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蘭 王文娟 湯柳



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在支氣管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2020年8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5例支氣管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5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比較兩組恢復情況、肺功能及焦慮狀態。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體溫恢復時間、肺部濕羅音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肺功能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FVC、FEV1水平均顯著上升,且觀察組FVC、FEV1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0.05)。干預前,兩組SC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SCAS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SC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在支氣管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提高患兒康復速度,改善其肺功能及焦慮狀態。
關鍵詞:支氣管肺炎;風險預防;綜合性干預;應用效果
支氣管肺炎是兒童常見感染性疾病,亦是兒童住院的常見原因,主要是因為兒童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尚未充分發展,易產生傳染病、營養不良等病患因素,同時兒童呼吸系統生理解剖具有一定特殊性,如支氣管管腔狹窄、黏液分泌少、肺含氣量少等因素易誘發肺炎,且發病嚴重[1]。藥物治療是支氣管肺炎患兒的主要治療方式,但由于患兒年紀小、心智不成熟等因素,易產生恐慌心理,從而造成治療依從性下降、治療效果欠佳等不良現象[2]。目前,諸多學者認為針對支氣管肺炎患兒而言,科學的藥物治療與合理的護理干預是保證該病療效的重要條件[3~4]。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即護理人員以患兒病情發展及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作為依據,制定具有綜合性、針對性的干預計劃,嚴格規范實施計劃[5]。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在支氣管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8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5例支氣管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5例。對照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3~10歲,平均(5.86±2.07)歲;病程2~7 d,平均(4.89±1.56) d。觀察組:男41例,女24例;年齡3~9歲,平均(5.27±2.00)歲;病程2~6 d,平均(4.51±1.4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支氣管肺炎診斷標準符合《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范(2019年版)》[6]中相關標準;未存在器質性病變;臨床資料完整;年齡范圍3~10歲;心智、語言正常。排除標準:認知功能異常者,表達能力較差;肝腎功能不全;伴有其他感染性疾?。荒δ芗懊庖吖δ墚惓?。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每日嚴格監測生命體征;病房保持空氣流暢;給予合理飲食搭配,攝入足量蛋白質、維生素,少量進食,多飲水;保持呼吸道通暢,常變換體位。
1.2.2 觀察組予以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
(1)建立風險預防小組。小組成員由1名護士長(組長)、6名責任護理人員共同組建。組長定期組織小組進行培訓,學習風險預防概念;組長定期但不定時抽查組員學習情況,并進行獎罰處理。
(2)風險評估。風險防范小組尋找相關資料,以患兒病情發展、心理狀態等為依據,分析可能造成患兒出現風險的危險因素,結合以往臨床實踐經驗制定全面、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兒交流過程中保持友善的態度,溫和的語氣。若患兒出現恐懼情緒,可通過玩游戲、玩玩具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過程中激勵患兒。針對焦慮的患兒,提醒家屬應多陪伴患兒,勿在患兒前面出現不良情緒,及時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
(4)呼吸道功能護理:時刻保持室內處于通風狀態,室溫維持在20℃左右,濕度以60%為宜。對咳嗽嚴重者根據醫囑給予藥物干預。另根據患兒臨床癥狀給予呼吸功能練習,如注意力集中患兒可行腹式、縮唇等呼吸訓練,自制力差者給予吹氣球練習。
(5)飲食護理:飲食搭配合理,適當給予患兒進食清淡易消化的輔食,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較強及生冷食物。給患兒喂食過程中,保持耐心,避免由于嗆咳引發患兒窒息。出院后,護理人員需每周2次電話隨訪,了解患兒日?;顒蛹帮嬍城闆r。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恢復情況:主要包含住院時間、體溫恢復時間、肺部濕羅音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
(2)比較兩組肺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麥邦MSA99型號兒童肺功能儀器檢測患兒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Ⅰ)。
(3)比較兩組焦慮狀態:分別于干預前后由護士長采取兒童焦慮量表(Spence Childhood Anxiety Scale,SCAS)[7]進行評定,主要包括6個維度,即社交恐懼、恐懼障礙、軀體傷害恐懼、廣泛性焦慮、分離焦慮及強迫沖動障礙,該量表由家屬代評,共41題,0~2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兒焦慮狀態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院時間、體溫恢復時間、肺部濕羅音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肺功能比較
