,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從課時細節入手,將評價過程細化到每一個環節,進而能夠準確、客觀且有效地測評學生的發展狀況。其一,提問環節。提問是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與否的教學環節之一,而傳統的提問評價相較低效且不夠全面,對此,教師可從學生的解題思路、創新能力、表現能力、整體結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評測,從而更為全面地了解學生。同時,在交互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每個學生或每組的發言情況和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使其能夠在第一時間對自身學習情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激勵其深入發展。其二,行為表現。行為表現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如習題報告單、自我反思表、觀察記錄表、課堂參與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其學習狀態,從而在教學改善和學生發展方面提出合理建議,促進正向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師生交互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通過對教育思想、教學方式、綜合活動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與完善,不僅能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提升其核心素養,還能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建立知識框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還需關注學情和教情,既要活化課程內容,創新地理活動,又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創設情境、多元開發,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深度參與并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郭禹平.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微[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2):29-30.
[2]張偉斌,涂冰婧.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地貌的觀察”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7):55-57.
[3]范舒婷,葉回玉.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以“戰略性礦產資源”為例[J].地理教育,2022(10):4.
[4]曾珍蓮.高中地理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對策[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9):2.
[5]毛秀英,羅惠中.基于實踐活動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與實施:以大氣受熱過程教學為例[J].廣西教育,2022(17):120-122.
[6]張凌.基于地域文化的高中地理教學資源開發策略:以齊魯文化為例[J].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2(9):3.
[7]于廣.區域認知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思考與實踐[J].進展:科學視界,2022(5):253-254.
[8]張嘉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啟發與思考[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