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娜


摘? 要:將生本理念滲透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營造趣味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建設生本理念下的靈動課堂時,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策略,將各種有趣、有料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文章通過對生本理念的內涵進行解析,探討了小學數學靈動課堂的建構原則,并圍繞“先學小研究”、分組辯論、情境表演等教學手法論述小學數學靈動課堂建構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生本理念;小學數學;靈動課堂
數學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是數學教學開展的主陣地。傳統數學課堂上,以教師的單向講授為主,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寥寥,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難以在數學課堂充分發現數學之美,感知數學的獨特魅力。教師基于生本理念,建構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靈動數學課堂,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深度思考的能力,推動數學教學從應試導向轉變為素養導向。
一、生本理念的內涵解析
生本教育最初由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并在實踐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本教育與“師本教育”相對應,是真正尊重學生生命的教育,是面向學生未來發展的教育?!吧奔瓤梢灾笇W生,又可以寓意“活著的、有生命的、自然的”。實施生本教育,首要做的就是卸下學生身上的枷鎖,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依照其天性自由的感知與成長。正如詩人特奧多爾·馮塔內所言,教育旨在努力為毫無依靠的幼樹提供一根拐杖,使其能夠在純凈的空氣中自由自在地、無憂無慮地成長。生本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傳統的教育理念下,學生的主動性與主體性被遮蔽,教育的目的發生了偏航。生本理念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帶著問題參與課堂每個環節的建構,獨立思考與探索,教師則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啟迪者與引導者。生本理念下的課堂是生態的、有機的、和諧的、平等的,課堂中的學生則是靈動的、智慧的。
二、小學數學靈動課堂的建構原則分析
1. 情境化原則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如果教師能夠依照學生的特點與愛好創設生動、真實、有機的生活化情境,便可以為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思考奠定基礎。情境教學以思維為核心,以情感為紐帶,以任務為依托,既是落實生本理念的有效方式,也是建構靈動數學課堂的重要形式。
2. 任務化原則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學生進行的是淺層次的學習,收獲的知識不夠透徹。生本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淡化教師的角色,將課堂上思考的權力交還給學生,用一個個具體、可操作的任務來推動課堂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在合作交流與探究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獲得高階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從而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布置任務時,教師要注意從易到難、逐層推進,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入手,逐步增強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在任務實踐中獲得提升。
3. 合作性原則
生本理念下的數學靈動課堂鼓勵學生之間彼此交流、密切協作。有些教學任務難度較大、操作步驟多,學生很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獨立、自主地完成。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還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教師要秉持異質化原則,將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安排在一起,以最大化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小學數學靈動課堂的建構策略研究
1. 借助“先學小研究”,打開高效課堂之門
在數學課堂教學正式開始之前引入“先學小研究”,旨在實現“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的目標,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打開后續高效教學之門。值得注意的是,“先學小研究”與傳統預習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首先,預習是一種學習方法,而“先學小研究”是一個教學環節,它與整節課的內容相關聯,并貫穿教學始終。其次,預習的側重點是學習教材上的知識點,目的是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而“先學小研究”更加全面與深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并具有實踐性、趣味性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的核心內容形成初步的感知。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這一單元是學生接觸并認識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窗口。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使學生形成量感,能夠在具體情境之中對物體的質量進行估算,筆者為學生布置了如表1所示的“先學小研究”任務。[估計對象 估計質量 驗證方法 實際質量 誤差計算 媽媽體重 爸爸體重 一棵白菜 一個蘋果 總體評價 反思收獲 ][表1 “先學小研究”任務單]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對質量這一概念有了感性的認知,對體重、斤兩等概念并不陌生,可以進行估算。除表格中列出的對象外,學生還可以自行選取感興趣的事物進行估算與測量。課堂上教師以“先學小研究”任務單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寫一寫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克和千克概念的認知。這一過程中,“先學小研究”成為了溝通課上與課下學習之間的橋梁,使數學教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有了“先學小研究”作為鋪墊,學生已經在實踐中對課上所要學習的知識有了認識,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均得到有效提升,符合生本教育要求。
2. 通過分組辯論,建設數學課堂風景線
辯論式教學是落實生本教學理念的有效途徑,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它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小組成員或全班學生圍繞特定辯題各抒己見,在爭鳴之中獲取知識、發展素養。在數學課堂上開展辯論活動,將啟發、傾聽、質疑、提問、講解等融為一體,能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材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小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在教學這一單元時,學生對0.1與0.10大小的認識常會出現爭執:一部分學生認為0.1 = 0.10,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0.1 < 0.10。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甄別對錯,厘清小數的本質,同時讓學生從“被動地聽”轉變為“主動地說”,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辯論活動。其中,反方認為0.1 < 0.10,正方認為0.1 = 0.10。
反方生1:參考整數比較大小的規則,兩位數的整數總是大于一位數的整數。因此,兩位小數(0.10)也應大于一位小數(0.1)。
正方生1:我不贊成他們的觀點。分數比較大小時,應當將分數部分與整數部分分開比較。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小數部分從十分位開始比,如果十分位相同再對比百分位,依此類推。小數點末尾的0并不影響比較的結果。
反方生2:在整數比較大小時末尾的0不能抹去,為什么小數卻可以呢?
