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雨 李小東 顧欣
【摘要】本文論述高職高水平專業群落實現代學徒制培養的時代意蘊,分析現代質量觀對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要求,提出構建集團化辦學式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雙主體培養、雙基地輪訓”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高銜接、分類培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等策略,以提高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專業群 現代學徒制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5-0111-04
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19年發布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專業群,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施行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2020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發展目標。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與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時代職業教育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開展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高水平專業群落實現代學徒制培養的時代意蘊
(一)現代學徒制能夠增強專業群育人主體的質量意識
質量是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在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國過去傳統的以經濟領域質量觀作為職業教育質量衡量標準的理念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職業教育質量觀具有更強的教育性、整體性、歷史性和價值性(趙蒙成,2021)。基于此,《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將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與現代學徒制育人工作相結合,有利于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關鍵性作用,能夠增強專業群育人主體的質量意識,實現專業群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質量監控(張勇,2020)。以政府為統籌、以學校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突出校企合作是我國現階段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特點與思路。從利益相關者契約論出發,現代學徒制實質上是一個政府、企業、學校和學徒共同組成的契約網絡(黃振賢、周新源,2018),政府、學校和企業基于利益契約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中分別承擔不同的主體責任。因此,在現代學徒培育過程中,我國形成了政校行企多方共同監管的質量保障方式。例如,由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學徒培養標準及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主導建立學徒培養的考核評價制度,由政府通過財政撥款進一步監督和運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的評估結果,從而形成一條多主體參與的完整的質量監控鏈條。
(二)現代學徒制能夠實現專業群全過程人才培養
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需要制訂連貫性的人才培養目標,但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在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方面與應用型人才貫通培養不匹配,導致貫通培養過程不順暢或不完整。對此,《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指出,職業院校通過建立“雙主體管理、五個對接”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真正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對接,促進校企協同育人理念貫穿于專業群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建立由學校人員和企業人員共同組成的雙主體管理團隊和雙導師教學團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能夠實現育人主體對人才培養管理的全覆蓋。首先,在培養時間銜接上,在校企聯合招生完成以后,開展學徒培養的第一學年是學徒的理論學習階段,主要由學校負責學徒管理工作,以校內專業教師管理為主,以企業師傅為輔;第二學年是學徒的工學結合階段,由校企雙方共同承擔學徒培養的管理責任;第三學年是學徒的企業實踐階段,管理重心從學校轉移到企業,共同保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管理供給。其次,在管理過程中,校企雙方能夠在學徒招生、協議簽訂、班級組合、教育教學、成績考核、學徒畢業、就業招聘等環節中明確分工,保證人才培養過程的完整性(李兵、笵人偉,2019)。最后,在培養內容上,現代學徒制通過一體化設計校企學習內容,有效解決教學安排與企業生產沖突、課程內容重復或空缺、學校德育理念與企業經營理念不相符、教學資源分散割裂等問題。
(三)現代學徒制能夠有效整合利用專業群育人資源
我國傳統離散的單體專業建設模式存在明顯的辦學資源割裂弊端,容易造成單體資源不足與整體資源浪費并存的矛盾現象。在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趨勢下,專業群的理想狀態是建設成為結構有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專業方向集合。基于此,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需要發揮“集群對接”的利益資源整合優勢,有效整合師資人才、課程教材、實訓場地設備等教學資源,建設專業群內的資源共享機制,改變單體專業“小”而“散”的孤立狀態,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資源供需失衡問題。在這一現實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橫跨產業、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其在專業群建設領域的應用邏輯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一是現代學徒制能夠增強產教優質教育資源耦合的協調性,在優化專業設置的基礎上,以項目制為抓手將現代學徒制的教育資源在群內進行分配,根據專業特色實現人才培養提質增效(李鑫、李夢卿,2020)。二是在資源利用過程中,通過簽訂現代學徒制培養協議建立人才培養的資源成本分擔機制,明確企業及各專業資源投入責任,在專業群內統籌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形成企業、專業群與職業院校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真正實現資源共投、人才共育、責任共擔和成果共享。
二、現代質量觀對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政策支持”與“聯合培養”相結合
