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郭蓓茹 張佳璇 袁柯


摘?要:作為湘楚文化的發源地——岳麓書院,亟須追本溯源,了解其歷史文化變遷以及現實作用。本文通過引入文化空間理論,探析岳麓書院文化空間中物質形態更迭與文化精神發展,從而為長沙城市形象塑造、當地旅游發展及文化保護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岳麓書院;文化空間;歷史變遷;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24
1?背景
1.1?順應文旅融合趨勢
“十四五”規劃強調,我們應該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為指導思想,加強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實施更加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因此,我們應積極投身于提升旅游業的全面發展,努力實現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的可持續增長。
1.2?推動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成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走出一條符合實際情況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2?文獻綜述
2.1?文化
西方“文化”一詞culture源于希臘詞匯colere,有“居住、養育、尊敬”之意,而不同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見解。愛德華·伯內特·泰勒將“文化”概念化表達為一種涵蓋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的綜合性概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種深藏于事物之下的概念,它是人們對事物的表達方式。本文認同人類學對文化的定義:它是一個由人們共同構建的、相互聯系的系統,通過不斷學習、理解、表達和實踐來傳播信息,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
對于目的地而言,文化是影響旅游者對旅游地認知的主要因素。在定義旅游地空間時,會用到更多的地域獨特性(特別是自然景區),更重要的是文化也會參與到旅游地空間構建的過程中。因此,地點不僅與空間或位置綁定,也包括社會關系、人類活動以及人們對地點的感覺而形成的總體形象。
2.2?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cultural?space/?place)概念源于人類學,其最先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條例中“文化空間”被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態。人類學的“文化空間”首先是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物理自然空間;其次要有人的文化建造;在這個物理場、文化場中,有人類行為和思想活動的填充。
空間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Henri?Lefebvre)在1974年首發的《空間的生產》(The?Production?of?Space)使得文化空間理論真正成為學術界關心的核心議題。他從哲學反思的層面關注空間生產,建立起系統化的空間理論。列斐伏爾眼中的“文化空間”是一種由經濟、政治、社會等各類關系搭建起來的社會結構。具象化來說,如對城市而言,將其巨大的地理空間和物理框架比作人的身軀,生產關系、社會經濟、政治關系等因素就是巨大身軀中的器官,而?“過去—當今—未來”的城市歷史脈絡為其注入靈魂與活力。至此一座城市才能貫穿古今、由內到外豐滿地構成“實體空間+意義空間”的城市文化空間。因此可以歸納出城市文化空間的3大主要特征:首先,它具有實實在在的物質特征;其次,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最后,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此外,它還具有復雜的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環境。
愛德華·索亞(Edward?W.?Soja)在努力繼承和建立空間哲學過程中,融合了“日常生活”“消費文化”等概念,打破了傳統都市空間的“物質—精神”二元對立研究模式,引入第三空間視野。第三空間視野兼顧城市物化空間和精神空間,不將物質與精神分隔獨立地看待,而是以對立統一的哲學思維將兩者有機統一后,采取社會視角看待城市空間構建。愛德華·索亞把空間視為一種具有深遠文化內涵的文本,他以都市日常生活的細節、文化背景以及宏觀敘述為基礎,重新定義了后現代都市研究的理論框架。
圖1?文化空間由物質空間和象征意義系統有機構成
3?岳麓書院文化發展及更迭
岳麓書院作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據其不同的文化主體和時代特征,可以從時間層面將其文化的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西晉到唐末五代,在此階段岳麓山被看作道士和僧侶傳道授課的主要據點,與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和本土佛教文化緊密相連。