正方生2:我們可以用學習過的分數知識來進行理解。先將小數轉變為分數再比較大小,將0.1轉變為分數是[1/10,] 將0.10轉變為分數是[10/100,] 因為[1/10=10/100,]所以0.1 = 0.10。
正方生3:我們還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來論證。如圖1,用一個正方形表示單位“1”,圖1(a)的陰影部分表示將正方形分成10份后的1份,對應0.1;圖1(b)的陰影部分表示將正方形分成100份后的10份,對應0.10。觀察圖1,我們不難發現兩個正方形中陰影部分面積是相同的,因此0.1 = 0.10。
辯論教學的開展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表達空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各抒己見”,嘗試用對比、畫圖等多種方法進行觀點佐證,并聆聽對方意見,判斷正誤。當出現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學生也可以與同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討論,尋求靈感。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互動、交流、辯駁、批判、反思、改進,最終形成數學地進行談論的習慣,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3. 使用情境表演,打造多元靈動課堂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喜歡真實、具體的情境。基于生本理念,教師教學中引入情境表演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實踐中去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與價值。
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秉持動靜結合的課堂設計理念,讓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動起來、活起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中。教師安排學生分別扮演公交車司機、售票員與乘客的角色。每到一個公交站,就會有部分學生“上車”“下車”,車上的總人數也會發生變化。這時,“售票員”與“乘客”一起計算車上還有多少乘客,由司機負責將運算的過程寫在黑板上。情境表演的引入,用學生的親身實踐替代教師的單向講授,課堂學習氛圍得到較好的改善。
又如,教材五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單元旨在讓學生對“小數”這一概念有清晰的認識,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完成關于小數的計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如下的課本劇形式。由教師提供標記帶有小數價錢的文具,學生分別扮演文具店的員工與顧客。顧客攜帶一張20元,員工負責找零,每次活動后扮演顧客與員工的學生互換身份繼續游戲。在文具店買文具是每名學生都會在真實生活中經歷過的場景,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他們可以更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情境表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也可以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有助于學生發現數學之美,主動參與日后的數學學習。
4. 利用實踐作業,延伸靈動課堂于課外
生本理念注重讓學生獲得良好發展。數學學科離不開現實生活。在生活中,學生通過觀察、剖析各類現象,能夠建立一定的數學認知。同時,通過發現各種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技能靈活地解決問題,強化數學認知,豐富生活經驗。實踐類作業是學生走進現實生活的橋梁?;谏纠砟?,教師應當利用實踐類作業讓學生從數學課堂走進現實生活中,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教材二年級下冊“認識時間”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秉持生活化教育理念設計實踐類作業,讓學生自選作業,獲得體驗現實生活的機會。
作業1:自制創意時鐘??梢詫㈢姳碓O計為小動物造型,可以用不同的形象表示表針。
作業2:利用8K紙繪制“我的一天”主題小報。小報內容以你的一日生活經歷為主,表明某個時間你做了什么,配備相應的時鐘圖片。盡量多繪制幾個時鐘圖片,展現不同的時間點。
實踐類作業有助于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能依據自身的課堂學習情況選擇難度適宜的或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聯想課堂學習內容,發揮想象力,使用不同的形式展現時、分、秒,鞏固課堂學習內容,鍛煉數學應用能力,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結束語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思維性強的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此背景下,教師應當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先學小研究”、分組辯論、情境表演等活動,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成長與進步的靈動場所。
參考文獻:
[1]彭進秋. 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探索[J]. 新課程(上),2017(5).
[2]杭義壽. 由“生本模式”到“生本理念”的轉向:對生本教改實驗的反思[J]. 教育導刊,2012(2).
[3]俞朝琪. 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先學小研究”初探[J]. 黑河教育,2022(8).
[4]楊紅萍. 基于生本課堂理念下小學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J]. 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3(1).
[5]高文燕. 生本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芻議[J]. 理科愛好者,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