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澤偉,張斐,李燦東,2,高碧珍,2*
(1.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四診智能診療設備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2.中醫證研究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122)
隨著腫瘤發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1],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腫瘤防治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醫家學者的關注?!爸挝床 弊钤缫娪凇饵S帝內經》,屬于中醫學特有的概念,是中醫養生防病和治療康復的重要指導思想。全國名中醫李燦東教授認為腫瘤形成的中醫動態演變規律為始于氣,成于痰,結于瘀,初期多以實證為主,后期多為虛實夾雜[2]?;谥嗅t“治未病”思想,從未病先防、已病防變以及瘥后防復3個方面進行中醫靶向干預,以期為中醫藥防治腫瘤提供新的途徑和思路,彌補西方醫學在腫瘤未病、已病以及瘥后階段診斷和干預的不足。
腫瘤是我國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2020年我國約451萬腫瘤病例和304萬腫瘤患者死亡[3],其高發病率和低生存率,嚴重影響著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F代醫學對于腫瘤防治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早期篩查和預防成為腫瘤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針對特定類型的腫瘤,如乳腺癌、結直腸癌等,通過篩查計劃可顯著降低乳腺癌相關病死率。針對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如結腸鏡檢查,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患病率和病死率[4-5]。另一方面,腫瘤治療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成為了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根據研究表明,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靶向治療藥物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6]。此外,免疫治療的廣泛應用也為許多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相關研究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黑色素瘤和肺癌等多種腫瘤類型中顯示出卓越的療效[7]。隨著研究人員對腫瘤發展的分子機制不斷地深入了解,發現通過調控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活性的新策略可能有助于提高免疫治療的療效[8]。可見,現代醫學在腫瘤防治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從早期篩查和預防到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不斷推動著腫瘤防治的發展。深入研究腫瘤的中醫病機,結合現代醫學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將中醫藥與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現代療法相結合,將為腫瘤的防治提供更加個體化、綜合化的策略。
2.1 扶正祛邪,防病為先 中醫理論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醫宗必讀》曰:“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強調腫瘤的發生多與“正氣虛”密切相關,當機體長期處于“正氣虛”的狀態,易生諸如虛勞之類的疾病,所致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俱損[9],從而易感病邪,引發正虛邪盛的異常狀態,并減弱了機體對外邪抵抗和病理產物清掃能力,最終聚結而發為腫瘤[10]。可見中醫所謂的“正氣”與現代醫學的免疫系統功能相類似,發揮著抵御外邪(防御、消除異己產物),維持臟腑氣血陰陽平衡(保持機體功能穩態)的重要作用,則“正氣虛”與免疫功能失調而發生腫瘤的機理具有相似性。研究表明,年齡與腫瘤的發生率呈正相關,50歲以后呈現高發態勢[11],《素問·上古天真論》也明確指出了人體生長的生理特點,隨著年齡增長,腎精漸虧,天癸衰竭,人體之氣必由盛轉衰,衰老所伴隨臟腑之氣的衰減可能是腫瘤形成的前期基礎。因此,在腫瘤未發階段,通過飲食起居調攝、體育鍛煉以及中藥調理等方式養護人體之氣,以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效。