第二個階段起始于北宋,止于維新變法時期,該階段岳麓書院的文化發展與根植于中國上千年的封建制度相關。北宋開寶九年,朱洞在潭州創建了岳麓書院,標志著其文化體系的物理空間正式落成,它此時主要用于講學、藏書和祭祀等。此后,歷經南宋、元、明、清4個時期,岳麓書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其文化也逐漸豐盈。在這一階段,岳麓學術以朱張理學為正宗,但明代中葉的王陽明心學、明末的東林學派、清代的經學等,也都曾在此傳播和交流,書院文化內涵不斷得到豐富。為何說這一階段與封建制度相關?從辦學源頭出發,論張栻制定的“造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的辦學方針,不難看出與曾子《禮記·大學》中的入世理念相通;其次,岳麓書院也的確向朝廷輸送過如朱熹、左宗棠等優秀的政治家。因此,這一階段的書院文化體系主要致力于封建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地位。在討論此時的岳麓書院,不應只看見其在文化領域的建樹,更應著眼于其在社會政治方面的作用,推動封建王朝權力的鞏固與更迭。
第三個階段則起于維新變法止于近現代湖南大學成立。這一時期,隨著清王朝的敗落以及列強諸國的入侵,國內出現新思想文化風潮,岳麓書院在其中也積極發揮著引領作用。此時其精神文化主要體現為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涌現出了如譚嗣同、唐才常等先進的改革主義者,盡管此時岳麓書院還是以服務學者為主,但精神層面的改變已使其走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服務于更廣大的人群。最后一個階段則可歸納為湖南大學建立至今。此時其物理空間的服務對象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開始由學者群體走向社會。主要表現為服務于當代旅游業,吸引眾多游客來訪,其精神文化由于物理場的改變以及時代背景的推移,也發生了變化,成為湘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岳麓書院文化空間的建構探析
探究岳麓書院文化空間的更迭,本文將從物質空間演變以及自身文化內源發展進行剖析。從物質空間視角出發,岳麓書院從西晉開始,其物質形態就不斷地在發展。起初的岳麓書院文化載體主要由5間講堂和52間齋舍構成,用于傳播漢學和理學。而此后,隨著漢學、理學的不斷發揚,物質空間也在不斷發展,建立御書樓、齋祠等建筑群。當然,不斷壯大的建筑群也在刺激著更多文化的誕生。
對于文化而言,或許我們可以從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來進行理解。先秦儒學、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朱張理學、傳統漢學、愛國文化、湘楚文化,細數這些與岳麓書院相關的文化,雖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和表現形式,但也一脈相承。
首先道家和佛家文化的生根發芽為后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文化基調。對于岳麓書院最具特色的宋明理學,人們往往將其與孔夫子等先賢所提出的儒家文化掛鉤,認為儒家文化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土壤。然而,宋明理學與佛家和道家文化并不是割裂的。以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為例,文中的釋理軌跡可概括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同時,也包含逆向說理過程,即“萬物—五行—陰陽—太極—無極”,這與老子的“本體—現象—本體”的思維模式相似。不難看出道家文化對理學發展的重大影響;而另一派陸王心學則借助佛教本體論的思維模式,深入探討了天道物理。因此,宋明理學的構成,儒家文化充當了其軀干,道家和佛家文化豐盈了其骨血。
此外,岳麓書院漢學文化的發展,也可以從3方面考究其與先前文化之間的生產與再生產關系:一、基于書院的基本性質。對經、史、名物、訓詁進行考據,使得書院產生濃厚的漢學研究氛圍;二、基于岳麓書院的底層文化。岳麓書院的文化發展大多基于先秦儒文化,其“實事求是”的治學原則在宋代儒家典籍中也是多有出現,這也符合漢學“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研究方法。二者之間治學的一致性也奠定了漢學的繁榮基礎;三是漢學大宗的引領作用。岳麓書院歷任山長王文清、曠敏本等皆為漢學研究泰斗人物,在他們的引領下,漢學在這片土地上扎根興盛,而儒、佛、道家經典,或提供思想靈感或成為其研究的重要內容。
對于近現代岳麓書院涌現的務實的愛國精神而言,則可以從岳麓書院文化的“主干”思想出發,探究其與形成的文化體系之間的關系。岳麓書院創始人張栻主張“儒者之政”——務實;此外,“奮伐仇虜,克復神州為己任”的他,身體力行地將愛國之情與書院文化體系相融。因此愛國思想在不同時期,貫穿于多樣的岳麓書院文化中。對于維新變法時期愛國主義的主要特質,顯然已擺脫封建皇權統治階級,更多表現為濟世濟民的務實改革理念。針對現代的湘楚文化,由于服務對象的變化以及區域文化的融合,岳麓書院文化與其他文化如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織,在新時代推動新的政治、社會、文化發展。
因此,對于文化空間建構,其物質空間和文化形態演變,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總結:舊的文化融合新時期的地理、經濟、社會屬性,對新時期文化空間的落成產生影響。舊文化為新文化的誕生提供內源,新物理空間為新文化的誕生提供外界客觀條件。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共同推動下新文化或融合或剝離舊文化,形成適應于彼時社會狀態的文化。因此,某個文化并不能說只單獨存在于某個特點的歷史空間,它并沒有消亡泯滅,而是通過增加新的文化因子,或減輕不再適用于特定物理環境的某個文化屬性,演變為新的我們所熟知的文化模式。
5?現實意義
