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于延幀 沈春蕾
[摘要] 海洋是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山東自貿試驗區依托區位優勢,發展海洋特色產業,圍繞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取得了不小成績。然而,相對薄弱的海洋產業基礎抑制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所能發揮的倍增效應,制度創新尚未有力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有效促進海洋產業低碳綠色發展、有力促進陸海產業聯動發展。制度創新在促進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優化營商環境、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步伐、促進口岸功能完善以及加強環境保護與資源養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進一步推動海洋產業提質增效,完善海洋科技創新生態鏈,促進海洋資源高效利用和保護,推進陸海統籌一體化發展,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賦能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自由貿易試驗區? ?制度創新? ?海洋產業?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720?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3)04-0087-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面開放格局下區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20&ZD100);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重點項目:“雙碳”目標下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23Z03)。
[作者簡介] 楊林,山東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經濟理論與政策;于延幀,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研究方向:產業經濟理論與政策;沈春蕾,山東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經濟理論與政策。
一、問題的提出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近年來,在加快海洋強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指引下,海洋經濟不僅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在拓展發展空間、建設生態文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越來越成為中國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后勁的重要源泉。海洋產業已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發展海洋產業對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推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制度供給。
2019年8月,《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獲得通過,明確要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依托山東優勢海洋資源,圍繞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和發展機制,將山東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引領區,為推進山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此目標下,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山東自貿試驗區”)通過制度創新,疊加各項政策優勢,引導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航運物流、涉海高端服務業等特色海洋產業向自貿試驗區集聚,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2023年1月,山東印發《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方案》,強調聚焦創新型海洋經濟活力區建設,繼續深化海洋經濟發展。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能為山東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釋放哪些“勢能”?如何以制度創新為主線、以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形成更多更高水平的可復制推廣且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體系,成為亟須深入研究的議題。
二、山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促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舉措及不足
(一)山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促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舉措
山東自貿試驗區是唯一在戰略定位中體現海洋強國戰略的自貿試驗區。自《總體方案》實施以來,山東自貿試驗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依靠毗鄰海洋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特色產業,圍繞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先行先試推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6302.9億元,同比增長7.6%,全省海洋經濟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18.6%①。山東自貿試驗區海洋產業制度創新主要集中于具備海洋資源區位優勢的青島片區和煙臺片區,聚焦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航運交通服務、涉海金融服務等海洋特色產業,為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加速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1. 青島片區
青島片區立足青島海洋資源稟賦,發揮海洋科研優勢,重點發展現代海洋產業,打造國際航運樞紐、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船舶海工、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產值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在全國率先搭建自貿綜合性海洋設備和高端裝備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平臺,以高水平公共服務賦能青島片區現代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航運、貿易、金融、要素市場化配置自由便利等多個領域取得突破,建成東北亞國際船舶交易中心、國際冷鏈物流交易中心,探索新型貿易方式,率先發起跨境易貨貿易聯盟,加速構建大宗商品貿易生態;在全國率先推出“核實可視、信用賦能”出口退稅政策,探索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改革;推出全球首個藍色資產分類標準,開展藍色信貸投放機制創新,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服務海洋經濟;率先建立了簡便、高效、可行的海洋經濟活動商事主體“智能標簽”認定新機制,形成一套可復制推廣的海洋經濟活動商事主體前置認定新模式和新方法;率先建立國內功能區海洋經濟統計核算制度,“藍色自貿”海洋經濟統計核算新模式入選山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2023年6月,青島片區正式發布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引領全球自貿試驗區“綠色低碳生態發展新模式”。2022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5014.4億元,總量穩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占全市GDP的比重為33.6%,占全省、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0.8%和5.3%②。
2. 煙臺片區
