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成 孔超超
摘要:鄉村文化振興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支撐,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源頭活水。文章在調研江蘇省漣水縣鄉村文化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江蘇省漣水縣鄉村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并結合我國“和美鄉村”的建設要求,嘗試探索出漣水縣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即“政策扶持-人才引領-產業促進”,以期推動漣水縣鄉村文化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建設;實現路徑;漣水縣
文章編碼:1674-7437(2023)01-0138-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249.2? ? ? ? 文章標識碼:A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力量源泉,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2]。究其緣由,鄉村文化是幾千年歷史發展的積淀,人與物兩大載體的外在體現。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承載著濃厚的人文情懷,凝結著獨特的鄉村歷史記憶。
1? ?漣水縣概況
漣水縣地處江蘇省北部,黃淮平原東部,淮河下游,因境內有漣河而得名。漣水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公元前117年西漢武帝置淮浦縣,距今已有2 100多年的歷史,是蘇軾筆下“欲把吳興比”的水波蕩漾、物美風華之地。漣水縣縣域面積1 678km2,轄區人口111萬人,下轄4個街道、12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擁有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城市、國家衛生縣城、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生態縣、江蘇省園林城市、江蘇全域旅游示范區等稱號,也是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世界美酒特色產區[3]。
2? ?漣水縣鄉村文化建設成果
2.1? ?鄉村特色文化小鎮初具規模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文化強國相關政策的引領下,公共文化場館等民生工程順利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就漣水縣來說,先后創成了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華詩詞之鄉。隨著鄉村布局的優化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推進,一些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小鎮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如以酒文化為底色的高溝“緣來小鎮”、代表蘇北傳統紡織的紅窯“云錦小鎮”、以中醫藥材文化為主的陳師“中醫藥養生小鎮”、以鮮花為標簽的保灘“花卉小鎮”等,這些特色小鎮的推動了當地鄉村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2.2? ?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成效顯著
在最近的幾年里,漣水縣持續地實施“文化回歸振興”工程,把文化送到百姓身邊。陳登科陳列館、王嘴村史館……20多個鄉賢館、村史館遍布城鄉,滋養著鄉風文明,使鄉土文化重煥生機。在每周六的晚上,以淮劇表演為主的漣城鎮“百姓大舞臺”也會準時開場,為群眾免費演出。漣水縣還通過傳承和弘揚鄉賢文化、好人文化,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涵。與此同時,還通過建立鄉賢名錄、舉辦鄉賢文化節、建設鄉賢文化廣場等方式引領鄉村新風尚。
2.3? ?鄉村文化惠民工程成績斐然
2017年,漣水縣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詞之鄉”的稱號。2020年,漣水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非遺館、曲藝館、毛廣淞爨體字藝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對外開放,實現文化館、圖書館縣域全覆蓋。中曲協2021年宣布,漣水縣獲得“中國曲藝之鄉”光榮稱號,其中頗具地方特色的淮海琴書、淮海鑼鼓,名譽全省。截至2023年,漣水縣全縣16個鄉鎮綜合文廣站、農家書屋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全部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免費開放。漣水縣還積極推進文旅為民辦實事項目,不斷完善轄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持續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取得了明顯實效。據2022年相關數據統計,漣水縣全年開展送戲下鄉進社區76場次、文化惠民演出44場次、各類公益活動3 400場次、文博場館公教活動8場[4]。
3? ?漣水縣鄉村文化振興存在的問題
3.1? ?鄉村文化發展規劃錯位
鄉村文化發展規劃的不合理,一是體現在供需的匹配度上。漣水縣政府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夠精準,難以因地制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文化服務層次和質量有了新期待,更渴望享受豐富優質的文化服務,然而,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供”,在注重數量的同時,往往會忽視了質量和效能,與百姓的“需”存在一定差距,較難符合鄉村村民的文化需求。同時,公共文化主要來源于公益性文化事業,但各地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同質性問題,與實際需求難以完美契合,使得部分公共文化資源被閑置、浪費。二是體現在政策的滯后性上。鄉村文化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據當下鄉村文化的現狀,當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時,舊政策就顯現出了不匹配性,致使部分鄉村文化政策更似“權宜之策”。三是體現在政府的發展重心傾斜上。政府在公共文化資源上,漣水縣未能有效結合城鄉發展實際將發展重心向鄉村傾斜,存在鄉村文化人力資源配備不足、鄉村文化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同時,在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主的發展模式下,部分領導干部過度重視物質積累,忽略了精神文明在鄉村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忽略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導致基層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相對弱化,造成了鄉村文化建設的短板較多。如今,鄉鎮領導對鄉村文化建設的認識已有根本性轉變,但在面對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等硬性任務時分身乏術,又會不自覺地忽視了鄉村文化建設。雖然鄉村文化項目在數量上有了明顯的增速,但文化活動還是偏少且活動類型比較單一。
3.2? ?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存在短板
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不足,一是體現在鄉村文化基礎設施供需失衡方面。漣水縣部分鄉鎮忽視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從而致使農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店、文化廣場等文化場所建設不完善。同時,一些鄉村文化場館缺乏相應的管理和規劃,多為“應付”上級的檢查,未充分考慮村民們的切實需求。二是農村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據村民們反映,一些鄉村文化場館陳舊、封閉、缺乏監管,有時會被挪用、占用,難以滿足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的功用和普及文化知識的需要,無法真正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3.3? ?文化振興人力資源相對缺乏
