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珍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單篇閱讀難以滿足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需求。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式應運而生。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中心,選文是群文閱讀教學的基礎,課堂教學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為此,文章以議題、選文、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闡述選擇議題、組建群文、課堂教學的策略,以提高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單篇閱讀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盡管該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其劣勢逐漸暴露。在進行單篇閱讀教學時,教師精講細讀每篇文章,傳授基礎知識,耗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而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不理解作者“如何寫”“為什么寫”,致使閱讀效果不盡如人意。在如此情形下,教師要探尋新型閱讀教學方式。群文閱讀便是當下廣受認可的高效閱讀教學方式之一。群文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一個或多個議題為中心,使用多樣的方式閱讀一組文本的整體性閱讀教學活動。與單篇閱讀教學相比,群文閱讀教學具有諸多優勢。例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一組文本,可以在增加閱讀數量的同時,提高閱讀速度;學生在閱讀一組文本時,通過讀、比、議,可以在獲取多種閱讀方法的同時鍛煉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水平。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中心,選文是群文閱讀教學的基礎,課堂教學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為此,教師可以以議題、選文和課堂教學三方面為切入點探索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緊扣議題類型,確定議題
1. 語言類議題
學生學習語文,要先掌握基礎知識。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途徑之一。教師可以以基礎知識為抓手,確定語言類議題。
修辭手法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類基礎知識。很多古詩詞中會大量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凸顯了某一場景的特點,同時展現了作者無限的想象力。例如,在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出了水之湍急,展現出了勢不可擋的景象。基于此,教師可以確定語言類議題——“他的詩真‘夸張”,并以此為基礎,選擇其他古詩詞,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中的夸張手法,借此感知其效果,并學會使用夸張這種修辭手法。
2. 思維類議題
思維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工具。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積極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語文思維能力主要包括感悟力、想象力、批判力、概括力等。教師可以以這些“力”為切入點,確定思維類議題。
以判斷力為例,判斷力是指對某一事物作出判斷的能力。作出判斷的過程,正是學生表示“怎么看”的過程。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感悟父母之愛。這三篇課文塑造了不同的母親、父親,但都展現了其對子女無私的愛。學生在閱讀時會產生個性化看法——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此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只不過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為此,教師可以確定思維類議題——“我想對您說”,讓學生向父母表達自己對某個問題的不同看法。
3. 審美類議題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目標之一。閱讀文本中的“美”豐富多彩,如語言美、場景美、情感美。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不同的“美”為切入點,確定審美類議題,引導學生關注美、思索美、觸摸美。
有些文本的語言朗朗上口,極具韻律感和節奏感。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品味其中的語言美和藝術美。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匆匆》這篇課文時,朱自清用清新、細膩的語言描寫了時間匆匆流逝的種種場景,引出了對時間流逝的思考和生命價值的求索。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春》,作者用詩一樣美麗的語言描繪了五彩繽紛的初春場景,展現出了勃勃生機。通過閱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學生可以感受到其語言的清新、自然,接受語言美的熏陶。為此,教師可以確定審美類議題——“朱自清清新、細膩的語言風格”。
4. 文化類議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解讀、理解文化,學生能夠讀懂漢語的豐富意蘊,同時建立文化自信。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確定文化類議題,引導學生品讀相關文本,思索其中的文化內容,建立文化認知,感受文化魅力。
在創作古詩詞時,作者常常將“花”“月”“酒”等作為意象,隨之逐漸積淀出了意象文化,借其展現美好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質。例如,在教材六年級下冊《竹石》這首詩中,鄭燮將“竹”作為意象,借助竹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展現自己不愿與世人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質、不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又如,在教材二年級上冊《梅花》這首詩中,王安石將“梅”作為意象,描繪了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場景,展現了梅花的孤傲,以梅擬人,借此表達自己雖身處于艱難環境卻依然能堅持自我。基于此,教師可以以“梅”“蘭”“竹”“菊”為意向,確定文化類議題——“詩歌中的梅、蘭、竹、菊”,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群文,對比、分析、感知不同意象背后的文化內涵,接受美好品質的熏陶。
二、使用恰當方法,選擇群文
1. 集中選文
大部分小學生閱讀能力欠佳,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理解一組文本。對此,教師可以依據文本的集中性,采用集中選文的方式,整合有相似性的文本,借此凸顯出閱讀重點,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由此縮短無效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
