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玉蘭
摘要: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學生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為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文章以經驗總結和文獻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在闡述“三全育人”、心理育人、有效性三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簡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特點,并提出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加強心理育人隊伍建設、各項心理育人工作有效銜接、多方面心理育人工作聯動的方式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職教育;心理育人;教師隊伍;銜接;工作聯動;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444;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0-0005-04
高職院校有效開展心理育人工作,不僅可以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可以使教師更好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對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個人修養、道德品質、專業發展意識等的培養均有積極影響。因此,筆者在實踐過程中,認真探索提升高職院校心理育人質量的方法,并得出結論:將心理育人工作與“三全育人”理念有效結合,借助多方力量,在從學生入學之初到離開學校的這段時間全面地對學生展開心理層面的指導工作,可以大大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1.“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簡稱。《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此后,“三全育人”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很多教育者都在探索“三全育人”的價值,并積極將其與教學實踐進行結合,檢驗“三全育人”理念的科學性,并通過實踐證明“三全育人”有助于提升育人質量,促進現代教育的發展[1]。
2.心理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心理育人納入“十大”育人體系,心理育人是指通過心理教育的方式達成育人目標。具體來說,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結合教育對象的身心實際情況,尊重人的心理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對象進行心理引導,開發其心理潛能。心理育人對智育、德育、美育等均有促進作用。
3.有效性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有效性”已然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2]。所謂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多元教學手段和方法提升教育工作的效率與效果。從效率角度來說,教師要使學生迅速領悟學習主題;從效果角度來說,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樹立自我發展的信心,探索出符合自我發展需求的學習方法,克服自我發展期間遇到的困難。
1.心理育人隊伍結構更完善
心理育人雖然于2017年才被《綱要》納入“十大”育人體系,但相關工作一直都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3]。然而,傳統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通常由校心理教師、輔導員負責,且學校很少調動學生、家長、社會等多方力量參與,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困惑的意識,難以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而“三全育人”強調全員育人,高職院校心理育人隊伍結構能夠更加完善,同學、教職工、家長甚至社會人員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層面的觀察和引導,進而使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被快速發現并解決,獲得來自多方的激勵。
2.心理育人工作過程更完整
在傳統心理育人工作中,心理教師或輔導員多在學生提出心理困惑時或定期結合特定主題開展心理育人工作,這使得心理育人工作開展平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三全育人”理念強調全過程育人,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內外、校園內外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的心理潛能就能得到有效、充分的挖掘,心理育人工作質量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能逐步提升。
3.心理育人工作體系更系統
過去,心理育人工作的重點主要是解決學生心理層面的困惑和問題,避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負面情緒。而“三全育人”強調全方位育人,教育者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滲透積極心理學理念,在保持對學生心理困惑和問題關注度的同時,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其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使其形成強大的心理免疫系統,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
1.堅持全員育人,加強心理育人隊伍建設
全員育人是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保障[4]。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要堅持全員育人,通過多種途徑強化心理育人隊伍建設,讓更多教育者參與到心理育人工作中。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開展全員育人,加強心理育人隊伍建設。
(1)進一步完善心理育人專業隊伍結構。心理育人專業隊伍是指由學校心理教師、輔導員構成的心理育人隊伍,該隊伍是全員育人的中堅力量。為達成進一步完善心理育人專業隊伍結構的目標,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校際交流活動、學校與校外心理咨詢室之間的交流活動等。這不僅可以使本校的心理育人專業教師有效提升綜合素養,還可以使其在更多案例分析、拓展訓練的過程中,與其他機構的專業團體形成密切的交往,定期邀請對方來校開展主題講座、經典案例研討等工作,擴大心理育人專業隊伍的規模。
(2)夯實非心理專業教師隊伍心理育人基礎。非心理專業教師主要包括各專業課教師、后勤管理教師等缺乏直接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平臺的教師。在全員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也要對這部分教師加強培訓,強化其心理育人工作意識,使其能夠在完成基礎教育管理任務的同時,對學生積極展開心理教育。為提升這部分教師的心理育人能力,學校可以定期組織交流會,讓他們分享心理育人相關知識。同時,學校還可以制定心理育人考核評價方案,確保思政教育、專業教學和心理育人等各項工作同步開展。
