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燕
摘 ?要:新時代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就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的重要意義。對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進行思考,堅持守正創新,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善用社會大課堂,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以文化人,發揮校園文化協同育人功能;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常態化運行機制等是切實可行的辦法。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構建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現路徑,可進一步增強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黨的創新理論;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7-00-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史[1],但理論的產生并不意味問題的結束,理論產生的最終目的是要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和落實,要“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
一、準確把握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意蘊
第一,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2],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明確了教育的辦學方向,強調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為發展教育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把宣傳教育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貫通起來,講清楚黨教育方針的邏輯起點、邏輯向度和邏輯理路,講清楚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辦學方向、辦學目的、根本宗旨、根本途徑、根本保證等內容,使思政課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強教育之供給,有利于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要義和根本要求,并以此為引領,立志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3],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激發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創造力,實現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目標,充分發揮教育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第二,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德智體美勞”的總體要求,強調五育并舉、德育為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方面,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將近年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生動鮮活的實踐成就融入課堂,把建黨精神、抗疫精神、奧運精神、科學家精神引入課堂[4],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納入課堂,把勞動模范和英雄模范請進課堂,有利于引導學生向英雄、前輩、榜樣和勞模學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洪流中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進。另一方面,黨的創新理論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進展和當今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為思政課注入問題意識,有利于引導學生傾聽人民呼聲、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厚植愛國情懷、培養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二、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
第一,從內容上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性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開放、動態的科學理論體系。一百多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兩個結合”,不斷回答“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5],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三大理論成果一脈相承、與時俱進,深刻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的連續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是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有機整體。一方面,三次理論飛躍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有著共同的理論淵源和思想基礎,和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相結合,都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沃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遵循。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次飛躍,所直面的世情不同、黨情不同、國情不同,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主要任務不同,回答的“時代之問”和“中國之問”也不相同,充分彰顯了當代中國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階段性和前進性的統一。
第二,從方法論上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性研究。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3],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就是要系統把握其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物質世界及其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由此構成世界的歷史演化過程。加強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方法論層面,就是要用全面系統、普遍聯系、發展變化的觀點,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透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科學把握事物發展內在規律。要堅持全面學習、系統學習、深入學習,堅持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國和世界相結合,深刻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世界觀、方法論,靈活運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6],努力將之轉化為堅定理想、篤定學習、指導實踐的強大力量。
第三,從落實舉措上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性研究。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就要堅持問題導向,落實領導責任,樹立協同意識,建立融入機制,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各司其職的工作新局面,切實處理好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課與實踐課、校園文化環境與育人的關系,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把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最大化發揮協同效應,全方位引導學生感受黨的創新理論的獨特魅力,從而站穩政治立場,樹立正確理想,強化批判意識,提高思辨能力,練就過硬本領,做德才兼備的奉獻者、知行合一的實干者和銳意創新的奮斗者。
三、構建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現路徑
