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劉學龍 尹樹佳
[摘 要]近年來,關于校園貸引發的“失聯”“裸條”“自殺”等惡性事件的新聞時見報道,引起了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的高度重視。為維持金融市場的良性次序,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校園貸的治理措施,高校也加強了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文章對經過治理后的高校學生中的校園貸現狀進行了調查,探索校園貸的風險防范措施,同時從育人角度出發,探索高校對學生在校園貸問題上的教育引導機制。
[關鍵詞]校園貸;現狀調查;風險防范;教育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5-0021-03
一、校園貸現狀調查
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正規金融機構或者其他借貸平臺借錢的行為[1]。校園貸從2013年開始出現,2015年在高校內發展迅猛[2]。2016年,由不良校園貸引起的大學生網絡貸款突發事件引起了各方關注。2016年4月,教育部與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開始了對校園貸的風險防范和治理。2018年9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警惕校園貸穿上“新馬甲”》,警示部分高校出現“回租貸”“求職貸”“培訓貸”等不良校園貸的變異形式[3]。2021年2月24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 中央網信辦秘書局? 教育部辦公廳? 公安部辦公廳? 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可見,國家對校園貸的監管和整治一直沒有停止。
為了解經過治理后校園貸在大學校園的存在現狀、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識等信息,筆者對昆明當地342名大一到大三的學生開展了關于校園貸的問卷調查。此次問卷調查中,受調查者的性別比例、生源類型及年級覆蓋率都較全面、均衡,可以代表至少本區域內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識和看法。調查結果顯示:
第一,7.31%的被調查者認為借貸消費在同學中比較流行;30.99%的被調查者認為同學中的借貸消費情況很少;61.7%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中沒有借貸消費現象或者不知道。
第二,65.5%的被調查者認為學生借貸的主要原因是滿足消費欲望。學生貸款的用途排在前4位的分別是購買服裝及數碼產品、娛樂消費、戀愛交際消費和飲食消費。調查數據從側面反映出,學生的物質需求愈加強烈,當自身經濟條件不能滿足消費欲望時,可能會選擇貸款。
第三,學生比較了解的貸款業務類型主要為:電商平臺、分期購物平臺、P2P貸款平臺、線下私貸和銀行機構。在這些貸款平臺中,學生最熟悉的是電商平臺(如“花唄”“京東白條”)和分期購物平臺,從這兩類平臺貸款的主要用途是購物;學生從銀行機構獲得貸款的主要用途為助學貸款。調查也顯示,有5.85%的學生了解P2P貸款平臺。
第四,對于校園貸還款情況的調查,51.75%的被調查者表示不知道借貸同學的還款情況,12.57%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知道的借貸同學可以償還貸款,35.67%的被調查者表示所知道的借貸同學還款有困難,還款有困難的比例是可以正常還款的近3倍。
第五,校園貸的還款方式方面,以用生活費和兼職打工掙錢償還貸款為主。另有27.49%的被調查者認為校園貸的還款方式為從其他貸款平臺借款還款。“拆東墻補西墻”——這種還款方式也是導致近幾年校園貸惡性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第六,對校園貸的風險認識。被調查者認為校園貸的風險主要為:可能會泄露個人信息、逾期可能性大、招致暴力或其他侵犯個人正當人身權利的催債、平臺審核不嚴格、代理機構可靠程度不高等。學生整體對校園貸的風險認識較正確,但是仍有19.29%的學生認為校園貸的風險較低或不會產生嚴重后果,學校和家庭對這部分學生的相關教育仍需加強。
第七,被調查者對校園貸發展的建議。39.18%的學生認為校園貸正向作用小、危害極大,應該禁止;38.3%的學生認為應該規范校園貸、完善監管制度,使其服務于學生;19.59%的學生表示不借貸、不關心。對于校園貸是否應該存續的問題,持支持和反對意見的學生具有持平的比例。
上述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校園貸不再僅僅指P2P貸款平臺即網絡貸款平臺借給大學生,收取高額手續費、高額利息的貸款[4]。經過國家的大力治理,大多數不良校園貸已被關停。現階段,廣義的校園貸的業務類型更加多樣,學生使用較多的貸款業務是互聯網電商平臺的“花唄”、分期購物以及銀行機構提供的助學貸款等。學生對校園貸及其風險能有基本正確的認識,但仍然有使用意愿。
二、校園貸風險防范措施
校園貸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多角度的風險。從使用者——在校學生的角度而言,校園貸獲得貸款的門檻低,容易誘導過度消費;可能存在隱性利息和費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貸款的成本,增加了違約還款的可能性;一些平臺采取游走于法律和道德標準邊緣的催收方式,給貸款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從貸款發放機構角度而言,較低的貸款門檻,增加了壞賬的風險;大眾對校園貸引發的危機事件的不良印象,勸退了大量潛在客戶;不良校園貸平臺的非法操作,使校園貸的發展愈發艱難。從監管部門角度而言,校園貸引發的問題復雜、涉及面廣,需要多部門協調處理;校園貸引發的社會問題的管理,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5];新興的校園貸領域的監督、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嘗試、探索。基于校園貸的上述實際風險,應從如下三個方面開展校園貸的風險防范。