以“借物為什么可以抒情”為例,該議題以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為重點。教師可以圍繞借物抒情這一寫作方法組建文本,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四篇課文。在這些文本中,作者分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白鷺、桂花雨、花生、珍珠鳥的特點,借此贊頌了美好的品質,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凸顯了中心思想。學生通過閱讀這組文本,可以求同,發現借物抒情的特點,儲備語用經驗。
2. 多元選文
文本具有多元性,如體裁多元、內涵多元等。通過閱讀多元文本,學生可以在開拓閱讀視野之際,建構深入認知,提高閱讀效果。
例如,教材五年級下冊節選了《水滸傳》片段——《景陽岡》。《景陽岡》的體裁是小說,作者借助人物、情境、環境這三要素,描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展現了武松不畏強敵、勇敢機智的美好品質。藝術家們以該故事為原型,創作了戲劇。通過品讀不同文體下的同一個故事,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故事內容。對此,教師可以以“武松打虎”這一故事為中心,選擇不同的文體,借此組建群文,驅動學生反復閱讀。
三、優化教學方式,建構課堂
1. 創設情境,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活動的起點。創設情境是課堂導入的方式之一。創設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教學需要,應用適宜的方式,如語言描述、多媒體展示等,展現趣味、真實的場景。在體驗場景時,學生會調動學習積極性,自覺融入課堂教學,為進行群文閱讀作好準備。
例如,教師可以以“比較后的驚喜發現”為群文議題,引導學生對比寓言故事,發現其特點。圍繞該議題,教師可以選擇“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矛與盾”“鄭人買履”“邯鄲學步”等寓言故事。在組織課堂教學前,教師以所選寓言故事為著眼點,搜集與之相關的視頻,選取經典片段,整合加工,制作微課。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播放微課,熟悉且動人的畫面立刻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自發地走進故事場景,了解發生在不同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微課播放結束后,學生意猶未盡,教師把握時機提出問題:微課中展現了“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矛與盾”“鄭人買履”“邯鄲學步”等寓言故事。通過觀看微課,大家能發現它們有怎樣的共同點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回顧微課內容,聯系自身的真實感受,提到有趣、諷刺且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等寓言故事的特點。教師沒有進行評價,而是引導學生閱讀群文,繼續對比。如此創設情境,既引出了議題和群文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推動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發展。
2. 課堂提問,合作閱讀
課堂是學生進行集體建構的場所。合作閱讀是學生集體建構的方式之一,集中發問是學生合作閱讀的驅動。集中發問是指以一組文本為基礎,以議題為中心,以探索“異”或“同”為重點,提出相關問題。課堂提問,可以在節約課堂閱讀時間的同時促使學生多角度比較不同的文本并有所發現。
例如,教師可以以“‘隱身的寓意,你能‘看得到嗎”為議題,引導學生誦讀不同的寓言故事,感知其背后的深刻寓意。圍繞此議題,教師選擇了“守株待兔”“亡羊補牢”“東施效顰”“矛與盾”。這四則寓言故事均通過描述主人公獨特的言行,揭示寓意。基于此,教師集中發問:閱讀“守株待兔”“亡羊補牢”“東施效顰”“矛與盾”這四則寓言故事,你能從人物的言行中發現其中蘊含的寓意嗎?同時,教師布置任務:自讀四則寓言故事,嘗試分析人物言行歸納寓意,之后與小組成員交流、總結,并填寫表1。
在問題和任務的作用下,學生先后進行自主閱讀、合作交流。在進行自主閱讀時,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建構個性認知。在進行合作交流時,學生展現個性認知,碰撞思維,逐步達成統一認知,并填寫表格。由此,學生可以進一步地認知寓言故事,同時鍛煉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
3. 展示成果,達成共識
達成共識是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重點。達成共識是在尊重彼此個性的前提下達成一致,其中既有“同”,又有“異”。達成共識,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較大的挑戰性。教師是群文閱讀教學的引導者,可以立足學生的閱讀成果,精心指導,促使其達成共識。
仍以“‘隱身的寓意,你能‘看得到嗎”議題為例,在合作交流后,有的小組毛遂自薦,展示本組填寫的表格。其他學生在閱讀時,結合本組的交流成果,提出完善建議。最后,課堂上呈現的學生作品,如表2所示。
基于此,教師向學生提問:通過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言行,我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對你有怎樣的啟示呢?在生活中,我們要怎樣做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進行自我審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看法或做法。有的學生說:“我們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有的學生說:“我們要秉持內心的真善美,做一個真誠、善良、美好的人。”還有的學生說:“我們要學會自我反思,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時改正。”由此可見,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群文,解決問題,達成共識,便于在生活中踐行良好行為。
總而言之,有效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在開闊閱讀視野的同時建構良好的閱讀認知,鍛煉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等,尤其建構人生感悟,為體驗生活作好準備。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群文閱讀教學作為工具。首先,緊扣不同類型的議題,聯系教學內容確定議題。其次,以議題為基礎,采用集中選文、多元選文的方式組建文本,生成群文。最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課堂,以議題、選文為基礎創設情境,建構課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此,學生可以通過大量閱讀,豐富閱讀儲備,實現讀有所獲,增強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林小燕. 小學語文“1 + 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 名師在線,2022(26).
[2]黃瓊琳. 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 文學教育(下),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