干預后,兩組FVC、FEVⅠ水平均顯著上升,且觀察組FVC、FEVⅠ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焦慮狀態對比
干預后,兩組SCAS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SC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支氣管肺炎具有高患病率、高發病率兩大特點,是影響兒童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因[8]。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病情嚴重者可發展至重癥肺炎,引發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發癥。藥物治療雖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患兒病情發展,但長時間服藥可造成患兒耐藥性下降,且患兒年紀小,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治療過程中易產生哭鬧,從而影響治療效果[9]。
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主要是護理人員嚴格遵守護理步驟及流程,充分掌握自身職責與義務,按照患兒疾病的發展和干預過程出現的風險因素,從而制定對應的護理計劃,提供全面、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近年亦有國外學者指出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具有一定特殊性,護理人員需定期進行風險學習,并進行考核,通過提升護理人員風險防范能力可提高患兒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體溫恢復時間、肺部濕羅音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肺功能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FVC、FEV1水平均顯著上升,且觀察組FVC、FEV1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可提高支氣管肺炎患兒恢復速度,改善肺功能。該模式通過建立風險預防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考核,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感、護理質量,且以患兒病情發展、心理狀態等為依據進行風險評估,對可能造成風險的危險因素制定全面、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同時及時落實風險預防方案,保障了干預措施的時效性。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中護理人員根據患兒臨床癥狀給予呼吸功能練習,患兒出院后仍進行風險管理,有利于加強康復效果及改善肺功能。
支氣管肺炎好發人群為兒童,該類人群年齡小,生理及心理功能均未完全成熟,易對不熟悉的環境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SC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SCAS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SC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梢娀陲L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中護理人員通過親和的態度與患兒交流,通過玩游戲、玩玩具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且叮囑家屬多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多陪伴,有利于降低患兒焦慮心態。
綜上所述,基于風險預防指導下的綜合性干預在支氣管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提高患兒康復速度,改善其肺功能及焦慮狀態。
參考文獻
[1] 李秀珍,陳春梅,徐愛花,等.基于誤吸風險評估策略下的分層護理干預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9,35(5):367-371.
[2] 校曉麗,林蓉.童趣化誘導聯合改良式拍背排痰法在學齡期支氣管肺炎患兒霧化吸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臨床研究,2022,39(5):796-798.
[3] 徐艷麗.集束化護理在小兒支氣管肺炎霧化吸入治療過程中的干預效果[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7):1675-1680.
[4] 董苗苗,林曉敏,林凌潔等.基于連續性血液凈化風險控制的治療性護理程序在PICU嚴重膿毒癥患兒中的構建及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20,27(6):705-708.
[5] 姚丹,李榮,汪霞,等.護患溝通技巧系統護理在支氣管肺炎患兒霧化吸入治療中的應用及對患兒肺功能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7):979-981.
[5] 《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范(2019年版)》要點梳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8):108.
[6] 顏宇,曾玉,張庚華.“三童”護理模式在學齡前兒童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透析與人工器官,2019,30(3):113-115.
[7] 齊欣,邵瑞娜,代雪曼,等.PDCA循環護理對支氣管肺炎患兒康復效果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河北醫藥,2022,44(6):948-950,954.
[8] 邵燕,顧承萍,李紅葉,等.健康信念模式對支氣管肺炎兒童父母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1,32(4):588-592.
[9] 張月英,李愛萍.風險預防式護理對肺炎患兒臨床療效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9,26(3):3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