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的企業特別是產教融合型企業與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同時明確“企業與職業學校聯合招收學生,以工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徒培養的,應當簽訂學徒培養協議”“有關企業可以按照規定享受補貼”。這些規定的出臺,表明新時代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已經向規范化的聯合培養模式轉變。一方面,自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使現代學徒制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為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推進現代學徒制明確了政策支持的基本導向。在國家政策幫扶下,企業能夠降低學徒培養的參與成本和參與風險,有利于解決由于參與主體投入不一致而導致的“上熱下冷、校熱企冷”的“主動性”問題。另一方面,政策文件中關于簽訂聯合培養協議的硬性規定,能夠進一步規范校企合作培養機制,明確校企雙方的權責范圍、培訓目標、培訓內容與期限、質量驗收標準等,以此保障學徒培養質量,避免育人主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相互扯皮的“失責性”問題。
(二)“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結合
在現代學徒制踐行過程中,職業能力是聯系校企的重要紐帶。職業院校作為專業人才的供給側和輸出方,必須要考慮人才需求側企業的用人需求,警惕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將職業能力培養作為專業群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職業能力作為一種隱蔽性要求需要通過各種顯性的“職業標準”進行確立和培養。因此,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學校需要先通過對合作企業進行調研獲取行業需求信息,明確職業崗位的核心技能和職業素質指向,再以此作為依據,結合專業群特色優勢,歸納形成有序化、系統化、精確化、可衡量的學徒職業能力培養標準體系,并將職業資格標準、企業技術標準、職業素質標準、職業能力標準等融入課程體系中。在課程設置上,為適應學徒在崗培養的靈活性教學要求,學徒的專業課程體系采取模塊化的結構,每一個模塊的課程內容至少對標一種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模塊設置上彼此相互獨立又相互銜接。另外,為增強課程學習的靈活性,可以允許學徒根據社會需要、就業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自主選擇部分課程,以此確保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標準真正有效對接。
(三)“中高銜接”與“分級培養”相結合
我國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試點工作分別在高職學歷層次和中職學歷層次推進。隨著高職生源的擴招,實現中高職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與人才的分級分類培養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之一。早在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就提出,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就必須樹立系統培養的理念。“系統培養”是指育人主體按照培養目標對學生實施有序的培育養成活動的培養過程與策略,主張通過實現“中—高”的銜接貫通和分級分類培養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陳清水,2021)。首先是采取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目前形成的“3+4”“3+2”“5+2”等不同學制銜接模式,推行“政、企、中、高”多方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的“項目過關制”,實現“中職生—學徒—高職生—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遞進成長過程。其次是按照人才成長需求實現分級分類培養。分級分類培養是解決當前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的關鍵之舉。在借鑒西方國家分權、分級、分塊的現代學徒制管理經驗的基礎上,高職院校需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通過崗位的分層實現能力的分級,通過分級的能力定位教育的層次,尤其注意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考核制度的制訂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學生進行科學分類和精準施教。
(四)“目標導向”與“持續提升”相結合
現代質量觀要求專業群按照“目標導向”與“持續提升”的要求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首先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成果,需要以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為目標實現校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為此校企雙方要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發展的目標(朱晗,2017)。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在管理目標指導下,通過目標分解,將人才培養各個環節與要素程序整合形成的培養機制。現代學徒制以“培養掌握精湛技術的、具備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總體目標。這一目標能夠為高職高水平專業群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方向指引。其次是分階段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長期工程。我國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具備常態性和長期性,必須要做好長期探索的準備。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成效的凸顯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人才培養總目標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須對宏觀的培養目標進行有效分解,使其轉變成學校和企業內各個部門或單位的子目標,學校和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圍繞子目標進行人才培養、考核、評價和獎懲,在實現階段性目標的過程中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集團化辦學式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
基于職業教育集團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互動關系,高等職業院校可以現代學徒制項目為抓手,破解職業教育集團校企合作內容缺位的運作難題,構建“職業教育集團+現代學徒制”融合型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一方面在職業教育集團范圍內推廣現代學徒制的成功經驗,按照職業教育集團認可的培養方案和質量標準,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能夠在職業教育集團內部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育人成效的外溢,促進職業教育集團內校際合作;另一方面通過引入行業企業參與制訂現代學徒制標準,促進職業教育集團內行業合作,提升職業教育集團運行效能,以此解決集團化辦學組織松散、運行乏力及制度建立、調適、優化等難題。
