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長 王曰影 李鑾淏



摘要:服務貿易是對外開放的主要領域和關鍵抓手,浙江省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制度型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重要窗口,為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社會建設提供省域案例和參考標準。本文在明確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基本內涵的三個維度的基礎上,深刻挖掘服務貿易促進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推動作用,以高質量發展規避服務貿易加深收入分配不均和收入差距的不利影響,全面發揮服務貿易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增長優化、創新驅動、人力資本等三類效應。目前,浙江服務貿易發展取得階段性豐碩成果,也面臨著諸多賦能困境和現實挑戰。本文基于賦能機制和現實挑戰的全面分析,針對性地提出優化賦能機制的實施路徑:堅持服務業轉型升級,優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生態圈;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精準定位服務貿易發展的具體路徑;繼續增強數字化轉型賦智賦能,加快推動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強化服務貿易賦能共同富裕理論研究,動態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和政策落實。
關鍵詞:服務貿易 高質量發展 共同富裕
作者簡介:夏杰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王曰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
李鑾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平臺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依托創辦經濟特區,實施沿海開放城市戰略,以及建設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深化,開放型經濟體制推動中華民族真正“富起來”和“強起來”。但是,特定階段采取的、存在明顯地域性差異的開放發展定位,在加快我國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地區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并且不斷加劇。我國新發展階段的對外開放應當如何賦能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刻挖掘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深厚潛能,有效破解區域、城鄉間發展不均衡的困境,切實發揮好對外貿易“先富帶動后富”的拉動效應,形成我國新時期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全新動能呢?
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服務化的時代背景下,服務業開放是我國新發展階段向制度型開放、高水平對外開放轉變的關鍵抓手和重要突破口,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體制賦能推進全社會共同富裕的核心環節和重點領域。目前,有三個主要問題亟待研究探討和深入分析:一是“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和核心本質是什么?二是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和服務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何夯實強化“共同富裕”物質基礎和財富源泉,賦能“蛋糕”“做大做強”?三是服務貿易和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效益成果如何廣泛、合理、平等惠及全體人民群眾,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雙維度領域中實現“分好蛋糕”的目標?
2021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出臺,要求推動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造富有省域特色和示范作用的實踐案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中國政府網,2021年6月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6/10/content_5616833.htm。】浙江省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更是服務業對外開放領域創新引領、開拓突破的領頭羊和試驗田。2015年9月,浙江省商務廳發布《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基地創建辦法》,旨在深度釋放服務貿易發展基地推進產業集聚、提升產業規模、加快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先導作用。2020年8月,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將浙江省杭州市作為全國范圍內28個省市(區域)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之一,賦予杭州市探索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體制機制,打造服務貿易發展高地的重大使命。【商務部:《關于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商務部官網,2020年9月27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2009/20200903004693.html。】2021年5月,《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以打造全國數字貿易先行示范區為重要契機,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推動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浙江省商務廳:《關于印發〈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浙江省商務廳官網,2021年6月4日,http://zcom.zj.gov.cn/art/2021/6/4/art_1229267969_4652376.html。】綜上所述,浙江省具備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以及考察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意義的社會環境和政策保障,可以為我國如何依托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共同富裕社會建設提供省域樣本和典范成果。
本文將明晰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基本內涵的三個重要維度,闡述分析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作用機制和影響邏輯,歸納總結浙江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主要特征和現實挑戰。在深刻研究浙江省實踐樣本和現實案例的基礎上,從“做大做強蛋糕”和“分好蛋糕”兩個方面。深入探討強化服務貿易對共同富裕發展建設正向賦能效應的實施路徑。