(一)使用校園貸的主體更加理性、智慧
大學生是一類特殊消費群體,雖已成年,但多數無收入來源,在經濟生活中屬于弱勢群體。同時,他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比較薄弱,在面對經濟困難和金融判斷時,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沖動,最終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學校、社會、家庭要相互配合,從觀念意識、知識技能等多方面武裝大學生,使其在有資金需求、面臨貸款選擇時,能夠保持慎重和理性,對平臺選擇、自身承擔能力等方面做出充分、準確的評估和判斷,最好能獲得經驗豐富人群的指導。
(二)貸款機構更加成熟、規范
網絡貸款平臺的興起,是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的結果,它滿足了部分學生群體的資金需求。而校園借貸自身成長和迅猛的發展速度極不匹配,導致其不成熟、不規范的諸多弊端集中顯現。網絡貸款平臺如果想長期存在并發展下去,就必須盡快在規范和管理上下功夫,改變平臺內部操作或者借貸流程不規范等問題,建立用戶信息、信用體系,加大風險控制體系建設力度[6]。校園貸發展的結果應該是利益和服務的雙贏,貸款平臺要轉變只重利益的經營理念,在更加規范、合法的變革下謀求自身的長遠發展。
(三)加大不良校園貸打擊力度
從大學生信用卡到校園貸,大學生金融市場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相關管理和立法需要走在前頭。同時,現存校園貸業務中仍然存在一些金融公司身份審核不嚴格、打擦邊球、觸碰道德底線或違反法律的現象,需要相關部門的監督懲處和合理引導,保障正規貸款平臺和貸款學生的合法權益,保證違法行為得到遏制。只有具備完善的監督、管理體制,才能形成一個健康的、持續發展的大學生信貸金融平臺。目前,在國家的大力治理下,大部分不良校園貸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三、高校教育引導機制研究
(一)思想引導:幫助學生完善價值觀、消費觀
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使其成為一類特殊的消費群體,一方面,環境和年齡等因素影響著他們,使其表現出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超前的消費觀念和滯后的消費實力,引起了大學生消費過程中的矛盾[7]。同時,隨著經濟的開放和發展,貸款消費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而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更容易接受貸款消費的觀念,并敢于嘗試。
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不良校園貸問題的出現,主觀上是大學生價值觀、消費觀發展不成熟的結果。學校在學生價值觀培育過程中對于學生中出現的新的消費觀念要加以有效引導。學校在其中的作用,只能是導,而非堵。
大學階段應該幫助學生完善其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引導其朝著正確、積極的方向發展。(1)鼓勵大學生學好思政類課程,通過學習完善自己的價值觀、消費觀,學會甄別新觀念新思潮中的精華和糟粕;提高思政類課程的質量,增加學生的興趣,在循序漸進中完成引導。(2)樹立良好風氣,提倡節儉奮進,減少攀比行為。從校園氛圍帶動入手,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中消費風氣的建設,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培養大學生良性的消費習慣,抵制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努力形成節儉奮進的良好風氣。(3)科學系統地指導學生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幫助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涯,讓學生有前進的意愿和方向,不會迷茫地度過四年大學生活。(4)開展關于誠信、自強、自立等的日常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靠自我努力獲得自我實現的人生態度,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注重并珍惜個人信用。
(二)知識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識
使用校園貸的學生,多數缺乏對還款金額、手續費、利息和違約風險的準確認識。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法律常識,可以幫助他們在遇到選擇時,更加理性、智慧地思考分析,主動避免風險,遠離不良校園貸,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由于規模和專業的不同,有些高校無法提供專業、深入的金融教育,但是可以對學生開展金融常識的入門引導,如定期聘請專業人士對學生開展金融知識培訓、講座等。此外,學校可針對一段時期內常見的校園貸產品召開班會,分析討論此類貸款的利息、風險和責任,幫助學生逐步提高金融風險防范能力。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謹慎使用個人信息,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
