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校長是學校教育的領導者。而核心素養的提出、“雙減”政策的落地,無疑給校長課程領導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結合學校實際,從課程的理解、規劃、實施、行動等方面著手,闡述了對課程領導力的思考。
【關鍵詞】校本課程 課程領導力 校長領導力
一、研究緣起
“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主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節外部環境”,按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提出的六大職責要求,其課程領導力順理成章地成為學校課程執行的決定性因素。學校課程建設水平和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校長課程領導力的高低。
二、校長領導力的現實意義
(一)校長帶頭是推動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一所學校中,校長具有較高的職位權威,承擔著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責任。2013年,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在這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校長隊伍建設。校長要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小學校長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小學校長的領導力水平,引領學校變革向縱深發展,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基礎牢固、質量過硬、特色鮮明、合格的人才。
(二)校長領導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必然
當前,小學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教育體系的基石。要辦好小學教育,就要有科學有效的領導方式和管理措施。
在這個大背景下,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領導者,其領導力不僅體現個人專業素養,更關乎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小學校長該如何應對關于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種種挑戰,推進小學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已成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內的一項重要論題。小學校長領導力能否有效發揮,從某種意義上說,直接關系到能否順利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甚至關系到能否提高國家的教育質量。
三、課程開發及實施現狀分析
(一)課程開發
1.課程目標的迭代更新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已于2016年9月發布。報告提出了三大方面、六大素養:文化基礎(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與實踐創新),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的18個基本要點。這意味著中國的基礎教育更加關心學生有競爭力的核心素養的培育,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技能的學習。
2.課程規劃的特色凸顯
我國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會隨著時間的積累形成一些特色課程。一般先是由個別教師發揮個人特長帶出一個個特色項目,慢慢擴大成一門特色課程,最后形成整個學校的辦學特色。
3.課程內容的學生觀照
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中,學生上課時統一進度,統一要求,不分層次高低,按照班級的課表進行。在校本課程的研發和實施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容易忽視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主體地位。
(二)課程實施
1.課程實施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課程體系是課程得以順利執行的保障。教師按照學校課程計劃,依照現成的教材進行教學,學校的指導和培訓力度如果不到位將嚴重影響課程的實施。據了解,不少學校都成立了課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設立的目的在于保障國家課程的實施。
2.教師落實課程表現不一
課程實施對不具備課程決策權力、習慣于執行交付的教學任務、不愿面對課程新變化的教師在精力投入和業務水平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對于校本課程開設的意義、實施的策略和評價的標準都不甚清晰。
四、創新舉措提升課程領導力
(一)理念引領,提升課程理解力
課程意識是學校思想的核心,是課程管理的靈魂,是學校思想課程化的具體表現。
南京市櫻花小學是一所由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實驗小學,堅持“學陶踐陶”近百年,近年來著力探索以陶行知小先生制思想為指導的兒童學習共同體,探尋小先生制下的伙伴學習路徑,創新兒童學習形態。在傳承與發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過程中,“of life,by life,for life”被賦予新的意義。其一,指向“生活”的教育,源于生活、基于生活、服務生活。其二,指向“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其三,指向“終身”的教育,整體大于總和,發展優于成果。
“小手掌”課程正是陶行知先生“教學合一,學做合一”思想在新時代教育中的傳承,用手去想,用心去創造,解放兒童,發展兒童,培養兒童,讓他們懂得生活、熱愛生活,進而創造美好人生。
(二)頂層設計,提高課程規劃力
如何讓國家課程更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如何讓課程實施真正得到落實?……這些問題成了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校長要在認真貫徹國家課程方案的基礎上,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融合,形成學校特有的課程體系,把自己的課程思想轉化為學校課程的頂層規劃設計。
學校對原校本課程進行了剪枝嫁接,對部分不適合的課程進行了清理,同時對部分課程進行了引進,其余課程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合并,使校本課程項目由以前的點狀向塊狀轉變,內容更加豐富。色彩斑斕的校園生活,將健康、語言、科學、藝術、社會等領域的內容融合在一起。為了還原學生的生活原貌,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學校將課程進行整合,研發出“小手掌”課程。學校引導教師從課堂教學走向課程實施,為學生自主“雙選”開設多門特色校本課程,如校園“110”、武術、柔道、足球等,為每個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海洋”,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
(三)行動支持,提升課程實施力
校長對課程的執行力包括三個方面,即“開足、開齊、開好”的能力:一是把所有該開的課程都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來開;二是開足每一門學科的學時數;三是積累校本實施經驗,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高質量的課程中不斷成長,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
學校通過全面實施基礎課、拓展課程社團活動等“小手掌”課程,整合了國家三級課程體系,初步構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其中,基礎課和拓展課注重探索實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倡導美德人生、健康人生、文學人生、科學人生、藝術人生;動手課、探究課、創設課,重在實施特色校本課程。
(四)組織優化,提升課程行動力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最終要落實到實踐領域,學校教育最核心的實踐環節就是課堂教學。學校依托教育部重點課題“小先生制下的伙伴學習實證研究”,積極探索“伙伴學習”課堂教學模式,變“課堂”為“學堂”,真正還原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以生活的眼光看待課堂學習,師生共建伙伴學習的新型學生觀、學習觀。
1.成立分層推進課程實施方案的課程開發組織機構
第一層次是課程研發中心,由校長擔任課程研發中心第一責任人,重點負責“小手掌”課程的頂層設計,完成各類課程的總體實施方案、總體架構,明確各類課程的具體內涵、形式、內容和時空配置;第二層次是各類課程負責人,由分管校長和學科主任牽頭,具體制定各類課程實施方案的框架設計,確立課程方案的基本樣式,分類組織開展相關的設計培訓;第三層次是各類課程實施小組,主要是年級組、教研組或備課組,按照課程總方案和各類課程方案,針對年級組學生的特點和年級特點,分層具體落實各課程實施方案。
2.以校本研修為基礎,以教師發展為根本
為突破校本研修目標缺乏明確性、內容缺乏系統性、受眾缺乏針對性、教師缺乏積極性等問題,將培養“四有好教師”扎實落地,學校進行改革與突破,開展了“金字塔”式校本研修活動。根據教師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明確了研修主體分層。按職業生涯從低到高分成5年以下職初教師、40歲以下青年教師和40歲以上成熟教師。按照骨干層級劃分為區級、市級及以上兩個層次。研修主體金字塔的構建,對研修目標水平的劃分、研修團隊的建構、展示平臺的搭建、教師個體發展的規劃都有很大幫助。一是學校結合教師自身特點,鼓勵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生涯規劃;二是與“四有”好老師標準相結合,對照標準,查找存在的不足;三是以青年教師為主的骨干教師隊伍發展;四是學校為省市區級各類教師搭建平臺,讓他們學習成長;五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教師理想信念培養、職業技能培養、浸潤高尚情操、培養高尚情操等方面的學習。
研修主體“金字塔”的構建,讓管理者對研修主體的構成更加明晰,讓教師對個人的發展規劃更加明確,助力更多的教師成為“四有”好老師,激活教師和團隊“好中更優”。
我們將秉承“好校長就是好學校”的理念,不斷探索,勇于實踐,培育自我,成就學校。
注: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省級規劃課題“小先生制下伙伴學習的教育生態優化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02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