一、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機制
近年來,單純追求數量和規模的對外貿易發展觀念已經無法滿足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實施傳統的對外開放模式也無法適應我國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戰略目標。作為對外開放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是否能夠發揮對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促進效應,新發展階段背景下的服務貿易如何實現更高質量和高水平的發展來強化這種促進效應,這是我國學術界關注和探討的熱點議題和研究前沿。目前,針對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對我國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影響效應,以往研究文獻中主要包括兩類觀點:
第一類觀點是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加劇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速擴大地區、城鄉和行業間的居民收入差距。戴楓和孫文遠(2012)認為,服務業開放的工資提升效應存在技能異質性,可能導致不同技能水平勞動者的收入差距擴大,尤其不利于低技能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擺脫國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困境。馬穎和余官勝(2010)、邵建春(2012)等學者則指出,經濟發展水平、政策環境、自然稟賦分配等方面差異,會形成區域間、行業間服務業對外開放和貿易發達程度的先天性失衡,進一步演化為地區間貿易壁壘強化、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包容性發展的現實挑戰。
第二類觀點是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提升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雙維度的“共同富裕”水平。姚戰琪(2022)指出,服務貿易促進國內企業創新效率的快速提升,推動中高端消費品進口擴張,有利于豐富國內消費者需求清單,實現人均消費支出和增進消費者福利的有效提升。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賦能“共同富裕”建設的促進效應,還體現在產業升級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上。夏杰長和李鑾淏(2022)提出,要發揮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的產業升級效應,不僅推進服務業的創新變革和轉型升級,而且促進服務業同第一、二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三次產業的柔性化和個性化生產,實現國內供給側效率的優化提高,有效滿足國內居民日益多元化、高端化的消費需求。徐紫嫣和夏杰長(2022)認為,服務業開放的技術溢出效應,有效促進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商業模式,創造相對省時、省力的學習模仿機會,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優化相關產業間的要素配置,有利于推動國民收入水平的全面提升。
目前,大部分文獻聚焦在傳統的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模式對共同富裕建設的機制探討及實證分析,如何有效發揮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賦能共同富裕建設的積極效應,同時通過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有效緩解和阻斷其加深國內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效應,這是我國對外開放研究領域中亟待深入探索的重大議題。
(一)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
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概念,“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焦點和關注重點,學術界對其界定和認識已經形成部分基本共識:
一是“創新”“改革”“開放”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三輪”驅動力。“科技”“制度”“模式和業態”領域優化升級、變革轉型的“創新輪”,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制發展建設的“改革輪”,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制度型對外開放局面的“開放輪”,形成融合協調、共同發力、協同并進的高質量發展驅動引擎。二是高水平的“發展任務”和“目標導向”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指引。“系統性”“全面性”“可持續性”“民生指向性”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向,國民經濟領域的“總量提高”“效益提升”“結構優化”“安全高效”“發展可持續性”“成果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和重要目標。三是“科學理論”和“頂層設計”的高質量協同優化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賦能合力。深刻認識和解決回應“中國問題”,需要“中國學術”引領的“中國道路”來實現。科學理論的現實應用則必須同頂層制度設計匹配運行、動態優化。堅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以理論創新和研究應用輔助頂層制度的合理規劃,以政策法規的精準實施和動態優化驗證發展分析框架及理論內容,兩者的共振協同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合力。
以此類推,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的三個維度包括:一是深層釋放和充分發揮“創新”“改革”“開放”三輪驅動力推進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二是明確規劃服務貿易領域“貿易規模穩步提高”“貿易效益持續提升”“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對外開放兼顧國家安全和可持續性發展”“開放合作和經貿成果全球共享”等高水平的發展任務和核心目標;三是形成服務經濟領域的中國理論體系,提升服務業對外開放和服務貿易的科學理論研究的深度、廣度及精度,助力服務貿易領域相關政策的精準制定和貫徹落實,形成新發展階段我國智庫支撐和頂層制度賦能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合力。
(二)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建設:影響邏輯和作用機制
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有利于釋放促進共同富裕建設的賦能效應,其影響效應的底層邏輯就是“盡其所長,強其所短”。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挖掘放大服務貿易促進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推動作用和加速效應;二是通過深化推進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阻斷服務貿易擴大地區或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的影響路徑,確保服務業開放合作的豐碩成果能夠由廣大人民群眾更平等、合理和廣泛地享有。