煙臺片區圍繞發展海洋經濟、深化日韓合作、區關港鐵聯動、優勢產業開放發展,高標準打造“自貿海洋”藍色標識,在經略海洋上創新突破。一是優化海洋生物種質及其生物制品進口許可程序,支持建設東北亞水產品加工及貿易中心。率先推出“政企社科”四方聯動增值放流新模式,首創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并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二是構建多方聯動的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機制,出臺山東首部地級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實施入海排污口“分級分類”精細化管理,工業生產廢水排污口整治率達到100%,排污許可全流程監管等8項制度創新成果入選生態環境部52項全國推廣案例③。三是積極探索將海洋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制度體系。成立全國首個海洋保險創新研發中心、首個區域性藍碳評估中心,首創海洋牧場平臺確權頒證機制和融資風險評判標準體系,開發全國首個“海洋牧場創新指數保險”“網箱漁養殖波高指數險”“海洋碳匯指數保險”和“海產品綜合指數保險”,形成從海洋種業到海水養殖、海洋碳匯、海洋生態的海洋金融保險全鏈條生態圈。四是探索海洋種業發展新路徑。建設現代化海洋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聯動海南自貿港崖州灣科技城,構建“南繁北育”水產苗種產業走廊。五是培育海工裝備產業新業態。在全國先行先試的“海洋牧場平臺確權新路徑”,由單個確權完成了向批次頒證的升級。目前,海洋牧場平臺已確權頒證37個,數量居全國第一;海洋牧場“一證一險”信貸模式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4.2億元、風險保障7.7億元①。
(二)山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促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不足
1. 相對薄弱的海洋產業基礎,抑制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所能發揮的倍增效應
一方面,山東自貿試驗區海洋產業結構亟待優化調整。山東海洋經濟第三產業在海洋生產總值中的占比較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山東傳統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較大,存在產業鏈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能耗高等問題。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增速較快,但總體規模偏小,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較低。另一方面,山東自貿試驗區規模大、品牌強的龍頭企業較少,中小企業參與度不足,涉海產業、涉海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2. 制度創新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效果不明顯
創新能力是帶動地區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海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相應的創新能力支持,山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成效不顯著。一是山東自貿試驗區的海洋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導致人才進不來、留不住,成果未落地、欠轉化問題仍較為突出。二是山東自貿試驗區海洋領域的人才結構以基礎性學科為主,應用型技術人才與復合型管理人才欠缺,高尖端科技領軍人才和研究團隊不足,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或產業集群尚未出現。另外,山東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能力亟須提升。根據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2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山東青島金融改革創新得分為74.67分,在所有排名城市中位列第20名。雖然較2020—2021年度增長10.04分,但是與上海(浦東)(88.32分)、廣東前海(86.87分)等仍有較大差距②。山東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力度不足,社會融資模式單一,金融監管和金融中介機構經營模式相對落后,導致省內金融市場體系單一,難以有效為海洋產業發展及其創新活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3. 直接針對海洋產業低碳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較少
目前,山東海洋產業大多仍是傳統資源依賴型、勞動密集型和空間利用型產業,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時有發生,如水質惡化、海岸線退縮、海洋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等,制約了山東海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盡管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可以賦能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但較少直接聚焦海洋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實現藍色經濟綠色發展的制度創新。
4. 制度創新尚未有力促進陸海產業聯動發展
為實現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需要統籌開發陸海資源、優化產業功能布局、建立統一的陸海開發空間格局。山東自貿試驗區陸海統籌發展機制不健全,各地區、產業間缺乏有效分工與整合,在聯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主體、路徑、模式方面的探索不夠,仍然存在產業同質、重復建設問題,抑制陸海統籌一體化發展的進程,影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更高水平開放的經濟體制的形成。濟南、青島、煙臺三個片區尚未實現陸海經濟的優勢互補,也未形成共享互促、融合共生的陸海產業統籌、耦合發展的新格局。
三、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促進海洋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
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以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海洋空間與海洋資源為基礎,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的海洋產業為核心,通過創新協調、開放合作、要素優化、產業集聚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實現海洋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自貿試驗區需要更好發揮制度創新在促進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優化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加快海洋產業重大項目建設步伐、促進口岸功能完善、加強海洋環境保護與資源養護方面的作用機制,推動自貿試驗區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1. 制度創新促進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加速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是實現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海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意味著產業附加值更高,同時能耗更低、污染更少,能夠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和國際競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壓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良性互動。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破除海洋產業發展在制度層面的堵點,通過生態、科技、金融、投資、航運、貿易、人力資源等多個層面的先行先試,打破要素流動的壁壘與桎梏,促進技術、人才、資本、數據等各類高端要素向具有優勢的海洋企業和海洋產業集聚,從而推動海洋產業結構的轉變。針對技術含量高、增長潛力大、帶動作用強,但也具有高風險特征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形成“國企或社會資本投資、政產學研聯動、專利技術收益回報”的聯合攻關模式,引導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集聚,改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環境;對于傳統海洋產業,可以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促進業務流程重組、管理理念創新、產業鏈條延伸、新技術引入,實現全產業鏈的優化提升。此外,以產業鏈、產品鏈為載體打造海洋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的縱向延伸、供應鏈的全球整合、價值鏈向高端提升,提高海洋產業體系的聚集度與融合性,促進海洋產業由傳統資源開發和加工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