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作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學校依托廣西茶業職業教育集團,以“集團統籌、校企共建”為原則,聯合縣市級職業教育中心、賀州學院等中高職及本科院校,先后與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創新“一徒多師、逐輪提升”的學徒拜師及技藝傳承模式。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必須通過由第三方內審機構與第四方外審機構聯合舉行的三次階段性考核,獲得導師資格證書后方能上崗指導學生(學徒)的學習與實踐。學校、企業、學徒簽訂三方協議,并明確學徒的學生和企業員工雙重身份,根據企業專項技能大師工作安排,結合學徒能力素養逐層遞進的培養內容和要求,每年安排兩個工作學期讓學徒到企業以識崗、跟崗、頂崗形式進行各項技能的學習。每學習一項專項技能,學徒必須通過校內、校外雙導師雙重考核并獲得專項技能合格證后,方能“出師”進入下一項專項技能的學習。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構建“雙主體培養、雙基地輪訓”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雙主體培養、雙基地輪訓”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職業院校提升學徒培養質量、降低人才培養成本的有效途徑。一是建立“一體化招生、一體化培養、一體化考核”的雙主體辦學機制。在招生階段,校企雙方共同制訂與執行招生計劃,共同參與招生宣傳、學徒面試及協議簽訂等工作,組建雙導師教師團隊,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培訓課程標準和教材,共同參與對學徒的評價考核工作,真正實現從“入口”到“出口”的校企合作式育人。二是實行校內外“雙基地”學徒培養機制。“雙基地培養”即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輪流進行。基于校企合作關系,以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為依托,按照“專業基礎訓練,雙基地培養”的現代學徒制實施流程,學徒培養過程主要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實踐兩個階段。在校內學習階段,學生主要是在校內實訓基地學習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企業實踐階段,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到企業基地進行崗位輪換學習及考核。充分利用校企“雙基地”教學場所,完成學生“準學徒→學徒→員工”的身份轉換。三是構建以經費制度為核心的雙主體利益平衡機制。完善且公平的經費制度是設計高質量學徒制體系的核心,必須按照“誰受益,誰承擔;受益多,多承擔;受益少,少承擔”的受益結構原則建立“教學成本和利益分配”機制。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成本分擔遵循“政府為主,企業為輔”的基本原則,學校和企業按6∶4的比例進行利益分配,以此保證企業在學徒培養期內的成本與收益大體相當。
(三)構建“中高銜接、分類培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分為中職和高職兩個學歷層次,這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高效實現中高職銜接的問題。在這方面,廣東省長期開展中高職銜接試點工作,探索形成了“中高銜接、分類培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通過協調中職院校、高職院校和企業三個育人主體行為,以學生進入中職院校為起點,在三個育人環境中六年貫通地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使培養的人才精準對接企業崗位需求,為學徒提供針對性的培養服務。一是校企合作在中職三年全過程協同培養;二是中職崗位實習采用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三是學生畢業時經考核后確定參加高職現代學徒制報名的人選,企業和高職院校實行一體化招生,合格人員簽訂勞動合同,進入高職學徒制培養階段。運用該模式,能夠用現代學徒制在崗帶教的方法解決中職崗位實習教學缺乏目標、標準和評價的問題,能夠用構建六年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方法解決現代學徒制中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銜接不暢的問題,能夠用學徒制頂崗對接高職現代學徒制的方法解決學生升學與就業不兼容的問題,最終形成多方共贏的格局。
總之,高等職業院校開展新時代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是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對推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蒙成.樹立“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質量觀[J].職業技術教育,2021(31).
[2]張勇.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設置、組建、優化:基于現代學徒制視角[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
[3]黃振賢,周新源.現代學徒制中校企的職責、合作與分工[J].職教通訊,2018(18).
[4]李兵,笵人偉.高職院校“雙主體管理、五個對接”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1).
[5]李鑫,李夢卿.“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建設的邏輯審視[J].教育與職業,2020(18).
[6]鄭玉清.現代學徒制成本分擔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7(7).
[7]杜怡萍,趙鵬飛,李海東,等.現代學徒制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1).
[8]陳清水.論系統培養理念的內涵、特點和意義[J].中外企業家,2012(21).
[9]朱晗.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與改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7(20).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目標導向的高職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GXGZJG2020A036)、教育部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群建設項目(教職成函〔2019〕14號)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秋雨(1983— ),遼寧沈陽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人力資源;李小東(1995— ),通訊作者,廣西欽州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顧欣(1979— ),遼寧沈陽人,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機械制造。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