1. 盡其所長:強化服務貿易推動共同富裕建設的積極效應
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將進一步強化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賦能共同富裕建設的積極效應。一是放大服務貿易的產業升級和價值鏈攀升效應。通過推動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釋放服務業活力,擴大服務業開放,可以加速服務業和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增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提高“中國服務”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從而在全球價值鏈中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二是增強服務貿易打破區域貿易和引資壁壘的作用。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必然會強化破除貿易和外資壁壘的重要效應,服務貿易發展需要深化服務貿易改革開放,放寬服務領域市場準入,提高跨境服務貿易開放水平,打造高水平改革開放平臺。這有利于降低服務貿易的政策和制度性壁壘,增加服務貿易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促進國際規則的協調和一致,從而創造服務業領域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平等安全的國際合作環境,促進區域間和全球范圍內要素的合理、高效流動及配置,進一步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共同富裕。三是保持服務貿易激發市場活力、滿足和釋放消費需求的強大功能。服務產品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旅游、電信、教育、醫療等服務更是在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和滿足感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過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服務產品更大規模、更高品質、更優定位、更多元化的市場供給,更充分地滿足廣大居民日益豐富和發展的服務消費意愿,進一步釋放其服務消費潛能,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大動力。
2. 強其所短:阻斷服務貿易加劇收入差距的影響路徑
通過服務貿易的轉型升級,有效規避及阻斷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擴大居民收入差距,加速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形成共同富裕成果分享鴻溝等負面影響效應,更充分地賦能共同富裕的建設實踐。一是弱化服務貿易加劇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負面效應。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旨在突破原有的部分地區“先行先試”的開放制度模式、市場準入限制和隱性壁壘,強調服務貿易目標上的系統性、全面性、可持續性和民生指向性,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發展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服務貿易,改變國內各區域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差距顯著的不均衡局面,打造適宜本地經濟發展和共同富裕建設的服務業開放與貿易環境。二是調整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行業結構和服務業開放結構。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兩極化特征仍然顯著,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規模雖然呈現快速提升趨勢,但較發達國家仍存在質和量上的巨大差距。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依托創新、改革、開放的高質量“三輪”驅動力,將在保持勞動力和資本密集的服務貿易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優化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以及行業結構,繼續強化“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提高、傳統領域服務貿易優勢穩固”【 此處指的是運輸、工程建筑等傳統優勢服務貿易保持穩步增長,金融、文化娛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其他商業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快速增高。】行業結構持續優化的基本態勢,從而提高我國在全球市場份額以及服務貿易出口綜合競爭力,助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構建共同富裕社會。
根據上述機理的底層邏輯闡述,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建設的賦能機制可歸納為如下三類效應:
第一,增長優化效應,其表現為服務貿易提升服務業及相關產業的生產效率,形成有利于經濟高質量和高速度增長的產業生態圈,賦能高效率和高質量經濟增長。共同富裕的物質條件是“富裕”,經濟高質量和高速度增長是實現更廣闊、更深刻“富裕”的現實基礎。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增長優化效應具體表現為:一是通過服務業高質量開放和先進技術引入,加快服務業及上下游產業向“低碳”“綠色”“高效”轉型,實現產業鏈條和產業生態圈的優化升級,形成經濟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的生產原動力;二是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滿足和激發的居民消費意愿及市場需求,在發展與實現好人民群眾日益豐富和不斷提升的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時,也為建設共同富裕社會注入增強市場活力和優化生產供給的需求動能,筑造需求和供給雙端平衡互配、協調互促的循環鏈條。
第二,創新驅動效應,其體現為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普及運用和廣泛滲透,形成跨境電子商務、云展會、數字服務貿易等外貿新形態、新業態和新模式。“高質量發展”所突出的“創新”驅動力,與新時期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包括要素稟賦中的創新導向、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以及消費貢獻在增長動力中的日益重要性等新發展階段的目標定位相互協調、緊密關聯。一是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服務業和數字技術融合的創新途徑,有效打破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創造新的增長契機和居民收入增長的新突破口,從根源上打破資源分布不平衡,限制實現共同富裕的困境。二是數字化轉型下的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的服務業開放,加速服務貿易供需雙側的相互匹配和轉型升級,通過降低服務貿易的傳統成本來擴大貿易效益空間,催生出更多服務業領域全新業態、產品和模式。