隨著岳麓書院的文化歷史變遷,如今的岳麓書院由于服務對象的變化以及區域文化的融合,岳麓書院與其他湖南文化,如民俗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一起形成了新時代的湘楚文化,因此所構成的文化空間也在不斷擴大,對現實世界有多元的影響。通過探析岳麓書院文化及其文化空間的變遷,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到文化及文化空間更迭的機理,為當今長沙城市形象的打造、當地旅游發展和文化傳承保護提供參考性建議。
5.1?打造城市形象
一個城市形象的基礎是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也承載著城市文化。國際上著名的城市大多注重于自身的文化探索及發展,并且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憑借文化打造自身的獨特城市名片和形象,如水城威尼斯、浪漫巴黎等。而岳麓書院作為長沙市的文化代表之一,是長沙文化空間的重要構成,是打造長沙城市名片的切入點。
經過封建社會時期和近現代的文化沉淀,以岳麓書院文化為代表的長沙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獨特鮮明的文化特點和龐大的文化群落,如何讓這些文化在新時代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設中發揮作用,就亟須梳理以岳麓書院為代表的文化及文化空間的內生機理。通過了解岳麓書院的古今文化變遷,探尋到長沙本地的獨特文化,使長沙的城市文化內涵得以豐富。這些獨特文化是城市的寶貴資源,經過合理開發將會為自身城市的品牌塑造提供強大的推動力,使得長沙明顯區分于其他同質化的城市。鮮明的長沙城市形象也將有利于特色文化的延伸,進一步豐富長沙的文化群。
5.2?助推旅游發展
近年來,由于文旅融合的政策實施,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旅游高質量發展等政策進一步加深了岳麓書院文化對城市旅游的影響,岳麓書院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書院之一,充分營造其文化氛圍不但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文化內涵,也能夠提高城市的旅游形象,增強該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缺乏文化內涵的城市很難成為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與眾不同的本土文化是發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支柱,想要實現城市的長遠發展就要擺脫千篇一律的城市文化模板。岳麓書院獨特的文化空間及文化擁有獨特的魅力,關聯著長沙的精神文化內涵,彰顯著長沙的文化個性,是長沙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是城市旅游發展的重要吸引力。經歷風雨洗禮的岳麓書院在文化和文化載體上均體現著長沙獨特的文化精神,將有力促進該地的旅游可持續發展。
5.3?文化傳承保護
岳麓書院是湖南大學的一個重要學院,它擁有豐富的學科資源,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隨著它的重建,這座學府將繼續發揚悠久的歷史文化。
通過研究岳麓書院文化及其文化空間的更替,將能使其在新時代文化傳承保護方面煥發新的生命力。岳麓書院不僅僅是一個古老的文物建筑群和文化遺址,更是蘊含著延續千年文化傳統與精神。在了解其文化及文化空間更迭的基礎之上,將使學者更加有的放矢地對其中的文物景觀進行實體保護與精神內涵發展,從而構建出一條真正符合實際情況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使岳麓書院的文物以及文化精神得到可持續發展。隨著岳麓書院文物傳承的合理保護及文化精神的不斷發揚,將使其成為越來越熱門的文化與旅游地標,成為充滿現代意識,不斷創新、進步的文化綜合體。
參考文獻
[1]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斯蒂芬·威廉斯,劉德玲.旅游地理學——地域、空間和體驗的批判性解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陳虹.試談文化空間的概念與內涵[J].文物世界,2006,(01):4446+64.
[4]黃繼剛.愛德華·索雅和空間文化理論研究的新視野[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02):2428.
[5]蔣甦琦,羅明,唐量,等.從“語言的轉向”比較岳麓書院和湘雅醫院及醫學院早期建筑群[J].中外建筑,2021,(06):5361.
[6]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4.
[7]周敦頤.周敦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孔令宏.道家、道教與宋明理學的關系研究述要[J].河北學刊,1998,(03):3841.
[9]陳仁仁.論岳麓書院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06):1520.
[10]張拭.與施蘄州[M]//張軾全集:卷二十六.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908.
[11]賀慧芳.岳麓書院申遺的可行性試探[D].湖南大學,2019.
[12]冒亞龍.湖南南岳書院建筑空間形態與文化表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3.
[13]陳昱君.歷史文獻中的岳麓書院格局演變研究[D].湖南大學,2017.
[14]李鑫.湖南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符號的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