建議教育管理部門把金融知識、法律常識教育作為高校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變選學為必修,從基礎教育層面提升學校、學生對學習金融知識、法律常識的認可度。
(三)監測機制:及早掌握異常學生信息
學校在對學生的日常管理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方式、渠道建立監測機制,保持信息暢通,及早掌握異常學生情況。這樣可以讓學校、家庭盡早發現、及早介入,盡可能減少不良校園貸對學生的傷害,降低學生及家長的經濟損失,減輕不良后果,防止事態進一步發展。
很多學生遇到校園貸問題時,不喜歡讓周圍的人,尤其是教師知曉,許多事件是貸款平臺發送催款短信后,教師、家長才知道,因此應建立相應的監測機制,才能盡早獲得貸款學生異常的信息。其一,要樹立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使學生明白教師是可信賴的人,在遇到經濟、金融類問題時能及時找到教師咨詢;其二,要建立信息暢通渠道,通過信息員、宿舍長等及時掌握狀態異常學生的情況,盡早防止有危害的校園貸事件的發生。
(四)分類引導:根據學生不同需求提前警示
高校要根據學生剛剛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異常思想和行為進行防范或預測,力爭主動實施教育調控[8]。為有效預防校園貸風險,對于出現異常經濟狀況的學生,要及時掌握其問題產生的原因,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困難加以分類引導[7]。
對于學生日常生活方面的經濟困難,要從加強資助政策宣傳上入手,幫助學生從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勤工助學等方面解決實際的經濟困難;對于高檔消費方面的經濟問題,要引導學生明白經濟收入和消費能力應該成正比,在沒有經濟收入的時候透支消費,不但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家庭不負責任;對于投資或者創業方面的經濟困難,要建議學生量力而為,一定要和家長達成共識,不能只想到成功,而忽視失敗的概率。
(五)問題疏導:已貸款學生的教育引導
對已經通過網絡貸款平臺獲取了貸款,正處在貸款償還過程中的學生的引導和幫助,同樣是高校教育引導的重要環節。
如獲悉學生已經辦理了校園貸,要詳細了解情況,掌握學生貸款用途、金額、還款狀況等,并及時與其家長溝通。對于有還款能力的學生,要引導其明白個人信用的重要性,提示其按時還款。對于還款出現問題的學生,幫助學生制訂還款計劃,避免“拆東墻補西墻”還款的發生。對于遇到“被貸款”、暴力催收等違法行為的學生,要幫助學生及時報警,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四、結語
校園貸的概念、范圍和帶來的影響隨著與其相關的各個主體的變化、發展而不斷進行著演化,監管部門和高校要保持關注和引導的態勢,逐步引導校園貸合理有序發展。2021年2月24日五部委發布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切實擔負起學生管理的主體責任,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和幫扶力度,努力做到早防范、早教育、早發現、早處置 [9]。如何降低校園貸風險,引導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校園貸等新興的信貸服務,需要高校教育者的進一步研究和不斷探索嘗試。高校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要結合自身資源,在探索中發揮好育人引導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趙之遐,林麗. 心理視域下高校大學生校園貸行為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東青年,2020(4):65-66.
[2] 肖岳. 失控的校園貸[J]. 法人,2016(5):76-77.
[3] 警惕校園貸穿上“新馬甲”[N].人民日報,2018-09-04(20).
[4] 朱疏桐,何丹,劉禮,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P2P模式的大學生貸款問題研究:以武漢市高校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9(2):124-126.
[5] 楊東. 用法律紅線整治不良“校園網貸”[J]. 人民論壇,2016(34):83-85.
[6] 彭玉英. 網絡消費信貸平臺發展現狀及對策[J].? 現代經濟信息,2019(18):295.
[7] 馬智萍. 大學生市場特點及營銷策略探討[J]. 中國集體經濟,2011(6):89-90.
[8] 談方,陳旭.論高校學生異常行為的早期表現及教育調控[J]. 內江科技,2005(6):50-51.
[9]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 中央網信辦秘書局? 教育部辦公廳? 公安部辦公廳? 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02-24)[2021-08-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17/content_5593569.htm.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