第三,人力資本效應,其展現為通過激發更深層次的服務消費需求,加快全社會不同類型服務行業的延伸擴張,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實現服務業對社會勞動力再生產的促進效應,推動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層面共同富裕水平的切實提高。一是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是拓展社會就業空間、增加全新就業崗位的高效渠道。消費者服務需求的高端化、高品質和多樣化,以及服務業的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形成新興就業形式和崗位,推動人才高效流動、閑置勞動力廣泛吸納和有效匹配,實現全社會勞動者預期收入的有效保障和穩步提升,打造“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二是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加快服務產品供給的優化升級,實現對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滿意度的切實提升。一方面,加快擴大教育、醫療等領域優質服務的供給規模和輻射范圍,從教育和醫療等服務角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從而提升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水平。另一方面,依托我國博大精深、內涵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地的先進文化,鞏固和加強文化、旅游等領域高品質服務供給質量,使得人民群眾能夠放松身心、鍛煉品格、開闊眼界和拓展思維,從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方面共同提高勞動者個人價值與生產效率,豐富和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與品質素養,塑造我國共同富裕社會建設的人力資本蓄水池和培育倉。
二、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和主要特征
近年來,浙江省的服務貿易發展亮點紛呈、成績斐然。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21年,浙江省服務貿易進出口總規模突破5490億元,占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的8.4%,規模居全國第四位,較2012年提升2.7個百分點,2012—2021年期間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速超過10.9%,服務外包、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示范區建設等均居全國領先地位。
(一)服務貿易規模穩步擴大
隨著浙江省營商環境優化,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離岸服務外包綜合園區、在岸服務外包示范園區等產業聚集區域全面建設,2017—2021年,全省服務貿易規模從接近3663億元增至5490億元,年均增長約10.7%,總體規模增長速度和幅度相對較大。其中,服務貿易進口額從1234億元增至接近2469億元,出口額從2428億元增至3021多億元,進口和出口額年均增長率分別突破18.9%和5.6%。【 數據來源:浙江省商務廳。】。
2021年,浙江省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較2020年增長約28.1%。其中,進口和出口規模同比增長分別為25.3%和31.8%。與此同時,服務外包作為浙江服務貿易的重要途徑和優勢領域,以杭州、寧波兩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為重點,探索發展物聯網服務外包、金融服務外包、醫藥和生物技術研發服務外包等高端業態,為浙江服務貿易規模穩步擴大注入強大動力。2016—2021年,浙江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從556.08億元上升到1109.65億元,增幅接近1倍。其中,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合同接包執行金額分別從328.45億元、50.68億元和176.95億元,增長到340.48億元、211.51億元和557.66億元,增幅分別接近3.6%、317.3%和210.5%,成為浙江服務貿易高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數據來源:浙江省商務廳。】
(二)服務貿易長期總體順差
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兩極化特征比較顯著,2015—2019年,服務進口額占總貿易額的比例較出口額超出25個百分點以上。自2020年起,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呈現微弱收縮態勢,但其規模仍接近1004億美元。
相比之下,浙江省在近五年內卻呈現出由逆差轉順差的主要趨勢。自2011年以來,浙江省服務貿易總體呈現“出口大于進口”的順差態勢。盡管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1676億元和1559億元的逆差,但在2020年后迅速恢復了順差,且2021年,服務出口比進口多了10%以上。順差額突破552億元,同比增長2.8%。值得關注的是,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建筑、維護和維修服務、加工服務等勞動密集型服務產品上,上述四個領域2021年的順差額分別超過244.9億元、88.2億元、38.5億元和40.7億元。除此之外,部分其他服務行業也逐漸呈現順差態勢,如保險、金融以及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等領域,2021年的順差額分別為0.1億元、94.9億元和138.5億元。
(三)服務貿易行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8年以來,隨著浙江省擴大建設文化、人力資源、地理信息、中醫藥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貨物和服務貿易發展協調基地、離岸服務外包特色園區等,浙江省個人文化和娛樂,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的貿易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的顯著態勢。同時,2018—2021年,浙江省運輸和加工等傳統服務貿易額穩步增長,分別從561億元和59.9億元,增至1718.9億元和73.6億元。【 數據來源:浙江省商務廳。】
根據浙江省商務廳統計數據,2021年浙江省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領域的服務貿易總規模分別達到157.1億元、134.2億元、1433.5億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了1.8倍、1.1倍、1.8倍,年均增速分別超過了114%、29%、40%。其中,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項目的出口規模分別超過了147億元、31億元、594億元,占上述各項目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93.6%、23.1%、41.5%,較2018年的1.4億元、3.8億元、333.5億元增幅超過104.1倍、7.2倍、1.7倍,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71%、101%、21%。整體來看,浙江省服務貿易呈現出“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比提升,傳統領域服務貿易優勢強化穩固”的結構持續優化特征。
