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燕
摘? ?要:當數學遇上繪本,數學學科知識就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是充滿了趣味。在基于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發展的繪本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的繪本閱讀、繪本改編、繪本創作,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在小學數學繪本教學中,教師應以“關鍵能力”為抓手,培育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通過繪本與數學的無縫對接,讓繪本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彰顯育人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 ?關鍵能力? ?繪本教學
學生數學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兩大衡量指標:一是關鍵能力,二是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是做事的基石,必備品格是做人的基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是必備品格的支撐,而必備品格能引導關鍵能力。
一、繪本閱讀:發展學生的抽象能力
學生數學的關鍵能力是指學生有豐富的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的教學中逐步生成和發展的。在繪本閱讀中,學生能從豐富的信息中提煉、抽象、概括出數學化的信息。這樣的一種繪本閱讀,是學生后續數學學習的信息解讀、題目解析的重要基礎。在繪本教學中,筆者發現善于從繪本中提煉、抽象、概括數學信息的學生,其數學能力相對來說都比較強。在繪本中,數學化的信息往往是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呈現的,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領悟。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時,筆者引入繪本《保羅大叔分比薩》,相比于教材中的有關素材,繪本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因為繪本圖文并茂,其故事化的敘述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更容易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催生學生的數學想象。在對繪本的閱讀過程中,學生首先看到雙胞胎為分比薩而爭執,通過比對發現兩個人所分得的比薩一樣多,讓學生認識到了“平均分”的重要性。其次,繪本中好幾個小朋友都問保羅大叔要一塊比薩,但分得比薩的大小各不相同。“為什么都是分得一塊,大小卻各不相同呢?”學生能對相關問題展開深度的思考,通過“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數”,學生逐步建構、創造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數的內涵。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將繪本中相關的故事情節表演出來。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分數的內涵。相比于枯燥的說教與講解,繪本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探究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內化抽象的數學學科知識。
繪本閱讀不是機械地、盲目地閱讀文字,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繪本中找尋相關的數學化信息;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打量繪本,用“數學的大腦”去考量繪本;要引導學生對繪本中的情節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讓學生對繪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索。
二、繪本改編: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解讀繪本,還要引導學生改編繪本。引導學生根據繪本改編文字、增加形式、調整內容,能夠讓繪本內容更豐富、更精彩,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閱讀,而是更積極主動地“創改”。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多感官參與,讓學生全面地解讀繪本;可以給繪本配上相關的音樂,讓繪本故事有聲化;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繪本,讓繪本童話化、寓言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代入感”;可以引入多媒體課件,對繪本內容進行展示,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生動。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筆者仍然借用繪本《保羅大叔分比薩》,將一些具體的故事情節隱去。在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保羅大叔分比薩”這一主題,同時呈現出兩塊相等的比薩,一塊標注為“二分之一”,另一塊標注為“四分之二”。“故事中孩子們看到自己分得比薩的‘標注,為什么發生了爭吵?”引導學生猜想“爭吵的原因”“爭吵的過程”“爭吵的結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多媒體呈現的“保羅大叔分比薩”進行積極的故事改編。有的學生認為,因為孩子們看到自己分得的份數不相等;有的學生認為,因為孩子們看到平均分的份數不相等。至此,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了深刻的理解,推斷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分數的大小不變”。接著,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的聚焦功能,通過相關的點、圈、畫、放大等方式,讓學生的分析更生動、更鮮活、更形象。在對繪本進行改編的過程中,筆者還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問題,如“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分數會怎樣?”“表示的份數越多分數會怎樣?”“平均分的份數和表示的份數擴大或縮小(乘或除)的份數不相等,分數的大小會有怎樣的變化?”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機械地引導學生閱讀繪本,必須根據數學教學內容以及具體學情,對繪本進行相應的改編,讓繪本更適合學生。只有讓繪本的內容、形式更契合學生的數學學習,繪本教學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針對繪本教學,教師不能簡單地采用“拿來主義”,而是讓繪本適合學生的學習。
三、繪本創作: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繪本創作,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實踐證明,繪本創作能發展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寫作能力、繪畫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就經常引入“繪本日記”這樣一種獨特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繪本的創編。當學生學習了數學新內容、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之后,筆者就引導學生用“繪本日記”這樣一種圖文并茂的方式,將知識點確證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一個個數學知識點的來龍去脈用日記記錄下來,并在日記的間隙處畫上一些圖畫與解釋的文字。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有的學生創作了《圓周率的發展》繪本,有的學生創作了《祖沖之的心路歷程》繪本,有的學生創作了《割圓術的奧秘》繪本,有的學生創作了《“周三徑一”的來源》繪本,等等。學生豐富的繪本,將課堂學習內容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借助“繪本日記”,學生能進一步走近繪本、展示數學、描繪數學、“暢玩”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育學生發現數學的眼睛,培育學生探究數學的大腦;要鼓勵學生進行繪本創作,引導學生的繪本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創作。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再創作、二度創作,既引導學生用文字表達數學,也引導學生用圖畫表達數學。當數學遇上繪本,數學知識就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是充滿了趣味。在繪本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啟迪。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解讀繪本,還要引導學生改編繪本、創作繪本,通過繪本與數學的無縫對接,讓繪本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彰顯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林玉亭.小學低年級數學繪本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教師,2017(19):72-75.
[2]高叢林.小學數學繪本教學的意蘊與價值[J].江蘇教育研究,2017(2):23-24.
[3]彭小霞.小學數學繪本教學的意蘊、價值與運用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24):174-176.◆(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