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佳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深化課程思政改革是教師能夠更好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的有效途徑。如今,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仍處于研究階段,面臨一系列問題。經濟法基礎是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其他經管類專業獲取初級會計職稱證書的必修課程。在“雙向融合”理念的推動下,本文提煉出適于高職院校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施路徑,以期提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度。
關鍵詞:課程思政;經濟法基礎;“雙向融合”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58
0?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和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緊密結合,形成“協同效應”。如何使高校專業課程既能履行育人的責任和使命,又能實現其“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已經成為高校教育和研究人員重點關注的議題。因此,在“雙向融合”理念的推動下,本文以經濟法基礎課程為例建構高職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希望在提升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從而加速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1?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1.1?專業教師在課程的思政教育中缺乏應對準備
課程思政既需要遵循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還要依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所以這對專業教師自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無疑問,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對專業知識都有著很好的專業理論基礎,但他們不一定對思政課程中的相關專業知識也有著相當的掌握和理解。實際上,要想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教師自身首先就應該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如今,專業教師普遍缺乏對課程思政的充分準備,一方面是由于他們自身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是他們擔心學生可能在課堂上不理解,導致課堂氣氛不好。所以,如何自然地在專業課程的教育當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專業教師來說是一項不簡單的任務。
1.2?專業教師在課程的思政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融入辦法
從當前一些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結果來看,盡管許多教師有意在課程中加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由于缺乏系統設計的教學目標,導致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碎片化、牽強化的趨勢。這樣的結果不僅使得課程思政的目標不清晰,更是造成了生硬的價值導向,同時也破壞了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效果。歸根結底,這些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缺少在專業課程中有效融入課程思政的方法。實際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應該是隨機應變的。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因材施教。即使面對同樣的學生,也要考慮到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這樣才能找到師生之間的平衡和課堂教育的內容。目前,一些課程由于任課教師缺乏經驗,采取了不合理的教學方法,未能把握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本質和規律,也因此達不到應有的育人效果。
2?基于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以經濟法基礎課程為例
2.1?雙向融合的內涵與應用
“雙向融合”的概念源自于教育部在2012年3月13日正式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方面,該規劃特別提出了“促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雙向融合”是學生在適應信息環境的過程中習得的一種技術化思維模式,它決定了學生未來學習中基本的行為模式和接受社會時代發展的能力。當技術和教育充分融合時,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等許多方面的改變。事實上,目前國內已經有許多高職院校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雙向融合”的理念,通過開展翻轉課堂研究或者微課教學研究來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這種以新的技術手段來進行學科教學的方式已經逐漸變得常態化。因此,以“雙向融合”的視角開展經濟法基礎課程教學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主感知、討論、參與到學習中去,并在課后及時回顧課程內容,開展討論和研究,對培養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2?基于“雙向融合”理念下經濟法基礎課程建設
2.2.1?“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模式的思路
首先,在課程思政的設計中,通過采用將“知識教學和價值引領有效融合”的方法,讓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融入進課堂學習中去。借鑒國內其他院校的教學改革模式,構建適用于經濟法基礎課程的“雙向融合”教學模式(圖?1)。一方面,由本校專業教學團隊負責課程微課視頻開發,結合翻轉課堂的理念,使學生在課堂上既能學習課程相關專業知識,還能進行相關專題的討論;另一方面,在課后組織學生參加微課視頻制作比賽,通過設置比賽專題,分專題進行評比,以比賽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微課創作,并將獲勝的優秀作品納入專題視頻庫。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在課堂中通過微課視頻學習到專業相關知識,在課后還能自己動手去查找相關資料,制作和觀看更多的微課視頻,重新回到課堂后還可以與全班進行探討微課的內容,從而達到將微課視頻與課堂教學“雙向融合”的目的。此外,為了檢測該“雙向融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在學年課程時結束發放教學反饋量表,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重點關注專業知識提升、課程難易程度、學習興趣等幾個方面內容,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建議更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整個課程的教學體系可以通過“專題案例”與“思政案例”的“雙向融合”來實現。通過結合具體的社會案例,發掘專業課程所需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案例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進行知識培育。課程的具體構建體系如表1所示,通過構建課程思政專題案例庫,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實現思政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
2.2.2?課程教學設計理念
課程首先要緊緊遵循專業人才培養大綱,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的理念,在教學模式和課堂實踐中進行改革。在專業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敬業愛崗和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此外,通過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闡述,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從而樹立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通過將“經濟法案例教學”和“思政案例”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雙向融合”,破解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難以融合的困境。除了注重專業知識的灌輸之外,更要注重探索經濟法案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等相關的精神內涵。主要通過構建“點、線、面、體”多維度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靈活使用多元教學策略和工具,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學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讓思政內容在學生中立得住、行得遠,入腦入心,落地生根。
