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 王 平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但我們通過大量的企業訪談和調研發現,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換,最缺乏的是職業能力的成熟度以及職場思維的蛻變。所以,學校需要開設大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類的課程。課程的定位是作為全過程生涯教育的補充,改善“兩頭強、中間弱”的現狀,從低年級開始,前置職業能力提升和職業思維的訓練,促使學生主動養成理性的成長觀和職業觀。本文以《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與自我成長》為例進行說明:
一是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學校每年開展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狀況調研、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用人單位評價調查、校友職業發展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畢業生在職業能力方面如溝通表達、時間管理、執行力等通用素質和能力有待于提高;應屆畢業生求職職業發展準備主要欠缺在自我認知不清、職業環境要求不明和學生自我展現能力弱等方面。依據上述分析,梳理總結發現學校職業能力培養教育尚未完全有效銜接企業和社會需求,應面向需求側轉變,打造以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內容與重點。二是課程設置與學生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目前的課程體系無法滿足學生差異化、多元化的職業發展需求,缺乏團體性輔導與個性化成長教育。在這一情況下,專題化教學方式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是更能滿足多元需求、系統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方式。
課程充分結合新時代發展趨勢下,“全球勝任力”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以及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構建以個人成長、社會性發展與高階認知為核心的,包含三大模塊、十二個專題章節的課程體系。
目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針對低年級課程以生涯意識喚醒和生涯規劃方法教授為導向,高年級則以求職技巧和政策講解為主展開教學。但在培養過程中,除了基本生涯規劃方法以及求職技巧教授之外,首要目標應是打造學生職業發展的自我成長能力,因此核心培養環節應是自我職業能力的準確評估、有效提升與高效反饋。調研結果顯示,時間管理、溝通表達、決策能力等通用能力不足是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在普適性的生涯規劃之外,需要開設一門連續性、有針對性、專題性的職業能力課程,以打造“生涯喚醒—自我成長—職業發展”三個培養環節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深化學生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原有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與能動性的調動,未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并提供針對性的職業能力提升指導,尚未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的發展。因此,本課程首先提出以學生為本的“課前問題收集與甄選—課上專題分析與討論—課后方案落實與行動”的教學流程,以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其次,本課程提出通過團隊活動中的觀察學習和示范學習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辨明自身優劣勢,提升自身職業能力,合理制訂行動方案。最后,本課程也輔以實際問題的訓練,促進學生將職業發展知識內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
課程教學目標分為培養學生個人成長、社會性發展和高階認知能力三個層級,個人成長層旨在幫助學生獲得自我認知與自我管理的能力,社會性發展層注重提升學生在社會化環境下需要具備的溝通力、領導力與團隊合作能力等,高階認知層強調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與學習能力。三個層級的教學目標彼此遞進、相互補充,共同促進學生形成對于世界、人生、自我的認識方式、處事能力與價值態度。
基于個人成長、社會性發展和高階認知能力三大培養模塊,形成十二個特色專題教學章節。在每個專題教學過程中,以提出—分析—解決—實踐為主線設置三大核心教學環節。第一步,以學生真實需求為導向,形成教學內容。課前面向學生在十二個專題中收集所面臨的共性問題,統計學生最感興趣的專題排名,根據需求定制化課程專題的內容;同時收集每個專題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與困境,甄選典型問題形成課堂教學案例。第二步,聚焦分析學生困境,以團隊輔導的形式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專題授課系統掌握專業知識,專題學習后,依據真實問題案例開展實戰演練,課堂布置團隊討論共同探討解決對策。第三步,注重課程知識內化與實踐,形成個人行動方案。要求學生課后根據課堂所學針對自身困境制定個人行動方案,將第二課堂活動與第一課堂結合,強化實踐,落實行動,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強化課程思政,將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專題,提升學生思想水平與綜合素養。
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方式。課堂多團隊任務演練與課后個人行動方案執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依托學院特色課程打造的“1+N”課堂活動以及線上職場講座將實現學習的縱深化學習,促進第一、第二課堂聯動發展。
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優勢互補,實施了BOPPPS教學、對分課堂、同伴教學法、群組學習等多種教學手段以滿足差異化的學生職業成長需求。同時強調項目式、情景式、體驗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針對具體案例問題開展自主探究與團隊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打造共創式課堂。強化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年級學生間的交流分享,培養跨學科交叉思維。
學校開展小班授課,利用智慧課堂、雨課堂、好彈幕、問卷星等信息化工具開展教學,并結合學校特色及課程內容開展大量實踐訓練。課堂教學時,不同授課要點靈活使用有效教具和創意活動,如行動代號用于提出問題、密室游戲測試團隊和個人領導力、心有靈犀感受溝通傳遞、學生困惑問題收集實戰演練等。
首先,注重打造本校學生需求畫像,在課堂知識講解及案例分析環節,充分結合學校相關調研數據,關注本校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其次,注重挖掘課堂學生真實案例,發揮團體力量形成行動方案,梳理總結形成特色化教學資源庫。面向選課學生收集每個專題真實困境與問題,甄選形成典型案例,通過課堂團隊討論不斷迭代解決問題的新思想、新對策、新方法,不斷動態更新教學資源庫。再次,依托學院優勢特色課程打造“1+N”課堂,實現優質課程鏈接。目前學院打造了系統化的素質技能類課程,如中文寫作、領導力、溝通與交流、創新實踐等,與本課程所涉領域相關性高。本課程鼓勵希望深入了解某一專題內容的學生旁聽,旁聽記錄及表現納入課程教學評價。最后,充分利用拓展資源,如引入企業資源開展職業精英計劃和校外職場人才專題講座培訓等,實現校企優勢資源互補。提升課堂實踐性與趣味性,降低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校非常注重學生的課程評價。整體來看,學生反饋評價高,課程評價均為百分百滿意。學生普遍反饋通過課程學習在溝通能力、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同時,許多學生提到課程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也更有動力,學到了優秀的自我成長經驗,培養了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激發了學習的熱情等,同時會收集學生對于課程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完善。本課程下一階段的目標是要進一步融合學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充分吸收企業端對于各項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深化課程的創新性和挑戰度,豐富和改進個人成長、社會性發展與高階認知為核心的職業發展能力培養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