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良上鎮中心小學 宋小梅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出臺后,筆者對新課標進行了全面且系統的學習,發現在“課程理念”這一板塊中提出了“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的要求,如何實現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踐行核心素養理念,是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學科要實現的目標。“跨學科學習”和“結構化”的要求讓筆者意識到,課程內容選擇、組織與呈現是新課標下課堂教學的新指南。在此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推進小學數學課堂轉型升級,展開大單元教學研究與探索是必要的。本文將詳細闡述單元整合教學的內涵,并以“角的度量”這一單元為例,提出打破不同年級教材知識點“隔閡”,輔助小學生建構數學知識的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大單元教學,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前提,將散落在各章節、各學段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整合,設計與構造成有序的知識塊,讓學生能夠系統、連貫地建構數學知識體系,進而觸摸數學知識的內核、認識數學知識的本質,進而提升數學素養水平。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學生學情和教材精心選擇、充實與整合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數學內容,就是實現內容結構化,推進數學課堂轉型升級的過程。因此,一個好的小學數學教師,一定是能夠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實現教材創編的,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充分認識、學習與利用教材,切實關注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梳理、歸納現有的教材內容體系,設計有序的知識塊,引領學生體現知識的整體性。大單元教學是聚焦數學教學重難點,把握學生認知障礙與學習特點,以單元整體為切入點,引領學生不斷感悟、認識數學思想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手段。所以,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要體現出整體性、一致性以及階段性。
小學數學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整體分析,抓住各學段數學教材的重難點知識,并提煉出核心知識點,以明確各個學段學生的學習任務及目標,進而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優化數學結構,構建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數學大單元學習任務。任務的設計要指向深度學習,并遵循支架教學理論,為學生提供支架,實現思維從低階到高階的跳躍與發展。例如,在“角的度量”第一課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掌握本單元的知識結構,明確單元主題是引領學生了解線段、直線、射線以及平行、相交等概念,掌握角的類型、角與邊長之間的關系、角的度量工具和方法,從學生既有知識與經驗入手,激活學生對“線”和“角”的認識,結合之前學生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直角、銳角、鈍角等,設計驅動性問題,為學生提供支架,讓學生在提問、思考、解決問題中深化對“線”和“角”的認識,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圖2
(1)求圖1中線段的條數。
(2)求有公共頂點的一組角的個數。
一致性強調的是貫通,即簡化和統整。新課標中“一致性”前后出現了18 次,是高頻熱點詞匯,由此可見“一致性”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師要梳理小學數學整體知識結構體系,提煉并掌握數學核心概念,立足學生學習視角,建立數學知識的基本結構,以便于遷移、深化學生對數學本質和內涵的認識,切實將前后知識點串聯起來,建構相對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例如,在“角的度量”單元中,“直線、射線與線段”“平行與相交”“平角、周角、鈍角、直角與銳角”是核心概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依托核心概念和學生認知起點,安排好單元課時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立足大單元教學格局跳出教材看教材。筆者認為,在“角的度量”教學中,“直線、射線、線段”與“平行、相交”本質上是一個整體,旨在讓學生從線入手,認識角的形成、線與線之間的關系,進而遷移到角的大小與邊長、開口之間的關系和度量上,所以要從“線”與“角”的內在聯系入手,理解線與線之間的關系、角的大小與類型,這樣就能方便學生觸及數學知識本質。
小學生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不高,數學學習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由于學生的認知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進行整體性分析,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把握與分析學生學情,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安排課堂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將新舊知識點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實現數學概念和知識的“生長”。例如,在“角的度量”中“認識角的度量單位”一課教學中,數學教師要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數學知識探究過程,基于確定度量對象—找好度量工具—確定度量單位—獲得度量結果的過程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經驗,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為后續“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軸對稱與平移”“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達到“為遷移而教”的目的。
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內涵,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在教材的整體分析、知識點的一致整合以及學生認知階段性特點的基礎上,重視數學的整體化、結構化和題組化,切實從數學本質上將內在一致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在多學科融合的視角下進行單元備課、說課、聽課等,打破數學知識之間的“隔閡”,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系統、整體、連貫及高效。
在單元備課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對整個單元內容進行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立足學生認知水平,明確該單元內容在整個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與價值,并將內在一致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構造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便于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體系的知識塊。“角的度量”這一單元主要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即線段、直線、射線;角的概念;角的分類;角的度量以及畫角,并在部分內容中插入了數角、拼角、折角、算角等操作題,整體學習目標是引領學生從數學概念的本質層面認識什么是角,了解角的構成與線和線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通過角的度量認識角的度量單位、角的度量方法以及利用度數精準辨析角,從而在腦海中建立起角的不同概念,形成量感。所以,在單元備課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從聯系的觀點去審視教學內容、分析教材編制思路,并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學生已經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對教材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繪制單元知識點思維導圖,如表1所示。

表1 “角的度量”單元思維導圖
板書是一節課核心知識點的集中體現,也是一節課的微型教案。小學數學教師要在課時備課中重視課堂結構化的板書設計,切實在板書中點明主題,引導學生將前后知識點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數學認知結構。從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后聯系圖(如表2所示)可知,“角的度量”這一單元前承“長方形、正方形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認識鈍角、直角與銳角”等內容,后啟“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認識梯形、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認識軸對稱與平移”等內容,在單元設計中既要將前后知識點整合起來,又要立足學生學情,設計具有特色、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板書,從而將散亂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為學生織就“一條美麗的項鏈”。筆者圍繞“角的認識”開發了一節單元整合課,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板書。

表2 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后聯系圖

圖3 “角的認識”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課堂中,練習是重中之重。基于大單元教學內涵,練習與課堂內容一樣,都要結構化,并在跨學科學習視角下指向深度學習。因為練習不僅是要讓學生做題,更要讓學生內化核心知識、發展思維。在“角的度量”課堂教學前,教師應精心設計題組練習,并在課堂上實施題組教學,聚焦單元核心知識點,圍繞線與角之間的關系、角的分類、角的度量等核心要點,在練習題中將前后知識點聯系起來,設計綜合性較強的判斷題、操作題等,幫助學生糾正認知誤區。例如,量角器對學生并不陌生,但如何規范、標準地度量角的大小,認識平角、周角、直角、鈍角以及銳角之間的關系,卻存在一定的難度。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計驅動探索任務,由此展開課堂練習活動。以下是筆者針對“角的度量”所設計的兩個自主探究單。
自主探究單(一)
任務一:自主學習教材內容,了解度量角的單位是什么以及數學上是怎樣規定度量角的單位的,并完成書本上的練習題。
任務二:仔細觀察量角器,找出量角器中的1°角,并數一數量角器中一共有多少這樣的1°角,思考這些1°角有何作用?
自主探究單(二)
任務一:再次仔細觀察量角器,找一找,看一看你在量角器上還找到了哪些角、線、點。想一想、說一說,量角器上的點、線、數字以及角有何用途?
任務二:圍繞量角器以及所給出需要度量的角,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怎樣用量角器量角。
如此一來,就能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將數學知識與實際操作聯系起來,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行分析和推理,在練習、探討、推理中找出潛在的規律,學會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進而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模型。
新課標下,單元整合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現實呼喚,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內在需求,也是數學人教版教材的必然選擇。因此,在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要踐行核心素養理念,依托“跨學科學習”和“結構化”的要求,立足學生視角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安排教學內容、豐富內容呈現方式,使學習活動和課堂教學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整體、連貫、系統地展開數學知識教學,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