(1)?設置“出發點”,構建生活課堂。牢牢把握住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突出思政教育的靈活性和生活化,將經濟法知識點與“央視3·15晚會曝光案例”“明星藝人偷稅漏稅案例”“偷逃成品油消費稅案例”等現實事例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體會到“初心”文化理念。
(2)?劃好“成長線”,打造主題課程。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主線,融合“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戰略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完善,打造經濟法知識與課程思政共同融合的“成長線”,引導學生找到知識關聯性,形成系統性思維。
(3)?設計“協同面”,深化思政內涵。從概念結構和組織設計多方面入手,將經濟法的宏觀調控法理論和國家發展規劃相結合,設計知識點與國家戰略目的融合的“協同面”,著力構建高水平的課程思政協同發展體系。
(4)?建構“主干體”,實現課程融合。以思政教育為主軸,將思政教育有機地融合到教學中,在真實情景中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打破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壁壘”,最終實現學生“德法兼修”的目標。
2.2.3?“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模式的步驟
在“雙向融合”理念的設計下,采用專題式的教學法將課程內容分為六大專題,每個專題由經濟法案例和經濟法知識點組成。通過對專題中的思政元素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在這過程中,需要將經濟法基礎課程的思政價值導向與知識能力培養“雙向融合”,形成一個共同的教學目標。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一是根據不同專題制定不同的教學設計。將不同專題的知識點根據教學內容分為理解、掌握、重難點,圍繞重難點知識內容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除了有效突出重難點以外,還要將重難點與思政元素“雙向融合”,在原有的經濟法案例上更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等與專題相關的思政元素。這樣一來,在構成內涵豐富的案例教學庫的同時,還能使經濟法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價值培育生動的載體,從而避免生硬的課堂說教,引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價值的共鳴。二是除了線上的教學,在課后通過小組討論、課后作業、微課比賽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去摸索和研究經濟法相關知識,同時能夠進一步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習過程中,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具體的課程專題設計如下:
(1)弘揚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體現。”通過結合經濟法理論和習近平法治思想,以“法的本質與特征”和“法律責任”作為線索,挖掘經濟法中蘊含的相關理論和原理,從社會實例出發,體會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帶來的積極作用,從而增加學生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認識和認同感。
(2)培養問題意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結合2021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案例,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思考不法商家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及應受的處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經濟法運行中遇到的實際法律案例,理解法律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各種案件時的具體操作,提高學生法律實踐能力,體會國家有關部委規范市場秩序的決心和誠心。
(3)把握國家發展規劃意圖。“稅法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習稅法,結合“十四五”時期國家提出的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稅制改革,幫助學生站在國家立場上審視社會經濟現象,從而使得經濟法宏觀調控與國家發展規劃相結合,使民族精神、國家利益不僅僅停留在政治思想領域,進而打破思維定式,擴寬思考空間,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國家發展戰略,成就國家信仰,樹立民族精神。
(4)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在講授我國環境保護稅和資源稅時,通過介紹稅法中的綠色原則對推動生態經濟的作用,結合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戰略思想和生態經濟新模式,使得學生正確認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關系理論,促使學生形成生態文明意識和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學生對生態文明發展的制度自信。
(5)形成依法納稅責任意識。“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結合近年來明星藝人偷稅漏稅案例,使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應該依法納稅,否則將會受到法律制裁。同時,通過了解疫情期間國家出臺的個稅優惠政策,體會到稅收的征管和使用是如何與國家的發展以及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使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義。
(6)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突出法學的價值引領作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銜接,結合近年來國家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和社會法治實例,將這些核心價值觀與法學巧妙地結合,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成“德法兼修”的目標。
3?“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推廣
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是大方向的發展趨勢。經濟法基礎作為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其他經管類專業獲取初級會計職稱證書的必修課程。這門課程的特點就是其本身其實就蘊含了很多思政的元素,但是缺少有效融合的途徑。因此,構建經濟法基礎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雙向融合”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研究以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雙向融合”理念為指導,以《經濟法基礎》教材為藍本,由會計專業教師為主要團隊構建由課堂教學和微課學習為一體的“雙向融合”教學模式。在本校2021級和2022級會計班中進行課程實踐和教學反饋后,發現這種“雙向融合”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經濟法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信息化交流能力,同時還能有效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樹立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未來教學團隊也將繼續研究此類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課程的設計,建設更加豐富的案例庫,從而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為培養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更多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孫慧倩,王燁.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會計學課程思政框架構建[J].財會通訊,2021,(21):163167.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8):312.
[3]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514.
[4]王宏偉,馮展極.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0):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