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奇
[摘 要]成本控制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企業應研究符合其實際特點的成本控制活動,實施有效的控制與協調,以提升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由此,文章對強化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展開分析,從成本管理的理論與模式入手,探究企業實施成本管理與控制的重要意義,提出實施全面成本控制、設立專項管理部門、關注價值鏈成本、保證成本精益控制、落實成本評估及強化信息化管理等成本控制措施,為企業優化成本管理模式提供參考,為企業擴大競爭優勢、持續穩健經營奠定基礎。
[關鍵詞]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企業成本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15-0046-03
(一)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理論
成本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消耗。對成本進行全面、系統的管理與控制,是指對企業的各項成本進行集中核算、科學分析、管理決策制定等一系列管控行為。廣義上的成本管理與控制傾向于管控企業內所有消耗資源,包括生產制造過程中產生的生產成本和制造成本、不能直接分配到產品中的間接成本及其他需要記錄的成本費用。
隨著成本管理與控制理論的發展,成本管控關注的范圍逐步擴大,包括產品生產、研發、制造、營銷及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這種深層次、大范圍的成本管控在降低產品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收益的同時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模式
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模式體現的是成本管控技術的集成,通過系統的管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
戰略成本管理與控制模式是目前多數企業采用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的重點在于將企業的戰略定位與成本控制管理融合起來,通過對主要成本要素的驅動動因及價值鏈的探究,在成本管理過程中建立包括成本動因、戰略定位及價值鏈三個因素在內的穩定管理機制。
價值鏈成本管理模式是從企業角度探究與成本有關聯的價值鏈條,關注價值鏈活動相互之間的聯系,順著價值鏈向前或向后整合企業資源,進而實施成本管理。價值鏈成本管理模式涵蓋企業與上游客戶、下游供應商之間的垂直連接,同時涵蓋企業立足于生產視角的、從生產到銷售的橫向連接。通過研究價值鏈獲得成本信息,企業能夠科學地分析成本的優勢及不足,進而對成本控制策略加以完善。
全面成本管理模式是依據企業成本運動規律,實施全員、全方位及全過程的成本管理。該成本模式注重成本結構的改善和成本風險的規避,其管理體系更為完善,具有動態性、多維性的特點。全面成本管理同樣注重對價值鏈的分析,通過價值鏈分析成本內外部聯系,借此鞏固企業的戰略地位,更好地運用成本控制方法,優化成本投入,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一)完善企業控制體系
企業的經營與發展離不開對經濟效益的考量。成本管理與控制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方式。因此,強化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有助于完善企業控制體系,以成本為目標,立足于企業的各項管理控制活動,以提高企業的經濟利潤和控制質量。
(二)促進資源有效利用
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不僅能夠優化企業內部管理工作,同時能夠借助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強有力的控制措施,優化企業的內部管控結構,從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等各個角度防控經營管理環節,進而強化對資金的管控,避免不必要的資金支出;強化對資源的利用控制,減少不合理的消耗,為企業有效利用資源提供助力。
(三)增強產品競爭優勢
降低成本是企業增強產品競爭優勢的有效方式。通過成本管理與控制,企業能夠以更低廉的成本創造出工期短、質量高的產品。這樣的產品具有更大的盈利能力,能夠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保證。同時,企業也將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產品的后續研發中,避免產品質量受到成本的牽制,通過協調成本投入與產品質量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
(四)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當企業采用科學的成本管理與控制策略后,企業將從價值角度實現持續性的自查及反省,關注高成本、高消耗的業務策略或經營措施,立足于降本增效的原則,不斷優化生產經營及管理工作,提高企業的運營水平,推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實施全面成本控制,擴大管控范圍
采用全面成本管理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擴大企業成本管控的覆蓋面,確保企業成本管控的連續性。
在事前控制方面,企業要合理規劃成本預算,確立成本目標,編制成本事項規劃。一方面,企業要把控經營戰略,制訂適應企業發展的成本計劃;另一方面要關注各部門的運營特點,結合生產、制造、采購及營銷等各個業務環節,關注部門成本預算。結合企業上一年度的數據信息及行業成本信息,在企業戰略的基礎上,設計預算指標,并結合市場環境及企業的綜合經濟狀況,調整與完善成本預算指標。結合企業的預算目標,為企業各部門設定部門成本目標,分配成本管控任務,保障任務落地執行。企業需構建匹配成本任務的激勵考核體系,強化成本管理與控制機制的實施。全面成本管理的實施需要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因此要將員工作為成本管理的重要參與者,通過控制宣導、激勵考核和績效控制,營造良好的成本管控環境,使全體員工樹立成本管理意識。
在事中控制方面,企業要形成全程性的控制監督,并持續挖掘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數據,完善成本核算環節,為成本考核、成本決策提供數據依據。實施成本事中控制管理時,不僅要將成本預算作為成本支出的審核標準,同時,要建立追蹤和檢查機制,持續監控與檢查成本差異[1]。當出現差異時,快速向管理層提交差異報告,明確成本管理中的不足,不斷完善企業的成本管控策略。
