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李景霞
摘?要:當前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存在著以下問題:教師傳統教學思維固化,缺乏課程思政育人的關鍵能力;人課不匹配,教育主體間缺乏互聯互動;開放教育思政育人路徑單一,資源缺乏融合共享機制;教育獎勵、評價、督導機制不健全;思政融入方式缺乏有效性。為增強開放教育思政育人的效能,教育主體需要突破自身觀念“壁壘”,實現自我賦能;學校要做到人課匹配,暢通教育主體互動渠道,形成育人合力;技術層面要利用“多元”驅動和互聯互通技術,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融合;各辦學單位要完善激勵、評估、督導機制,激發開放教育課程思政主體內生動力,探索有效的融入方式。
關鍵詞: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37
1?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路徑研究的意義
開放教育以“互聯網+教育”為主要特征,在開展學歷教育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當前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動能不足、育人路徑狹窄,探索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的實踐路徑在轉變開放教育主體觀念、對成年學生進行“三觀”重塑、打破開放教育思政課育人的學科“壁壘”,拓寬開放教育思政育人渠道,實現對開放教育學生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1.1?有利于轉變開放教育主體觀念,彌補開放教育專業課思政育人的薄弱環節
當前對于“課程思政”的教育研究大都集中在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對于如何提升開放教育“課程思政”的專業水平、探索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實踐路徑鮮有研究。大家普遍認為全日制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學生入學年齡較小,成熟的價值觀體系尚未形成,處于“三觀”再造的關鍵階段,教師作為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主體,自然承擔著對全日制在校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必要職責。而對于開放教育的學生而言,教師則認為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三觀”體系,對已經固化的“三觀”進行重塑,過程困難且收效甚微。其次開放教育大部分為線上課程,教師和學生空間上的距離讓師生關系疏離,很難產生價值觀的相互認同和師生情感的足夠信任,導致教育主體忽視了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意義。因此對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實踐路徑進行研究,對于改變開放教育教育主體觀念、打破教育主體固化思維,彌補開放教育專業課思政育人薄弱環節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1.2?有利于實現開放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成年學生進行“三觀”重塑
受部分地區中高考制度改革影響,一些成績不達標的學生無法順利升入初中、高中進一步接受教育,這部分生源大部分流向了職業中專和大專,少部分直接進入社會,出于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考慮,開放教育成為他們提升學歷的重要途徑。近幾年開放教育生源也呈現年輕化特征,因此開放教育專業課思政育人是完成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社會公民素質的必然要求。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如雨后春筍出現,在線學習資源也呈井噴式出現但質量良莠不齊,開放教育的學生領略多種文化、聽取各種聲音、接觸多種價值理念的機會增多,多元化的文化在不斷沖擊著學生的“三觀”標準和價值體系,同時給意識形態教育也帶來了挑戰,即使是成年學生也難以經受各種誘惑,因此探索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的實踐路徑,拓寬思政育人渠道,對成年學生進行“三觀”重塑、價值觀引領的意義變得尤為重要。
1.3?有利于打破開放教育思政課育人的學科“壁壘”
開放教育思政育人同全日制高等教育思政育人面臨同樣的問題,價值引領作用的發揮被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這種“獨角戲”式的思政育人模式使得當前開放教育思政育人陷入“孤島”困境,專業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緣化地帶,這種只“授業解惑”不“傳道”的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立德”和“樹人”的關系為了解決開放教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素質培育之間的錯位問題,充分發揮每一領域授課教師“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實現每一門課程“知識性”和“價值性”的統一,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成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對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路徑進行研究是打破開放教育育人“壁壘”的有效途徑。
2?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的現狀與問題
2.1?教師傳統教學思維固化,缺乏課程思政育人關鍵能力
從教師層面講存在主客觀兩個層面的因素,開放教育授課教師對開展開放教育課程思政缺乏主動性和適應性,存在不愿教和不會教的情況,不愿教一方面是教師存在因循守舊的思想,忽視了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意義,認為在開放教育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效用不大,原有的課程教案無法適用于課程思政教學的新要求,無形中加大了自身的工作量,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思維成為課程思政育人的阻礙;另外,專業課教師存在思維誤區,認為術業有專攻,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專業課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專業知識的傳授,這種將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和專業課程割裂的育人方式,起不到相應的效果。