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就要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點在“融入”兩字,強調“融入”的有機統一和協調性發揮。“融入”意味著“黨的創新理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二者的有機結合,既不是簡單拼湊疊加,更不是隨意嫁接,要堅持系統的觀念,加強課程協同、實踐協同、文化協同,調動各方力量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立體式、全方位的融入路徑,增強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一)堅持守正創新,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堅持守正創新,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首先要完善課程體系,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分為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一方面,要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3]這門公共必修課,全覆蓋推動“三進”工作,分領域分專題,加強黨的創新理論系統性研究和學理性闡釋。另一方面,要統籌全校力量,結合學校實際,重點圍繞習近平經濟、法治、生態文明等思想開設選擇性必修課。優化課程群建設,打造“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體系,加強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的教育研究,引導學生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投身社會實踐,彰顯青年擔當。其次要對照課標深挖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及時修訂思政課統編教材,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有機融入各門思政課[7],對接章節知識點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工作期間的重大實踐,融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學校、醫院、工廠、社區等場所的重要論述,建立教學資源庫。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聚焦學生思想關切、心理變化和行為特點,主動換位思考,轉換話語體系,制定適應性強的教學方案。借助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手段開發智慧課堂,采用互動式、情境式、體驗式等沉浸體驗的教學方法,通過研討交流、情景再現、課堂辯論等方式有效翻轉課堂,切實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二)善用社會大課堂,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要善用社會大課堂,支持學校和地方政府、事業單位、企業和工廠共建社會實踐教學基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通過下基層、走社區、進農村,到企業、到工廠、到田間地頭開展理論宣講、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活動,在社會大課堂中領會感悟黨的創新理論所蘊含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感受新時代十年來我國社會發生的偉大變革,深刻領悟“中國奇跡”和“中國道路”的成功秘訣,并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內化為自身的光榮使命,深刻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見證者和旁觀者,更是參與者和建設者,從而進一步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理想與成才、使命與擔當、公德與私德等方面的關系。在引導學生感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發現當前我們面臨的一些不足、困難和問題,并結合課堂所學思考和分析問題成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總結社會實踐經驗,篩選優秀成果匯編成冊,并作為思政課堂教學的有效補給,推動實踐教學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將黨的創新理論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刻體會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底蘊,實現鑄魂育人的預期目標。
(三)強化以文化人,發揮校園文化協同育人功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①。校園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增強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的實效,要充分發揮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協同育人功能。從物質文化層面來說,要通過宣傳欄、電子屏、燈箱、展館等宣傳思想陣地及時跟進并加大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宣傳力度和廣度,在校園營造濃厚的學習宣傳貫徹氛圍,使學生身處校園環境中就能潛移默化感受黨的創新理論的熏陶和啟迪。從精神文化層面來說,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讀書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社[8]、大學生宣講團等群團組織的作用,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校園巡講、網絡巡禮、微黨課等多種方式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實現大學生的朋輩教育和自我服務;要以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為契機,開展經典誦讀、歌詠比賽、征文比賽、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等形式多樣的紀念日主題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和弘揚中國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要建好網絡思政資源庫,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大學生在線、易班等網絡平臺建設,鼓勵師生圍繞黨的創新理論內容創作動漫作品、音樂劇、微電影、H5、vlog等,打造集資源整合、線上互動、網絡傳播于一體的云端“思想政治大舞臺”,廣泛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從制度文化層面來說,校園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優良傳統、禮節儀式和校紀校規,是確保學校正常運行與和諧穩定的保障機制。“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總結凝練和弘揚傳承良好的校風校訓,梳理和完善學校各類規章制度,堅持可行性和合理性相統一,才能充分發揚校內民主,有序規范師生行為,保障校園各項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
(四)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常態化運行機制
學校要加強頂層設計,將全面推進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納入學校事業整體發展中統籌規劃,并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常態化融入機制,搭建高效、順暢的運行架構,為深化融入工作提供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全面提升鑄魂育人質量與效果。在組織保障上,成立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的工作領導小組,由學校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黨委宣傳部、教務處等相關責任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及時跟進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密切關注相關動態,及時梳理分類,加強協調溝通,通過工作例會、一線調研等形式常態化指導并督促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在制度保障上,為確保融入工作落地落細,要建立相應的會商制度、學習研討制度、教材審核和教案審批制度、結果反饋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等。在經費保障上,要按照中央相關文件要求嚴格落實思政理論課專項工作經費,同時根據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工作需要,學校適當加大投入,確保師資培訓、學術交流、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團隊建設、實踐研修等活動扎實有效開展。
四、結語
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是思政課回應“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保持課程鮮活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在內容、方法論和落實舉措上加強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研究。堅持守正創新、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善用社會大課堂、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以文化人、發揮校園文化協同育人功能,加強頂層設計、調動各方力量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常態化融入機制,切實增強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金民卿.毛澤東對“兩個結合”的貢獻及其在新時代的升華[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3,40(1):1-11.
[2]楊威,李津.習近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重要論述探析[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4):5-11.
[3]邢鵬飛,劉孟佳.黨的二十大精神一體化融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路徑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1):7-13.
[4]劉偉.在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J].協商論壇,2021(12):8-13.
[5]王炳林.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2):12-13.
[6]吳建春.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歷史偉業[J].企業觀察家,2022(10):48-51.
[7]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學論壇,2022(27):3-7.
[8]薛俊生.從黨的百年奮斗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現代交際,2022(1):1-9+121.
(責任編輯:麻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