在事后控制方面,企業要強化對成本的考核及對企業成本狀況的反饋。一方面基于事前與事中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歸納與總結現有問題及成本控制業績,為下一年度的成本管理制定可靠的目標;另一方面,探究成本提升或下降的根本性要素,判斷成本要素之間的聯系,據此對成本進行差異分析和關鍵性控制節點的判斷,為后續成本控制改進提供參考。
(二)設立專項成本管理部門,完善管理體系
完善的成本管理與控制體系,需要專項成本管理部門提供組織支持。企業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強化對成本費用的管理控制。獨立的部門具有更強的管理優勢,能夠提升成本管理控制的專業性。
專項成本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包括成本費用核算、成本規劃制定、成本方案審批及成本費用支出審核等。專項成本管理部門在企業管理層的領導下,要能夠根據各部門現狀,單獨核算成本費用。結合企業戰略及預算方案,專項成本管理部門要制定成本規劃,根據部門的實際情況,分解成本控制任務。隨著成本控制工作的推進,專項成本管理部門要接收各部門反饋的成本數據,設計成本考核指標,跟蹤考核各部門成本任務的完成情況。在支出成本費用時,專項成本管理部門要審核支出項目,審核通過后再將支出申請遞交至財務部門接受二次審核。企業要定期組織財務部門與專項成本管理部門進行成本核對,分析成本與預算之間的差異,將差異原因向管理層匯報。專項成本管理部門要考核成本績效,監控成本管理與控制事項的全面執行,緊緊圍繞企業成本目標考核成本執行情況,對執行降本增效較為突出的部門實施獎勵,對存在超支情況的部門予以處罰。
(三)關注價值鏈成本,改進各環節管控
實現價值的增長,是企業經營的核心追求。因此,企業實施的成本管理與控制策略要注重價值鏈成本的管控,優化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發揮協同效應,最大程度地增強成本控制效果。
企業要通過產品設計優化,開發成本更低、生產工藝更為精簡的產品,避免成本浪費,以研發為依托,推進企業增值。一方面,要合理運用各類耗材,在研發階段注重材料成本的管控;另一方面,要利用集成理念實施研發活動,研發規劃中不僅要關注產品功能和產品種類,同時要注重產品使用的技術、材料以及預期收益,在把控客戶需求的同時,降低產品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必要消耗。
針對采購環節,從價值鏈角度優化采購流程,避免采購業務環節的浪費。一方面,要強化上游供應商管理,除針對品質、工藝等制定嚴格的要求以外,還要對供應商展開綜合評價,包括交期、價格、生產能力及售后服務等。另一方面,采購計劃要結合銷售訂單制訂嚴謹的采購計劃,確保計劃與生產部門的定額數據相吻合。同時,在運輸、審批、檢驗及收貨等各個環節,明確關鍵性事項,做好成本管理,及時完成采購評估,總結經驗教訓。
在生產制造環節,準確考察其中的成本控制關鍵性節點,了解成本升降與生產環節的關聯,通過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生產消耗控制制造成本。生產制造環節的成本管理與控制優化措施包括提高生產制造技術水平,例如采用先進的制造設備,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提升產品穩定性,減少制造環節成本,基于生產活動優化成本核算方法。
在銷售環節,優化銷售渠道,實施多渠道的配合,擴大銷售規模,減少銷售環節資源投入。同時,注重與下游客戶的長期合作,建立規范的銷售費用管理制度,合理配置銷售資源,達到控制銷售成本的目的。
(四)保證成本精益控制,強化數據分析
精益成本管理是指基于成本決策、成本核算、成本考核與成本分析,實施精細化、具有效益性的成本管理與控制。強化精益成本管理,需要企業注重對成本數據的分析,在成本決策中科學運用成本費用資料及預測數據;在成本核算中科學歸集分配與核算所有生產運營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在成本考核中考查成本目標完成情況,設計合理的成本指標,構建精益化成本業績評估框架;在成本分析中分析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及成本構成變化,揭示成本執行結果,并準確識別出成本影響因素,總結成本管理經驗[2]。
(五)落實成本評估,建立績效考核機制
專項成本管理部門要針對成本現狀,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落實成本評估,實施成本激勵。一是針對預算審批、報銷流程、費用支出情況,進行評估與審查;二是跟蹤評估與檢查成本控制策略及預算實施情況;三是定期組織預算匯報會議,匯總及上報成本支出數據,強化對成本預算執行情況的綜合評價與分析;四是有效地體現成本管理與控制的約束及激勵功能,實施多角度的績效激勵機制,將成本任務分解到各個部門,最終落實到各個員工,同時將成本考核與員工薪酬或福利機制統一起來,激勵員工實施節約成本的各項措施[3];五是定期提交成本分析報告,通過成本分析報告,落實成本評估,總結成本管理情況,及時糾偏,實施改善策略。
(六)強化信息化管理,推行成本信息化
信息技術的引入,能夠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提升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因此,企業要在成本管理與控制中,借助信息技術優化成本管控模式。根據實際業務,搭建管理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準確的成本數據,及時有效地傳遞數據信息,降低管理成本。結合經濟活動的實際要求,實施信息化成本監控。運用信息技術,可準確、及時核算成本,同時快速比對成本指標與成本數據之間的差異。出現嚴重差異事項時,及時發出預警,提醒企業管理層及時啟動成本管控策略,減少企業損失。
實施成本管理與控制,不僅是管控與節約資金,更重要的是能夠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有效利用資源、完善企業控制體系、增強產品競爭優勢,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應當意識到成本管理與控制的重要性,實施全面成本控制,擴大管控范圍,完善管理體系,改進各環節管控,強化數據分析,建立績效考核機制,推行成本信息化,借此提高成本管控效果,促進企業發展。
[1]袁琢.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質量與市場,2022(15):64-66.
[2]嚴峻.制造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分析[J].質量與市場,2021(13):117-118.
[3]賈瓊.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成本管理與控制探討[J].財會學習,2020(0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