不會教是因為開放教育主體缺乏思政育人的關鍵能力。專業課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是影響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實效性的“核心變量”。如何通過隱性的融入方式達到顯性的教育效果,是對教學手段和教育技巧的考驗。當前開放教育教師存在專業知識有余而綜合素養不足的問題,日常缺乏對時政熱點、紅色文化資源、傳統文化、科技人文等思政育人知識元素的有效積累,導致思政素養的匱乏。另外,固定的教學思維模式限制了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技巧的突破和創新。
2.2?人課不匹配,教育主體之間缺乏互聯互動
開放教育學科門類齊全,專業課數量龐大,一部分偏門、冷門的專業無法匹配到具體專業的教師,一部分專業課由外聘教師擔任教學,導致課程與教師無法有效銜接,存在人課不匹配的現狀。從現實的開放教育教學實踐來看,開放教育主體之間缺乏聯動性。不同專業課教師之間、專業課教師與思想政治課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和交流平臺,“老帶新”的傳幫帶作用發揮不明顯,沒有強勁的課程思政育人師資團隊。從開放大學獨特的辦學體系來看,缺乏省與省各教學分部之間的橫向交流和省、市、縣(市、區)辦學主體間的縱向交流,沒有有效的互聯互通模式,課程思政優秀師資力量缺乏區域流動的暢通渠道,無法形成育人合力,無法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2.3?開放教育思政育人路徑單一,資源缺乏融合共享機制
目前,開放教育開展教學主要是依托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平臺和各省開放大學的分部的自建資源區,而課程思政的開展則主要以專業課程直播課為載體,育人路徑過于單一。受開放教育學生學習時間碎片化、學習動機復雜、學習興趣低、師生關系陌生化、直播課即時性等因素影響,線上直播課思政進課堂育人作用的發揮難以達到理想狀態。學生大部分時間主要是通過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平臺和各省分部自建資源上傳的非即時性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而這種非即時性學習資源恰恰是思政融入專業課的薄弱環節。
各省分部之間的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資源缺乏融合共享機制。當前各省分部的優秀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只局限于各省內部之間,各省開放教育授課教師很難看到其他省份開放教育資源區的建設情況,這種“各自為政”割裂了資源共享渠道,限制了課程思政資源的融合。
2.4?教育獎勵、評價、督導機制不健全
當前開放教育專業課任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不高,除了受固定思維模式主觀因素的影響,缺乏必要的獎勵機制、教學評價機制、教育督導機制也是重要的客觀影因素。當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教學成果無法與教師職業發展和職級晉升掛鉤,就無法對教師形成激勵。另外沒有專業性的評估機構和科學性的評價標準及評估指標體系,教育督導體制機制不健全,也是開放教育課程思政開展困難及實效性、長效化作用發揮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2.5?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融入方式缺乏有效性
受傳統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對于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專業課中缺乏深入思考和有效實踐。大部分專業課教師把課程和思政割裂開來。其一是在進行專業課程講授時,只是在課程導入階段或者課程小結階段引入思政元素或者思政案例,在新課內容講授部分完全沒有思政元素的涉及。課程導入和課程小結階段的思政元素導入也與專業課的內容聯系不大。其二是為了完成思政進課程的目標,一堂專業課程中思政內容過多,占用了專業知識講授的空間和時間,忽略了專業課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的主要功能,沒有處理好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的主次矛盾關系。這種為了思政而思政的僵硬的、生版硬套式的融入方式一方面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再者是過多思政內容的添加會將學生的注意力由專業知識的學習轉移到其他方面,削弱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加之開放教育教學本身的特征,使得一堂專業課的授課效果大打折扣。
3?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育人實踐路徑研究
3.1?教育主體需突破觀念“壁壘”,強化自身“賦能”
開放教育主體要提升開放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認知水平,實現開放教育專業課教師對開放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認同,打破思政育人是思政課教師專門職責的思維禁錮,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探索思政進課堂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豐富綜合素養、掌握熟練的教學技巧是對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價值賦能的核心和關鍵。提升開放教育任課教師的教學本領,教師要進行自我蓄能,注重內部發力、內生突破與自我成長。自身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不斷豐富學科理論和專業知識,對傳統文化、紅色資源、時政熱點、教育方針等進行日常積累和即時掌握,涵養政治素養、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心理品質素養等綜合素質,既做“專家”又做“雜家”。其次教師要主動通過教師集體備課、聽課助講、合作教研、參加課程思政專業培訓等找尋思政進課堂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精進對專業知識、思政元素、教學技巧的探索,處理好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內在相關性,尋找兩者相融的切入口和突破口,通過隱性的融入方式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3.2?做到人課匹配,增強教育主體互動,形成育人合力