(四)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動能日益凸顯
依托數字自貿區和數字人民幣試點探索,商務數字化改革,以及分級分類開展數字生活新服務標桿建設,浙江服務貿易領域不斷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產生的創新驅動勢能日益凸顯。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同服務貿易全鏈條各環節的深度結合,催生出服務貿易和服務業領域的新業務形態及新發展模式,加快推動數字化轉型深刻賦能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跨境電子商務和數字服務貿易是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形式及主要模式。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浙江省相繼啟動了三批共67個省級產業集群跨境電商發展試點,涌現出全國最大的跨境電商平臺——全球速賣通,以及一批以杭州全麥、杭州子不語、浙江執御、義烏潘朵、義烏吉茂等為代表的跨境電商領軍企業。截至2021年,浙江省在主要第三方平臺的出口活躍網店超過14.9萬家,依托“跨境電商+原產地制造”等出海新模式累計培育跨境電商自主品牌1500多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到3302.9億元,約占全國的1/6,較2020年增長約30.7%。【 數據來源:浙江省商務廳。】在數字服務貿易領域,2021年浙江省數字貿易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5279.0億元,數字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接近1975.6億元,同比增長約12.5%,其中數字服務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1025.1億元和950.47億元。【張浩呈:《我省數字貿易指數實現躍升》,浙江工人日報網,2022年5月10日,http://www.zjgrrb.com/zjzgol/system/2022/05/10/033624288.shtml。】
(五)服務業的開放合作不斷延伸
我國主動參與構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貿易協定,積極組織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一系列會展,充分發揮其促進投資和開放合作功能。
乘著深化對外開放和逐步建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東風,浙江省相繼出臺《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十四五”規劃》《高質量建設全省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的實施意見(2021—2025年)》《浙江省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等文件,強調對標最高服務業領域的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體系,形成更加廣闊、更為便捷、更大范圍、更多優惠的服務貿易領域開放合作環境。同時,浙江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賦能服務貿易的突出優勢,舉辦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2021浙江服務貿易云展會等活動,實現政府、商會和企業間的“云論壇”“云參展”“云對接”“云交易”“云簽約”,有效減少傳統跨境貿易成本,極大降低新冠疫情對國際經濟合作的嚴峻沖擊。當前,浙江省不僅長期保持與中國香港、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英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的服務業領域合作,還不斷拓展與韓國、東盟十國等RCEP成員國,以及大洋洲、非洲國家(地區)的服務貿易合作,鞏固、開拓和深化了浙江省服務貿易領域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
三、浙江省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挑戰
盡管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并且取得較高水平和全方位的進展及突破,浙江省服務貿易和服務業開放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與復雜矛盾。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浙江省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主要障礙。
(一)服務貿易省域內發展不均衡,地區間差異相對顯著
浙江省服務貿易主要面臨省內發展不均衡,省內各地區間存在顯著差距的困境。在改革開放以來推行部分地區“先行先試”開放模式的長期影響下,浙江省部分城市的服務業發展和開放條件具有地理、政策及經濟方面的比較優勢,直接導致浙江省內各地區之間的服務業水平和服務貿易發達程度的不均衡現象,省內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差距較為顯著。杭州市和寧波市作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長期處于浙江省服務貿易領域的領頭羊地位,2021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規模分別達到了3314.3億和1412.8億元,占據浙江省全省服務貿易總規模的60.4%和25.7%,較2020年分別增長約17.8%和69.4%。相比之下,溫州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金華市、衢州市、舟山市、臺州市和麗水市等9個市2021年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總計不到763億元,僅分別為杭州市和寧波市的23.0%和54.0%,各市占全省服務貿易規模的份額均低于3%。在服務外包領域,浙江省各地區間的差距更加顯著。2021年,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前10名的區縣均隸屬于杭州市和寧波市,前30名中隸屬于杭州市和寧波市的區縣占了20個。
(二)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逆差并未改變,國際競爭力提升潛力較大
雖然浙江省服務貿易整體呈現長期順差的基本走向,但在不同行業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各有差異:在運輸、建筑、加工服務等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保持著順差態勢;旅行、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等服務領域則呈現逆差態勢。
