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帆
摘 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在推進過程中呈現出連貫性、協調性和權威性三方面的特點。連貫性以“鏈”的思維為支點,注重一體化的銜接力、咬合力和延展度;協調性以“界”的辯證為核心,把握有界、無界和全界三者的關系;權威性以“師”的力量為依托,關注師資力量、教學目標及作業布置、教材設置。在“大思政”的補充視角下,這三方面的特點更為明顯和生動,凸顯了思政課的守正與創新。
關鍵詞:大中小學思政課 一體化 “大思政”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簡稱“思政課一體化”) 建設,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堅持不懈用這一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思政課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的探索智慧,承載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是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的重要平臺。推動和改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過程,也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的過程。
所謂一體化,就是指幾個相對獨立的個體根據共同的目標、一定的原則、特定的規律,逐步在同一體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思政課一體化,是指大中小學的思政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形成具有順序性、銜接性、連貫性的有機整體的過程。要進一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就要對思政課一體化本身進行深入了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既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又是思政教育基于自身特點必須完成的一項系統性工程。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主題發表了多次重要論述,為我們加強和改進這一重要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指明了發展的方向。自相關文件出臺以來,不少學者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展開了研究討論。本文在綜合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定位新的學術方向,把當前研究與過去研究銜接起來,致力于探索思政課一體化的特點,并以“大思政”的實踐要求作為補充,意在抓住思政課一體化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征,凸顯思政課的守正與創新,呈現思政課一體化最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鏈”的思維:注重一體化的連貫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鏈”的思維則剛好響應了這一號召,滿足了這一需求。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就像散落的珍珠一樣,分布在不同的教學體系、不同的部門、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層次之中。長期以來,我國各個學段的思政課過于注重單獨發展,學段與學段之間不夠連貫,缺乏“鏈”的思維,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我們要利用“鏈”的思維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整合,即把散落的顆顆珍珠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鏈,只有這樣,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才能融為一體,發揮出巨大的力量。
(一)銜接力:連貫性的前提
類比于“鏈”的外形特征,一個完整的“鏈條”必須要環環相扣,因此,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整個過程需要一脈相承,努力解決大中小學思政課目前存在的各掃門前雪、相互脫節的問題。
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各個學段的課程并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相互作用、密切相關,彼此融會貫通,進而形成一股環環相扣的銜接力。為發揮思政課最大的功效,教育部門為課程的整體設計進行了明確的規劃,既考慮了鏈條上每一環節的分工和配合,又注重學生在每個學段的差異,并制定相應的計劃。各學段的思政課程是相互聯系、有機結合的,低層次學段為高層次學段奠定知識基礎,高層次學段是低層次學段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各學段彼此獨立又各有側重,上下保證了銜接,前后實現了貫通,充分保障了鏈條的運行效率。
(二)咬合力:連貫性的保障
“鏈條”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咬合力,體現在思政課一體化這條鏈中,就是在保證各個學段相互配合、環環相扣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思政課的授課效果。
縱向上逐漸形成了關于思政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等方面整體的、貫通的評價標準,這是檢驗思政課一體化推進質量的重要參考,更是發現一體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更正的指向標。橫向上拓展為學校對老師的評價、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以及學校對學生的考核三方面的反饋渠道:學校對思政老師的評價方式不過于死板單一,在思政課授課方式日益靈活的發展狀態下確保教師的授課積極性;在提高學生對思政課重視程度的基礎上,確保學生對思政教師評價的積極性和客觀性;學校對學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標準化的閉卷考試,創設辯論、情景模擬等形式,增強考試方式的靈活性,并且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不片面地強調考試分數。橫縱兩個維度的建設路徑,為防止鏈條的斷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延展度:連貫性的完善
單一“鏈條”的鞏固固然值得我們下功夫,但思政課一體化的推進不是一個孤軍奮戰的過程,“鏈條”的延展度更值得重視,鏈條應從哪些方面延展、延展的邊界在哪里等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2021年3月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實質上就是對“鏈條”進行拓展,“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3];青年學生要“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4]。鏈條的延展性就是將思政課程與德育工作、社會實踐、社會資源有效結合起來,打開校門、走出課堂、根植實踐、走近生活,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會貫通,挖掘和利用好社會生活和實踐中蘊含的寶貴的教育資源,聚焦時代熱點和社會現實,緊扣學生成長發展規律,讓思政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界”的辯證:展現一體化的協調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5]而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建設中,基本前提就是要把握好唯物主義辯證法,體現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過程中,就是把握好有界、無界和全界之間的辯證與協調。[6]
(一)有界:協調中蘊含差異