(3)建立朋輩心理輔導機制。全員育人強調學校和教師挖掘學生力量,形成朋輩之間的積極影響。不可否認,一些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而更樂于接受朋友、同學的建議,因此出現心理困惑時會主動向親近的朋友和同學尋求幫助。為此,學校可以建立朋輩心理輔導機制,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積極引導。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作用,定期對團學聯成員、班長、班級心理委員、寢室長等人進行培訓,使其認識到朋輩心理輔導的重要性,并勇于承擔輔助教師開展心理育人工作的責任。另外,輔導員可以定期召開班會或年級大會,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4)提升家長心理育人能力。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家長缺乏心理育人的意識和能力,錯誤地認為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一切教育都交給學校就可以了。其實,高職學生雖然不像高中學習時那樣緊張,但專業知識學習、對未來的規劃等都會成為部分學生的壓力來源,家長若不能進行恰當的心理引導,則可能與孩子產生隔膜,對其心理健康發展不利。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微視頻的方式,介紹不同專業學生在各階段可能產生的心理壓力,并與家長分享緩解學生壓力、激發學生前進動力的心理育人方法,從而提升家長的心理育人能力。
2.堅持全過程育人,心理育人工作有效銜接
為實現全過程育人目標,學校要組織開展多項心理育人工作,并保障各項心理育人工作有效銜接,具體方法如下。
(1)分階段制定心理育人方案。高職院校不同階段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都有所差異,學校要鼓勵心理專業教師分析學生身心實際情況,分階段制定科學系統的心理育人方案。首先,教師要針對全體學生設計基礎方案,如新生心理篩查、適應講座、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等。其次,各學院和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及學期特點制定宏觀方案。比如,針對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心理教師和輔導員可以與專業課教師、就業中心教師、各年級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特征。通常,一年級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憧憬,但同時容易存在不會制訂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隨著所學知識難度提升而產生倦怠情緒等問題。二年級學生容易出現“分流”情況,即部分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節奏,學好專業知識,另一部分學生則專業課成績不理想,出現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三年級學生往往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有些學生在校外實習期間會遇到所學專業知識難以適應企業實際需求的情況,導致信心受挫,甚至個別學生會逐漸消磨自身在專業領域發展的意志。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宏觀方案。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學生入學之初便開設“學科概述”課程,讓學生了解需要學習的專業課內容及目標,并使學生意識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在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制訂職業生涯規劃,主動探究課外知識,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針對二年級學生,教師要加強與學生溝通,鼓勵其結合一年來的學習經歷,分析是否需要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并通過巧妙的心理教育強化學生的積極心理,使其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針對即將離開學校的學生,教師要重視挫折教育,使其意識到生活并非一帆風順,要找到自主宣泄負面情緒的方法,形成積極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戰的心理。最后,心理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可以根據日常教育教學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心理育人方案的細節,從而保證將心理育人滲透于高職教育全過程,讓學生從入學之初便能接受有助于其適應高職生活的心理教育,在校內外生活期間得到有針對性的幫助,在離開校園之前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
(2)適時開展心理普查和建檔工作。在全過程育人背景下,教師既要保證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統性,又要保證心理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因此,教師要適時開展心理普查和建檔工作。首先,學生入學之初,輔導員便可以通過16PF、SCL-90等測量量表建立學生心理健康臺賬,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特點,并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設計心理育人方案。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定期組織心理育人活動,對存在過重負面情緒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此外,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輔導員可以與心理健康教師進行溝通,結合貼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心理測量量表定期開展心理普查工作并完成建檔,及時發現問題,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輔導員要定期回顧學生心理檔案,從中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問題,結合檔案分析優化心理育人方案。
(3)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干預體系。心理危機發展包括潛伏期、爆發期、恢復重建期三個階段。教師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干預體系,爭取在潛伏期便能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危機是一種心理失衡的狀態,并幫助學生探索出擺脫心理失衡狀態的方法,提升自我調節能力。若發現個別學生處于心理爆發期,教師要積極與社會、學校和學生家長進行互動,使用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減小危害。另外,全體教師、學生都要使用恰當的方式關愛處于恢復期的學生,既要幫助其重建人生觀,順利融入校園生活,又要避免過度的關愛使其產生負面情緒或新的心理問題。
3.堅持全方位育人,多方面心理育人工作聯動
全方位育人要求學校在團結各方力量的基礎上,將心理育人工作滲透在高職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多方面心理育人工作的聯動,進一步保障全過程育人工作的效果,落實全員全過程育人的目標。高職院校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開展多方面心理育人聯動工作。