2.2 理氣解郁,防微杜漸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情志活動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腫瘤的發生與“郁”息息相關,癌前多郁已成為眾多學者的共識[12]。此“郁”是狹義的“郁”,指情志不舒、氣機郁結。《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中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外科正宗》曰:“憂郁傷肝……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均表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與腫瘤有密切聯系。臨床研究發現,諸如肺結節、乳腺結節、胃腸息肉等,此類病理形態學改變均與長期情志不遂,“因郁致結”的病機密切相關[13-14],可見氣機郁滯往往是癌前階段的重要狀態特征。
從病機上分析,氣機郁滯則水液代謝失常聚而生痰,血行受阻成血瘀,痰濕和血瘀積聚于人體經絡、臟腑之中,形成“微小病灶”,促進異己細胞表型惡性發展;《格致余論》中也提及:“憂怒抑郁,肝氣積滯,遂成隱核”;故筆者認為肝氣郁結可能是癌癥發病的重要始動和促發因素。李燦東教授認為人若五志不疏、七情擾動,則會氣機逆亂、津血不運而瘕積聚為生,這是疾病譜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腫瘤形成始動因素[15]。正如《外科樞要·論瘤贅》所說:“郁結傷脾,肌肉消薄,與外邪相搏而成肉瘤”。同樣,現代研究表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會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交感神經系統,對免疫功能產生抑制作用,導致機體易發感染和腫瘤等疾?。?6]。因此,在癌前病變階段,理氣解郁應作為中醫防治腫瘤重要方法之一。
2.3 痰瘀同調,消于未成 痰、瘀是腫瘤形成基本病理因素。痰、瘀互為搏結,阻滯脈絡,凝聚成塊,終成腫瘤有形之物,其形成過程并非朝夕,是由量變到質變,由整體狀態失衡到局部病變,再由局部反映于整體狀態的過程。在患者尚處于癌前狀態時,即使表面痰瘀互結征象尚不顯著,也可適當采用化痰祛瘀法,以杜腫瘤產生之患,消癌毒生長之附,阻斷疾病的發生。朱震亨《丹溪心法》謂:“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表明頑痰、瘀血相互凝結,阻礙氣血津液正常運行,日以積大,終成有形之腫塊。馬婷和梁棟[17]研究發現乳腺癌前病變過程中痰、瘀與腫瘤血管生成密切相關,且為乳腺癌前病變階段的病機規律。卜凡儒等[18]采用化痰祛瘀方抑制肝癌細胞HCCLM3的增殖活力,明顯降低肝癌細胞內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蛋白表達量。因此,痰瘀同治是中醫藥防治腫瘤的重要治法,化痰散結中藥可選用山慈菇、制南星、白芥子、貓爪草、法半夏、牡蠣等,活血祛瘀中藥可選用三棱、莪術、穿山甲、姜黃、王不留行、水蛭等,化痰與祛瘀聯合使用可使氣血津液得以正常運行和輸布,從而達到阻斷腫瘤形成的作用。
3.1 顧護胃氣,防癌危變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氣盛衰與疾病變化、轉歸和預后息息相關?!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薄夺t宗必讀》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本f明了胃在五臟功能活動中的重要性及胃氣的盛衰有無與生死密切相關。又脾胃屬中焦,為臟腑氣機升降之樞紐,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氣的有序升降出入運動是生命正?;顒拥幕颈U稀TS晶等[19]在腫瘤化療患者中通過調理脾胃之氣,保持氣機的升降平衡,從而達到抵御骨髓抑制,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吩唬骸捌饺酥夥A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北砻鹘】等说恼龤庵饕獊碓从谄⑽钢畾?,正氣的有無對疾病的發展及預后至關重要。吉利和蔡玉文[20]研究發現,通過健脾胃氣中藥明顯改善了CD4+/CD8+細胞的失衡狀態,氣機升降協調則CD4+/CD8+動態平衡,有助于組織和細胞的新生、生長和修復,生命得以維續,若處于失衡的狀態,則病易轉危,且預后不良。西醫對腫瘤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放療、化療及靶向藥物治療為主,易損傷人體胃氣[21],因此,顧護胃氣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應作為基本原則,避免過多對抗性的治療藥物損傷胃氣,飲食上應忌滋膩厚味、堅硬難消之品,避免增加胃腸負擔。