有界本質上是指有限制,是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一方面,同一課程在不同階段的內容設置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和反復斟酌,如小學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品德和情感;初中階段重點打好思想基礎;高中階段注重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大學階段的學生發展較為成熟,重點主要放在堅定理想信念和增強使命擔當上。這樣的設置立足整體情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同一階段不同學生的對待方法也各不相同。學生的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不同個體在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思政課的目的不是培養“標準化”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學生,而是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
(二)無界:協調中體現多樣
無界是指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過程中,一方面,勇于打破“教條主義”“一元化”的枷鎖,大膽創新,思政課的課程覆蓋內容廣、綜合性高、知識體系更新快,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代表著“剛性”和“死板”,并不能對課程內容實現全面整合;另一方面,思政課緊跟時代,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時代特征。當前,我們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的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青年作為社會中最具生機、最為積極、最活躍的力量,需要與時俱進、因勢而新、擔當責任、有所作為,從思政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理性、辯證、深刻地認識和分析國際國內現實問題,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升素質、完善能力,早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一體化積極支持教學方式的探索和思想的創新,面向社會緊跟時代發展,為思想政治課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實質上也是對“大思政”的一種響應和回歸。
(三)全界:協調中凸顯全面
全界是指在高校和小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完整性和活力,不能陷入“一次性育人”或“以部分的要素育人”的錯誤思路。不“一次性育人”要求思政課注重教育的動態性和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絕不是暫時的、短期的,而是注重人的發展,是與學生的成長相伴隨的;不“以部分的要素育人”要求思政課的完備性,不論在哪個階段,僅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夠的,更要注重學生素質的提升、品格的培養和意志的磨煉。
三、“師”的力量:保障一體化的權威性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用切實的措施和實踐活動證明一體化推進的合理性與權威性。此處的“師”是泛化的概念,主要從師資力量、教學目標及作業布置、教材設置三個方面來探究。
(一)師資力量的專業性、跨越性和共享性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對思政教師的選拔和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必須盡可能專業化、專職化,重點推進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綜合培訓,選拔知名高校教師在黨校和行政學校進行系統培訓,并在各學校科室選拔優秀的思想政治教師,為對口單位提供支持、示范和指導,讓每一位教師都清楚地了解課程目標的要求,結合各自的教學專長和教學經驗參與課程規劃,讓學生們逐漸接觸到真正的、專業的思政教育。
其次,在跨越性上下功夫,對思政課教師展開圍繞“教育”“學習”和“幫助”三條主線的培訓,讓教師不僅專注于本學段教學,而且能主動了解其他學段的課標與教材教學內容,培養思政課教師的跨學段教學能力;同時“大思政”視角下教師的概念得到拓展,“大先生”隨之產生,“大先生”即有德行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范的人,他們既有自己的特長,也有專屬的成就;他們既可以是學校的思政老師,也可以是社會各行各業的榜樣和模范,還可以是一個又一個平凡而樸實的勞動者。這樣的拓展使師資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和豐富。
再次,重視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師共同體,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集體備課、互相聽課評課、參與專業培訓、教學論壇等活動的開展,把資源共享這一特點體現在教學成果中。
最后,思政課教師要樹立“大思政”觀,提升教學內容整合意識和能力,以學科為支撐,以項目為依托,以協同育人為指導,努力突破學科“孤島”困境,打破學段“壁壘”,傳好思政課教學的“接力棒”,建構“大思政”格局。
(二)教學目標及作業布置的整體性、差異性和銜接性
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妥善設置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置過程一方面體現了整體性,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國家政策方針,發自內心地愛國、愛黨、愛人民。如高校思想政治課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課程組成,這些課程的內容各有不同的特色,盡管內容各有側重,但每門課程都有共同的教學目標以及服務、關心和培養有理想、有能力和有責任感的新人的任務, 這便是教學目標的整體性。
另一方面體現了差異性和銜接性,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學目標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做好細化和銜接。差異性是指針對每個階段的學生有合適恰當的教學目標,同時,對同一階段不同學生的作業布置也盡可能尊重差異。銜接性是指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設置沒有出現斷層,而是具有連續性,確保目標的有序遞進和層層深入,最終實現總目標和分目標的統一。
(三)教材設置的連續性和特色性
思政課教材是思政課內容的重要載體,因此教材內容的設置也非常關鍵。
教材的連續性是指教材的設置注重各個學段之間的聯系,既避免內容的簡單重復甚至順序倒置,又避免脫節和跳躍,逐級放量、螺旋上升。例如,初高中的教材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因此編寫初高中教材應更貼近生活,更注重教材的寬度;大學教科書的編寫更注重原則的解釋,提高教科書的理論深度,而不僅僅是對初高中知識的簡單重復。這樣的設計一步步加深了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不斷增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教材的特色性是指每個學段的學生的認知、需求等都不同,那么對教材的設置就要體現學段的特色。比如,小學教材語言一般更生動幽默,插圖相對多一點,整體排版風格沒那么嚴肅,教材是彩色的等等,有助于激發小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同時,基于“大思政”視角,教材的設置也應更加體現“大”的內涵,即基于經驗背景重新建構“教材”,將思政課教學與情景化的社會實踐活動配合起來,提高思政教材的豐富性,講好思政課。
四、結語
鑄魂育人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向將來,我們要樹立全局觀念,提升政治高度,深刻認識和把握完善和強化思政課建設的重大意義;我們要堅定信心、明確立場,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我們要讓思政開放的“課堂”遍布于祖國大地之上;我們要多一份實踐性的付出,多一份嘗試性的勇氣,努力傳播理想信念、傳承優秀傳統、涵育時代新風、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辦好思政課、推進一體化,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44.
[3] 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 [N].人民日報,2021-03-07.
[4]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 傳承紅色基因 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6] 張彥,韓偉.以核心價值觀引領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