2018—2021年,旅游服務貿易一直呈現顯著逆差,雖然出現持續收縮的走向,但截至2021年,出口和進口間仍有接近383億元的差距,旅游服務出口占旅游服務貿易總額比重較旅游服務進口占比低16個百分點。此外,2018—2021年,知識產權使用費服務貿易領域長期處于逆差,在2021年達到約70.3億元的逆差峰值。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由順差轉逆差”的發展態勢明顯,從2017年約有154.4億元的貿易順差規模,到2021年已經形成約243.6億元的逆差規模。作為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領域最重要的行業,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反映了浙江省高附加值服務領域的國際競爭力的發展空間和上升潛力較大。這同浙江省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的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反映情況基本一致,即兩者的TC指數長期保持為負,呈現出較明顯的競爭劣勢
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根據浙江省商務廳的統計數據,2018—2021年,知識產權使用費服務貿易的TC指數分別為-0.88、-0.85、-0.64和-0.52;同期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的TC指數分別為0.30、0.19、-0.09和-0.17。】且遠低于運輸、建筑、加工服務等傳統優勢服務行業。從整體來看,浙江省的服務貿易競爭力也存在較大的提高空間。2021年,浙江省服務貿易的TC指數為0.10,盡管較2017—2019年間TC指數的數值略有好轉,但全省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微弱的基本狀況并未根本扭轉。
(三)貿易頂層制度設計尚待完善,政策扶持深度和精準度不足
2015年以來,浙江省陸續出臺《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基地創建辦法》《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十四五”規劃》《2022年商務領域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數字貿易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和規劃方案,基本確立了浙江省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任務目標,以及服務業營商環境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方向進一步優化的具體要求。為了有效應對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浙江省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政策意見》《關于金融助力外貿穩增長的若干意見》以及新修訂的《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等文件,浙江省內各地區也相繼發布相關指導文件,如《杭州市加快服務貿易發展資金扶持政策》《寧波市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等,通過多元化渠道保障服務貿易的有序恢復、加速復蘇和穩定發展。
然而,有關地方部門協調和統籌規劃仍然普遍面臨實施口徑不統一、管理缺位、貫徹落實不精準等現實矛盾。一是服務貿易相關政策扶持深度有待提升。專門扶持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財稅支持政策審批前置條件過多、手續繁瑣、申請時間成本過高,成為政策扶持力度無法在具體領域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重要因素。二是服務貿易有關政策扶持的精確度低。政府、企業間的“數據孤島”、尚待疏通的信息數據傳輸梗阻現象、數字貿易統計標準和監測設施發展不足等現實問題,導致數據共享、比照和實時共享面臨巨大困難,浙江省各地服務貿易統計數據遺漏、缺失和發布滯后等現象依舊存在,極大影響浙江省服務貿易相關政策的研究制定。
四、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建設的實施路徑
依托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深刻賦能我國共同富裕社會建設,實現對外開放和國際貿易領域縱向與橫向維度的充分拓展,實現區域、城鄉間更高效、合理的“均衡”發展,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定位和關鍵發展方向。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發揮增長優化、創新驅動和人力資本效應,強化服務貿易縮小區域、城鄉間物質和精神財富層面發展差距的積極作用,弱化甚至消除服務業對外開放可能導致的區域、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以及服務業低端鎖定等問題。
(一)堅持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優化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例如,浙江省通過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省域內各地區服務業產業基礎的強化和提升,縮小各地服務業發展差距,夯實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進一步優化全省的服務貿易產業生態圈。
一是積極培育培植強大、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一方面,依托跨境電商、數字會展等新業態和互聯網、5G、云技術、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打造規模龐大的掌握自主品牌、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營銷渠道的優秀先進企業,形成多層次市場主體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針對勞動就業和滿足基本民生主要貢獻者的中小微服務企業,政府要給予幫扶和特殊時期的紓困,通過改善企業投融資條件、提供勞動力培訓、實施精準有效的稅費優惠和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等,提升中小微服務企業市場競爭力,為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和活力。二是加強浙江省服務業創新變革,積極促進全省各地服務業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牢牢把握數字時代的歷史機遇,大力扶持服務業領域的全新業態,提高全省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減少低效高耗供給,為服務業現代化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三是推動浙江省服務業同各類產業,以及全社會生產鏈條各環節的有機融合,加強服務業發展和對外開放賦能共同富裕的效應深度。
(二)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精準定位服務貿易發展的具體路徑
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是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服務業領域的高質量、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當前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力軍。因此,在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和較發達的產業基礎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積極有序擴大服務業開放,把握好服務業開放的重點領域,高度重視開放相對落后的地區,進一步調整、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筑造更加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服務業領域國際合作環境。