文化振興人力資源的匱乏,一是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空心化。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和發展的主體,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大量年輕人由于就業、學業等因素而離開鄉村,造成鄉村人口“空心化”,留在鄉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人口的持續外流造成了文化建設主體的缺位,鄉村文化振興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二是鄉村文化人才隊伍老化嚴重。年輕且專業的人才難以補上,致使基層文化站所,年復一年,幾成“空殼”,未能發揮指導、服務作用。加之,與城市相比,鄉村在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待遇等方面與之還有較大差距,人才外流嚴重,導致鄉村文化建設受到人才荒的困擾,缺乏真正想要投身鄉村、扎根鄉村的人才。
4? ?鄉村文化振興的可行性路徑
通過漣水縣個案研究,及有關鄉村文化振興困境的分析,試圖找到一條具有普適性的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路徑,即“政策扶持-人才引領-產業促進”,以推動漣水縣鄉村文化振興。
4.1? ?完善頂層設計,發揮導向作用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魂,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做好鄉村文化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即政府政策與鄉村文化的適應性問題。這個問題能否解決好,關系到鄉村文化振興的成敗。一是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數”與“質”全面提高,考慮到鄉村文化相對薄弱的狀況,要堅持把政策扶持重點放在鄉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減小城鄉文化軟實力之間的差距。二是政策應以鄉村文化的具體實際為主,要求鄉村文化政策制定者要廣泛、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進行有針對性地布策,告別過去不對癥、下藥難的問題,以隨時應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三是要遵循國家對“和美鄉村”的要求,堅持以鄉風文明為導向,并尊重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著力制訂好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政策措施。
4.2? ?加強人才建設,發揮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5]。鄉村文化振興需要人才,因此,亟需培養一支素質高、經驗足、理論強的鄉村文化工作隊伍。強化人才隊伍的引領作用,有效解決好鄉村人才的“空心化”。
人才瓶頸的突破不僅依靠于相關的政策支持,也依賴于社會力量的參與和動員。一是要完善好相關人才引進的政策,著重解決制約文化人才下鄉建設的“卡脖子”問題,卡脖子的問題集中在職稱待遇、個人權限、子女入學等。要讓文化人才愿意來、安心干、長久在,就要做好人才與鄉村文化之間的橋梁。二是要積極鼓勵大學生村官、駐村干部等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三是就民間文化發展來說,基層政府要有針對性地培養本地的“草根文化隊伍”,為鄉村文化事業注入動能的同時,提升鄉村文化認同感,激發起村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熱情。四是動員社會力量,特別是“新鄉賢”群體,來助力鄉村文化建設。“新鄉賢”是指在當代鄉村,一些曾為官在外而告老還鄉,或在外為教而返歸鄉里,或長期扎根鄉間而以自己的知識才能服務鄉間的一些有愛鄉情懷的人。新鄉賢作為植根于鄉村的新群體,對鄉村有著強烈的建設熱情,完美地契合了鄉村文化振興在人才方面的需要。
4.3? ?推進文化產業,帶動鄉村建設
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時,必須要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在首位,一旦離開文化產業的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就會失去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要符合鄉村文化特點。具體來講,一是充分發揮鄉村文化資源優勢。鄉村歷經歲月洗禮,留存下來的文化已然有了各式各樣的物質載體,如鄉村文化遺產、民俗節慶、歷史遺跡等。因此,可以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因地制宜,打造有鮮明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同時,也可以開發文化周邊產品,培育好特色文化品牌,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二是探索多產業融合發展道路,通過將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觀光、民宿經濟、休閑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鄉風民俗為核心的鄉村文化旅游,使物質與精神得到雙提升。三是鄉村文化產業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文化場館和文化活動的渴求愈加強烈,因此,可以鄉村文化鑄魂、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利用技術展現鄉村的古風古韻,以VR、動畫渲染等新的演繹方式為主,使得鄉村文化展現地更加真實且具體,更好地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
5? ?結束語
文章以漣水縣的文化振興為例,圍繞著當前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原因分析,并結合國家對“和美鄉村”的要求,提出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可行性路徑。鄉村文化振興的實現,需要政策扶持、產業支撐、社會參與和文化創新,即政府、社會、村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形成文化建設合力,進而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目標的實現,但筆者所提出的相關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仍然不夠完善,還有待于后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EB/OL].(2023-02-13)[2023-02-1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人民網.「理響中國」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EB/OL].(2022-08-22)[2022-08-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
846554483987775&wfr=spider&for=pc.
[3]漣水縣人民政府.漣水概況[EB/OL].(2023-02-17)[2023-04-24].www.lianshui.gov.cn/col/930_538764/index.html
[4]漣水縣人民政府.文旅局:多措并舉 文旅為民辦實事完美收官[EB/OL].(2022-12-20)[2023-05-24].www.lianshui.gov.cn/col/
890_578563/art/16698240/1671438514325IWZ9Iyvz.html
[5]農民日報.中央農辦負責人就《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答記者問[EB/OL].(2021-02-24)[2021-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57098788292756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