3.2 把握病勢,防癌傳變 病之態勢,一般指輕重緩急之勢、升降出入之勢、傳變順逆之勢等,它不僅體現邪氣的發展之勢和正氣抗邪之勢,同時也是人體陰陽盛衰的具體反映,是對疾病前瞻性地預判。臨床中腫瘤發生癌細胞轉移或證的傳變,往往預示病情進展,病勢多兇險且預后不良,若提前把握傳變規律,阻斷或延緩其轉移之勢,可有效延長生命周期?!督饏T要略》中提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等相關論述。周岱翰教授對肺癌診治時從整體觀念對五臟之間生克關系進行分析,其病位在肺,五行屬金克木,致肝之氣機不暢,又以肝脾兩臟之間傳變為規律,進而影響脾胃升降運化,表明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22]。因此,腫瘤辨證治療必須從整體出發,考慮未病之臟腑傳變的趨勢[23],提高整體未被侵犯臟腑的正氣,因“至虛之處,便是留邪之地”,即“先安未受邪之地”,從而消除腫瘤的轉移基礎。
4.1 化痰祛瘀,防癌復生 研究表明當血液呈現濃、黏、聚、集的高凝狀態時,會促進惡性腫瘤的復發或轉移[24],此狀態特點與中醫學痰、瘀之邪的病理性質相似。關幼波教授指出:“氣滯和氣虛均可導致痰瘀內生,出現痰瘀同病,致病情往返不已,纏綿難愈”[25]。當腫瘤“瘥后”患者機體正氣未復,氣血運行不暢,易致恢復期“痰瘀同病”,而痰凝血瘀形成后又進一步阻礙氣血運行,進而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惡性腫瘤復發難愈。朱曉丹等[26]基于“物腐生蟲”的觀點,指出惡性腫瘤的復發與機體痰瘀濁腐未清密切相關?;▽毥鸾淌谡J為痰瘀與腫瘤微環境的形成和維護密切相關,參與腫瘤的血管生成、上皮間質轉化、細胞外基質降解等多個環節,促進腫瘤的復發及遠端轉移[27]。臨床研究證實,具有化痰祛瘀作用的鱉甲煎丸及其化裁方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復發及轉移的作用[28]。故在腫瘤術后及放化療后的恢復期,治痰同時應配活血化瘀之品,改變適宜腫瘤生長的機體內環境,從而抑制腫瘤復發或轉移,對于腫瘤中醫藥防治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4.2 調整陰陽,以平為期 針對腫瘤愈后的調整和評估,中醫學以“平衡”為出發點,重視整體效應,并將失衡的陰陽進行重新調整,目的使其重新恢復平衡狀態。然而腫瘤是一種耗散性疾病,無論是腫瘤本身或是相關治療手段都會對人體正常組織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即使相關理化指標基本恢復正常,但機體整體功能水平較前會有所減退,陰陽平衡狀態也難以恢復癌前水平。若使陰陽處于一種低水平的動態平衡,此種狀態也屬于“愈”的標準,反之,若單以指標恢復正常,機體陰陽仍未平衡,則達不到“愈”的標準。以“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作為臨床疾病的治療及狀態評估的新模式,其強調疾病重在調整陰陽平衡,而不僅只注重理化等指標的改變。在腫瘤治療全過程,強調以病的“人”為中心,應注重患者自我生理與心理感受,而非人的“病”,不以理化指標作為健康評估的唯一標準。因此,調整機體內在陰陽平衡為目的,調動機體自身的抗邪能力和修復機制,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中醫對健康和疾病富有哲理的認識。
腫瘤的發生是多因素長期刺激下,多臟腑失調共同作用于全身之局部表現性疾病,各醫家對腫瘤的認識及辨治方法紛繁不一,難以形成統一的中醫防控調治方案,限制了中醫藥在腫瘤防治中的運用和推廣??傮w而言,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應各有側重,未病先防以扶正祛邪為主,涉及理氣解郁、化痰祛瘀等相關治法;已病防變則顧護胃氣,并把握病勢規律特點,以防病情向?;虬l生傳變,為腫瘤治療全過程保障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命周期的關鍵;瘥后防復應注重痰瘀并清,并從整體觀念出發,遵循陰陽平衡為調護的根本原則,同時注重身心的協調統一,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提高整體機能的能動性,以期實現人體功能狀態處于低水平動態平衡的長期生存目標。不待“渴而穿井、斗而鑄錐”,把“治未病”思想貫徹于腫瘤防治的始終,為提高中醫藥防治腫瘤的臨床療效真正發揮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