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旅游職業教育中,探索提升旅游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路徑,是旅游職業院校的重要課題。本研究以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旅游人才培養實踐為例,建設以傳統文化與旅游人才培養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發揮傳統文化與旅游人才培養相結合的教科研基礎性作用;構建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旅游職業教育教學體系;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旅游人才培養”相融合的教學團隊;加強文旅融合的理論研究,提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旅游人才培養質量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文旅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旅游職業教育;旅游人才培養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職業教育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除了使學生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專業技能,也需要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通過對旅游人才培養的長期探索和實踐,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立足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的目標定位,在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一、以傳統文化推動旅游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發展
對現代旅游人才的培養應該注重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化”和“美育”功能。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開展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學院以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為己任,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融入文學、藝術、歷史、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相關內容,實現對旅游專業學生的精神人格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審美素養教育。隨著經濟社會及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旅游專業學生作為旅游行業未來的從業者、健康高雅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培養其高雅的品位和高尚的情操顯得尤為重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建設一流高職旅游類優勢專業客觀上需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文化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休閑方式,正逐漸成為現代旅游業的一個嶄新亮點。學院在為旅游業提供一線從業人員的同時,在人才培養上更應該與時俱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才能使學生成為具有豐富旅游管理知識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而將傳統文化融入旅游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是新時代旅游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旅游管理專業應該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助力學生提高專業知識、服務技能、文化素養,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對接時代、對接產業、對接崗位的文旅融合人才,推動學生職業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進而促進旅游業健康穩定發展。
二、建設以傳統文化與旅游人才培養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職業教育為滿足旅游業迅速增長的人才需求,往往重視旅游人才培養的數量而忽視質量,造成旅游人才培養結構不能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造成旅游人才的流失。而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以文旅融合發展為導向,加強傳統文化的教學,以旅游類職業教育教學課程為核心,將傳統文化按照歷史古跡、山水名勝、人文景觀、詩詞文化、民間曲藝、手工藝、古代建筑、宗教哲學、非遺文化等類別劃分,貫穿旅游類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讓旅游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既有“實”的“技”,又有“虛”的“道”;既有職業能力的外在提升,又有人文素養的內在支撐,從上到下、由內向外、多層次探索旅游類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全面提升旅游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近年,學院從學生的未來職業需求和專業特色出發,面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成立傳統文化教學團隊,開設國學經典課程,建設以“承續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為特色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根據旅游類專業公共基礎課改革的方向,傳統文化教學團隊積極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學生開設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古代飲食文化、古代山水詩詞鑒賞、書法藝術欣賞、中國畫鑒賞、中國古典音樂鑒賞、民族戲劇欣賞、中國古典小說欣賞等具有鮮明旅游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將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感悟其文化內涵并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養,讓經典傳統文化賦予現代人精神力量。專業教師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時,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設計理念和技能應用中,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動性。
三、發揮傳統文化與旅游人才培養結合的教科研基礎作用
(一)以傳統文化為特色建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體系
在旅游人才培養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探索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旅游職業教育教學體系,進而實現全方位育人和多功能育人的作用。通過研究旅游職業教育的特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在內容上,應該充分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學資源,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提升旅游人才培養水平,推動旅游職業教育發展。在實踐上,通過以“凸顯優秀傳統文化”“承續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公共基礎課程、以“強化職業操守”為特色的職業規劃課程,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于一體,完善應用型旅游人才的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具有較強職業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水平的高素質旅游人才。
(二)打造“傳統文化與旅游人才培養”的教學團隊
學院結合課程思政加強教學改革和創新,突出旅游專業特色,進行模塊化教學,為學生專業服務。學院以旅游專業特色和傳統文化的融合為方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成效顯著,2018年3月,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國學經典與傳統文化教學團隊,獲評河南省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積極開展教師、教材和教法三者之間的“三教改革”。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全面了解《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基礎上,針對旅游專業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發展要求,編寫了《中華傳統經典讀本》。通過學習《中華傳統經典讀本》,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與良好的文化素養。在突出旅游專業特色的前提下,以國家級和省級規劃教材建設為目標,完成立體化教材的編寫和修訂。以網絡教學和信息化建設為背景,制定國學經典的課程標準,完成傳統文化和國學經典網絡精品課程建設,實現網絡課程的推廣與應用。
(三)加大文旅融合的理論研究,引領人才培養方向
積極開展傳統文化與旅游創新發展相關方面的教育教學研究。以旅游專業骨干教師、專家、教學團隊為依托,成立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傳統文化與旅游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建成研究方向和目標明確的科研團隊,定期召開項目計劃研討會,制訂科研規劃。通過課題研究、項目研發等方式把傳統文化與旅游創新發展融合起來,以“文化+旅游”“文化+科學研究”“文化+社會服務”為導向,建立傳統文化與旅游創新發展顆粒式研究小目標,完善文旅主題教育,開展國學直播課,讓傳統文化、中原地域文化、旅游服務與教育教學形成鏈條式組合研究,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制定旅游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我校旅游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旅游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四)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主題活動
開展傳統文化系列講座活動,成立“象湖講堂”,定期組織“國學文化講座”;結合學院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開展“中華頌”經典誦讀比賽、征文比賽、知識競賽、詩詞大會等系列主題活動;利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結合國家重要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組織學生開展誦讀比賽、演講比賽、書法比賽、才藝展示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習俗,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姚金澤.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途徑探究[J].船舶職業教育,2020(2).
[2]崔爽,王海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工匠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
[3]李青,冀建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時代新人[J].文化學刊,2020(1).
[4]劉海燕.新時代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略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
[5]葛靜宜,王華.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J].人民論壇,2010(20).
責編:勉 耘
基金項目:鄭州旅游職業學院科研基金重點研究項目(編號:2020-ZDXM-21)
作者簡介:王小紅(1974— ),女,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公共教學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傳統文化教育與旅游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