2. 制度創新推動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是培育海洋產業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手段。為此,需要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打破體制機制的束縛,持續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貿試驗區通過創新涉??萍佳邪l機制,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亟須突破的技術短板,鼓勵高校、研究所和企業之間加強科技創新的協同,構建海洋科技產學研全鏈條發展,引導海洋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科技平臺等涉海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有效促進綠色科技成果市場化應用和規?;茝V。同時,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吸引全球海洋高端人才,提高海洋科技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能力和水平,推動形成海洋創新資源集聚態勢,促進海洋科技資源優化整合、協同創新,賦能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3. 制度創新優化海洋產業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在市場準入、生產經營、貿易活動、納稅、執行合約,以及退出過程中所處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外部經營環境的總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可以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與風險,是影響企業進入、退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落地與人才入駐海洋領域,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形成良性循環,是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提升政務效能、縮減審批流程、優化政務服務,構建一流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同時基于海洋經濟產業特色,立足海洋發展實際,通過制度創新強化政策引領與執法監管,推行先進海事服務模式,改善海洋產業發展所需的市場、投資、創新、創業和經營環境,助力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碳排放權等新型交易模式的健康發展,加強產權保護,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通市場主體進入海洋領域的堵點和障礙,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創業者進入海洋領域,從而有效提升海洋產業活力。
4. 制度創新推進海洋產業重點項目建設
加快發展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工裝備制造、涉海材料制造與海洋高技術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改造升級海洋漁業、海洋船舶、海洋化工與海洋工程建筑等傳統產業,是推動海洋經濟從低技術邁向高技術、從中低端邁向高端、從低附加值邁向高附加值,實現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海洋傳統產業的重點項目建設是推動海洋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疊加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制度創新能夠通過優化項目審批流程、縮短項目審批時間、提高項目風險質量控制水平、降低項目運營風險和提升項目建設效率,加快海洋產業重點項目建設步伐。此外,通過吸引外資、鼓勵金融機構增加涉海投資、加大政府補助等制度創新,可以破解海洋產業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和瓶頸,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效提升海洋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5. 制度創新完善口岸功能
自貿試驗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改革的試驗田,其口岸功能包括海關、邊檢、檢驗檢疫、物流、金融等多個方面,對于吸引外資企業進入海洋產業領域,優化海洋經濟產業結構,促進海洋產業技術和管理創新,提升海洋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有重要意義。制度創新為促進自貿試驗區口岸功能完善提供保障。通過政策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優化口岸服務流程、提高通關效率,構建口岸便捷化和數據化服務體系,突破傳統口岸管理和服務模式的不足與瓶頸,切實降低企業國際貿易成本,強化自貿試驗區的口岸功能,為海洋產業發展、相關進出口貿易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
6. 制度創新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
合理保護、利用與開發海洋資源是應對和緩解陸地資源瓶頸的重要途徑。然而,隨著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成為制約海洋產業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因素。要通過建立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機制,包括制定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和規定、建立更加完善的資源管理體系、加強環境監管和執法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為海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與保障。
四、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賦能海洋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以制度創新推動海洋產業提質增效
自貿試驗區要以制度創新繼續破除產業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培育新的產業形態和貿易方式,圍繞產業升級推出政策支持體系。一是建立健全海洋三次產業協同創新的動力機制,練好“內功”。自貿試驗區應緊跟海洋產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和各片區海洋產業的現實特點,系統規劃海洋產業協同創新的關鍵環節。二是系統謀劃海陸產業梯度轉移的實現路徑,用好“家底”。以制度創新增強海洋產業的集群能力、完善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出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和稅制改革措施,進一步增強企業獲得感,培育優勢海洋產業。三是以制度創新推動更有深度和廣度的產業耦合和對外開放,借好“外力”。在比較沿海與內陸地區產業結構耦合相關性的基礎上,針對優勢產業,在海陸之間形成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聯動發展的新格局,促進海洋經濟與國際市場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海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以制度創新完善海洋科技創新的生態鏈
自貿試驗區應面向創新前沿,通過制度創新解決人才、團隊、成果轉化以及投融資問題,完善海洋產業“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科技金融+人才支撐+成果產業化”創新生態鏈。一是以科技興海為導向,全面加強區域科技合作,加大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支持力度,發展以新型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推動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還應完善企業質量控制標準,確保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監督與管理。二是加快培養海洋專業人才,以海洋創新型技術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多層次的人才體系,不僅需要面向前沿科技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的海洋高精尖人才,也要有技術嫻熟的職業技能人才。建立高質量涉海類職業院校、高水平人才培訓基地,對高素質人才給予政策傾斜。三是加快推進海外創新中心落地,鼓勵內外資涉海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創中心,深化人才與項目引進、國際先進生產和管理技術轉移等領域合作成果,加速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化。四是鼓勵金融開放創新,加強投融資改革。設立專門的海洋產業投融資平臺,增強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度。提升區域金融業發展能級,深入推進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管理便利化試點等創新業務。靈活運用股權眾籌、項目融資、綠色債券等,為海洋產業企業提供更靈活、多樣化的融資選擇。同時,還應加強對風險管理和監管機制的創新,構建風險預警數據庫和模型,保護投資者的權益,維護自貿試驗區金融市場秩序。
(三)以制度創新促進海洋資源高效利用和保護