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現多學科、多專業教師、多層面覆蓋,最大限度為每門專業課匹配合適的教師,從課找人實現人找課,實現人與課的有效銜接。學校要搭建教師交流平臺,暢通交流渠道,加強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交流,加強不同學科門類之間任課教師的交流,加強教學名師和青年教師間的經驗交流,發揮老教授和教學名手的“傳幫帶”作用,通過教學工作坊、座談會、學術講座、現場觀摩聽課、講課比賽等豐富交流方式,突破各自固定思維模式,尋找新的思政課堂新模式;從學校教學管理層面,要加強課程思政制度規范建設,針對文、理、工等不同學科的特色和思政進課堂的難易程度,分類制定各專業類別課程思政建設標準;增強開放大學辦學體系間的交流互通,既要實現教師在縣域、地市、國家開放大學各省分部間的橫向交流,又要實現國家、省、市、縣(市、區)開放大學間的縱向交流,提供交流窗口,實現區域間師資力量多向流動,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實現交流效果最大化。
3.3?利用“多元”驅動和互聯互通技術實現資源共享融合
利用網絡技術加強網上課程思政短資源平臺建設,提供高質量的課程思政視頻資源和文字資源,利用好日常討論區、實時教研區、實時答疑區等教學渠道,通過討論區日常發帖、實時教研和答疑等拓寬課程思政的輸出路徑,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討論、答疑、作業、考試的各個環節,延長課程思政育人鏈條。通過設置學習任務點,形成制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機制,保證專業課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實現開放教育專業課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依托國家一網一平臺打造線上共享教育資源平臺。目前國家開放大學一網一平臺融合了國家開放大學的優秀教學資源,各省分部之間的教育資源尚未實現互通互聯,降低了各分部教育資源共享的作用。國家開放大學可依托當前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將各省分部優秀的課程思政直播課資源以及同專業之間的優秀課程思政案例、思政元素融入模式進行分類匯總,形成開放教育課程思政網絡資源庫,共全國開放教育專業課教師進行學習和教學上的使用,并不斷進行補充更新,實現課程思政資源共享。
3.4?完善激勵機制、評估機制、線上教育督導機制
恰當的激勵機制是推進開放教育課程思政進程的有效舉措。在全省開放教育系統和全國開放教育系統進行定期的優秀課程思政教案評比、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評比、課程思政講課、說課大賽、課程思政教學能手選拔、課程思政科研評比,將評選出來的優秀課程思政教學和科研成果,根據其獲獎級別、成果運用范圍、成果重要程度、成果引用次數等標準納入教師職稱評聘、職級晉升、評優評先的考核范圍。完善評估機制,學校內部要成立課程思政評估小組、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學校外部要由教育行政機構牽頭和第三方聯合成立專業評估機構,通過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等多種方式實現“以評促教”。完善線上督導機制,健全線上課堂管理制度,成立專門教育督導小組,課前由督導小組審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課中由督導教師督查課程思政教學執行情況、課后學生評價課程思政效果,通過督導實現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專業教學真正落地。
3.5?探索有效的思政進課堂的融入方式
開放教育課程思政中誰來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是決定思政進課堂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三個主要因素。誰來融入既融入主體的問題,融入什么即融入內容的問題,怎么融入即融入方式的問題。首先要明確每位開放教育專業課教師都是課程思政育人的主體;其次要選對融入內容和融入方式。融入內容首先要與當前所講的專業課知識相聯系,切忌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的強行嫁接,其次融入思政元素的時間不要過長,不能把專業課講成了思政課,忽略了主次矛盾的關系,開放教育的學生專注力不高,過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容易使學生陷入聽課疲倦狀態,既影響老師的講課效率又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融入方式上,要選準融入切口,既可選擇“點對點”融入,通過舉例、案例分析等方式融入,也可選擇“面對面”融入。在課程導入,新課講授、分組討論、課程小結、課后作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實現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中。
參考文獻
[1]熊素娟,祝志勇.“在線開放課程”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3(03):7883.
[2]尹蘭芝.“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困境和對策研究[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20.
[3]曾祥躍,姜楠.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21,39(02):4147.
[4]張桂琴.復雜科學性視域下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思考——以大連廣播電視大學為例[J].品位·經典,2021,(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