堅持地方特色、合理地錯位發展和精準定位是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建設的具體路徑。以浙江省為例,在堅持全省發展一盤棋的前提下,著眼全省各地的服務貿易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精準謀劃不同地區的服務貿易發展定位。充分運用杭州市數字貿易的引領地位,舟山市沿海資源的顯著優勢,以及麗水市生態城市的獨特定位等,做大做強各地區相對優勢服務行業的對外開放,形成各地合力以積極推動全省服務貿易的全面發展和數字貿易先行先試,切實維護好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勢頭,真正實現好各地區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美好追求,深刻發揮好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對浙江省共同富裕建設實踐的賦能效應。
(三)重視強化數字化轉型賦智賦能,加快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隨著數字技術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滲透融入服務貿易領域,數字化深度賦能服務貿易標的、工具和方式的創新變革,加快實現服務貿易的轉型變革和優化升級。這一進程不僅推動了服務貿易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同時也為我國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這種動力對于加速國際服務貿易領域供需雙側的優化和匹配,全方位降低國際服務貿易的傳統成本,擴大國際貿易的效益空間,以及催生重塑全球價值鏈的國際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深刻把握“數字化”的數字技術和應用的革命性突破,圍繞數字化賦能浙江省對外開放和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機制效應,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社會實現的有效路徑。
一是以數字化加速國際服務貿易供需雙側的相互匹配和轉型升級,發揮數字技術暢通服務貿易供需兩側信息數據的傳輸渠道,以及有效打破供需兩端信息壁壘的作用,加快釋放消費端巨大潛能,有效激發服務消費需求快速擴張和升級,形成最高效、最適配、最大效益生產要素組合。二是以數字化減少國際服務貿易的傳統成本,借助于服務貿易產品、工具和途徑的數字化創新變革,能夠有效降低服務貿易營銷、談判磋商、交付、運輸等環節的成本支出,從“量”上有效擴大服務貿易主體的效益空間。三是以數字化催生服務貿易領域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在鞏固運輸、建筑、加工服務等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穩步擴大的同時,提高旅行、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優勢,推進服務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延伸,加快服務業要素資源的高效、精準和優化配置,縮短過剩落后產能淘汰的反應時間,從而全面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四)強化服務貿易賦能共同富裕理論研究,動態完善頂層制度和政策設計
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和服務業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何有效賦能推進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共同富裕社會偉大實踐的題中之義。圍繞這一重大議題所形成的中國學術體系為服務貿易的高質量發展賦能浙江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共同富裕建設,提供頂層設計和政策法規的參考依據和理論支撐。
目前,有關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如何賦能我國共同富裕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一是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高質量”或“高水平”發展的概念框架和衡量標準,以及“高質量”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如何有效賦能均衡性、包容性增長,尚未形成具有突破性意義的“中國版本”理論構架和研究體系;二是如何在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建設的區域性試點經驗基礎上,提煉歸納出能夠推廣至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的政策建議和實施路徑,也是亟待探索的重大課題。因此,應當加強高等院校、智庫研究院、相關機構和政府部門間的合作研究,加強對上述領域的深入研究,并構建符合我國具體國情的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分析范式和政策工具,切實優化服務貿易和服務業開發領域相關政策落實的精度和深度,實現服務業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對共同富裕建設的高效賦能。
參考文獻:
1.戴楓、孫文遠:《對外開放與發展中國家的收入不平等:基于亞洲和拉美國家的比較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2年第1期。
2.馬穎、余官勝:《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新進展》,《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4期。
3.邵建春:《對外開放與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基于國際收支視角的研究》,《經濟經緯》,2012年第5期。
4.姚戰琪:《我國服務業進口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研究》,《學術論壇》,2022年第1期。
5.夏杰長、李鑾淏:《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成就、現實挑戰與政策建議》,《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5期。
6.徐紫嫣、夏杰長:《服務業開放、國民收入追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7.趙劍波、史丹、鄧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年第11期。
8.裴長洪、劉洪愧:《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基于習近平百年大變局重要論斷的思考》,《經濟研究》,2020年第5期。
9.王鵬飛、夏杰長、王俊彥:《時間配置視角下的新人力資本理論:演進與展望》,《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
10.夏杰長、李鑾淏:《數字化賦能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作用機理、現實挑戰和實施路徑》,《國際貿易》,2023年第1期。
11.李彥軍、宋舒雅:《“兩山”轉化促進共同富裕的邏輯、機制與途徑》,《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0期。
12.江小涓、靳景:《數字技術提升經濟效率:服務分工、產業協同和數實孿生》,《管理世界》,2022年第12期。
責任編輯:郭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