自貿試驗區賦能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應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是健全海洋資源調查監測評價體系。自貿試驗區應統籌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系統開展海洋生態本底調查,將分散的數據按統一標準接入陸海自然資源數據庫,掌握海洋資源數量、分布、權屬、保護、修復與開發利用的變化情況,并基于此構建多層級的海洋生態環境管理分區,實行常態化監測和精細化管理。二是嚴守海洋生態紅線,落實重點海域主要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管轄海域、輻射極地和深海重點關注區的業務化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清理各片區非法占用生態紅線區域內的圍填海項目。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執法,強化對海岸帶的巡查和保護,提高海洋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三是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引入境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優化海洋資源的利用方式,提高海洋生物養殖、水產捕撈和海洋資源勘探效率。四是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建立健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市場化機制,鼓勵企業參與海洋資源的高效開發和利用,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同時,還應著重建立健全海洋藍色碳匯等新型資源的交易和監管機制,搭建海洋藍色碳匯市場交易平臺,以促進海洋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海洋力量。
(四)以制度創新推進陸海統籌一體化發展
陸海統籌視角下的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需強調以海帶陸、以陸壯海,通過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引導陸海產業雙向耦合。將陸海統籌由資源要素、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統籌進一步深化到港城產海融合發展、疊加到自貿試驗區建設,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陸海產業集群,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港產城海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實行陸海資源聯動管理,聚焦陸海銜接重點區域,科學把握陸海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機制和變化趨勢,同步建立陸海污染一體化防治機制、生態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實現“河灣聯動、海陸共治”的良好局面。系統謀劃海陸空間良性互動,堅持錯位發展,構建各片區特色鮮明、優勢顯著、布局合理、產業融合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明確海岸帶開發定位,突出臨海及海洋產業發展重點,立足自貿試驗區港城產海融合,不斷拓展陸海融合產業鏈條。
[參考文獻]
[1] 戴桂林,林春宇.對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試驗區建設的戰略思考[J].太平洋學報,2021,29(1):71-80.
[2] 宋建軍.以制度創新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0,33(8):4-8+35.
[3] 孫世芳.推進陸海統籌一體化發展[N].經濟日報,2021-12-13.
[4] 王銘利,陸峰,蔡幸,等.中國沿海省域海洋經濟與自由貿易試驗區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管理評論,2022,34(7):71-80.
[5] 楊林.海陸統籌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8-31.
How can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Pilot Free Trade Zone E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Taking Shandong as an Example
Yang Lin1,2, Yu Yanzhen2, Shen Chunlei3
(1. Institute of Free Trade Zone Research, Shandong University; 2.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Shandong University; 3. School of Business,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Shandong 264209)
Abstract: The ocean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vital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 strategic location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hando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relies on its location advantages to develop marin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ontinuou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round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 However, the relatively weak marine industrial base inhibits 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pilot free trade zon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has not yet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low-carb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industry,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sea industrie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rine industrial structure,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ptim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project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port functions, and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rine industr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hain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mote the efficient use and protec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sea, and enabl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industry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pilot free trade zones.
Key words: Pilot Free Trade Zon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Marine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3-07-10? 責任編輯:賴芳穎)
① 數據來源:光明網,https://news.gmw.cn/2023-04/28/content_36529672.htm。
② 青島“逐夢深藍”的全球視野,https://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23-07/04/content_23462633.htm。
③ 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打響“自貿海洋”特色品牌,http://qdtb.mofcom.gov.cn/article/zonghsw/202303/20230303395129.shtml。
① 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以制度創新服務經略海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180996150749178&wfr=spider&for=pc。
② 數據來源:騰訊網,https://https://new.qq.com/rain/a/20220722A0BLLP00?no-redirec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