(1)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育人系統。學校要積極與家庭、社會展開聯系。對于學生家庭,輔導員可以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信息,并讓家長適當分享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點等,以輔助學校制訂更加科學的心理干預計劃[5]。家長要積極與教師交流學生的假期表現情況,分析學生是否具備積極融入社會生活的心理,輔助教師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對于社會,學校要與合作企業積極溝通,分享頂崗實習期間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惑和問題,請企業人員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配合學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對于處于心理危機爆發期或恢復重建期的學生,學校可以在征求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同意的前提下,向權威心理干預機構求助,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2)豐富心理育人載體。為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心理育人的載體選擇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在保留原有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等心理育人載體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社會宣傳平臺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比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抖音賬號等分享一些幼兒教育活動,使學生正確看待學前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踴躍留言,并認真回復學生留言,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解答其職業生涯規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在社會層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幼兒園進行參觀和學習,讓學生與幼兒園教師展開對話、與幼兒實際接觸,進而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幼兒教育工作,保持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憧憬。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學生可以形成積極、樂觀的態度,可以在參與校園活動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學校要鼓勵各專業、各年級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心理劇大賽活動,結合高職學生的現實生活確定心理劇的主題,如“如何給單親家庭的同學送去關懷和溫暖”“如何為不適應新環境的同學提供幫助”“如何讓新同學保持學習動機”等。在活動后,除給予學生常規獎勵和加分外,學校還可以將優秀的心理劇作品上傳至校園網絡平臺,讓更多的學生觀看,培育其健康的心理。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組織與專業相關的心理育人活動。比如,紡織服裝類專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紡織品設計”“針織服裝設計”“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等活動,鼓勵學生將積極的價值理念融入自己的作品設計中,使學生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逐漸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價值理念。再次,學校可以請心理教師定期設計心理育人宣傳語,并公布在校園公告板上,以勉勵學生,使學生在漫步校園的過程中能夠汲取心靈成長的養分。最后,輔導員可以鼓勵學生記錄下自己在校園中遇到的趣事,并將其寫成微故事,分享到校園網站、微信公眾平臺上,幫助學生養成捕捉生活樂趣、記錄生活美好的意識和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任重道遠,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團結各方力量,合理制訂心理育人工作計劃,保障各項心理育人工作有效銜接,多方面心理育人工作有效聯動,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格局,將心理育人融入教學、管理、娛樂、社會交往、家庭溝通等方方面面,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的過程中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石英超.“三全育人”視角下高職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1,7(24):58-60.
[2]劉忠岳,郭琪.高職院校“一心六化”全域式心理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就業與保障,2021(21): 170-172.
[3]覃曉靜.新時代高職院校心理育人的挑戰與對策[J].大學,2021(46):128-130.
[4]楊曉哲.新時代高職高專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質量提升路徑[J].北京教育,2021(11):75-79.
[5]王嘉嘉.“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職能探索[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1,23(09):84-87.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Yu Yulan
(Jiangxi Technical College of Manufacturing, Nanchang 3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the article uses experience summary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on the three core concepts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at various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ms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variou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and the linkage of multipl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and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 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connection; work linkag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