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祥
摘?要:中職院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勞動觀、職業觀、道德觀具有重要意義。“潛能德育”引領下中職勞動教育課程以激發學生成長潛能、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課程宗旨,以培育學生自信、自律、自覺、自立、自強為課程目標,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本文針對中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現狀,分析課程開發的價值,開發出相應的勞動教育課程案例,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
關鍵詞:潛能德育;中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50
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總體目標。中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育工匠型、勞動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潛能德育”育人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積極引導,通過課程開發、活動開展等方式激發學生潛在的道德力,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通過開發勞動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勞動成長的實踐場所,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1?中職勞動教育活動課程開發的現狀
1.1?勞動課程過于形式化
在政策的推動下,中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勞動教育,但是對勞動教育的內涵和目標認知不清,導致勞動課程流于形式。首先,課程內容刻板化,只有在實踐教學、專業實習的過程中講解一些勞動內容,沒有實際的勞動內涵知識,忽視對學生勞動觀念的正確引導。其次,勞動課程設置簡單,學校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統籌不足,缺乏校本課程的開發。最后,勞動實踐課程缺乏。學校將實驗實訓作為學生勞動的場地,主要培養他們的專業技能,勞動的地位并不突出,導致學生對勞動的價值沒有深層次的感知。
1.2?勞動教育體系不完善
目前,中職勞動教育處于探索階段,缺乏有效的制度規范,教育體系有待完善。首先,學校受到就業率的影響,過于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教育,忽視了勞動價值的教育,很多學生以為勞動就是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其勞動觀念趨向功利化。其次,由于資金、師資的問題,導致勞動教材開發不夠,勞動場地建設不足,勞動教師培養不力,影響學校勞動教育的成效。最后,勞動教育機制不健全,勞動教育管理和保障機制涉及課程、平臺、師資等方面,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需要學校全員參與,各方面都需要投入精力,但是限于人力物力原因,導致學校管理和保障不健全。
2?“潛能德育”引領下中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價值
2.1?端正學生的勞動觀念
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勤勞肯干、無私奉獻、勞動光榮是需要發揚光大的重要精神品質。但是在學校教育中,往往存在重學術輕文化的現象,導致學生的勞動觀念發生功利性的扭曲,中職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結合社會經濟人才需求和職業素養要求,引導學生在勤學苦練中體會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價值,自己從內心覺得勞動是光榮的,由此端正學生的勞動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并以嶄新的勞動精神面貌面對自己的未來。
2.2?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長期以來,學校實訓、工廠單位實習,安全是第一位,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會給學校、企業等造成巨大的損失,這是由于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思維和習慣造成的。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可以規范學生的操作,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在勞動教育中,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制定計劃—預設事故—選用方法—動手操作—反思總結等一系列的勞動思考,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勞動過程、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反思問題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2.3?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不是簡單地進行體力勞動,而是通過勞動引導學生學習勞動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促進高質量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勞動教育中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思維能力、社會能力等都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勞動實踐中,學到新技能、新知識等,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在集體勞動中,通過團結合作、交流溝通等,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幫助學生適應不同的勞動環境,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潛能德育”引領下中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案例
3.1?實施背景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出要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中職院校作為培養復合型勞動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勞動教育課程凸顯其重要性。而且,現代教育背景下,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最為重要,勞動教育課程作為學校德育活動的重要載體,能夠有效實現學生自主發展、素養提升。
中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過程中,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潛能德育”引領下,立足學生實際,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提升職業素養,培育學生自信、自覺、自強、自律、自立“五自”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目標。結合專業實訓課程,推出“文化潛能德育、行為潛能德育、技能潛能德育”三方面的勞動教育課程,通過勞動教育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成為新時代中職院校的新風尚,促進學生勞動觀念的改進、職業素養的提升。
3.2?主要做法
“文化潛能德育、行為潛能德育、技能潛能德育”就是從文化、行為、技能三方面入手,開展勞動教育課程,以校園文化浸潤學生、以日常行為規范學生、以工匠技能提升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文化潛能德育勞動教育課程。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魂”,校園文化對學生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中職院校要針對中職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特征,開發特色的校園文化,激發學生的道德發展潛能,爭做“五自”品質好學生。
在特色校園文化的引領下,借助青年節、國慶節、校慶日等節日,開展“最美教室評比”“校園藝術節”“校園夢想秀”等活動,組織學生布置美麗的校園,為校園文化建設選標語、種花草、環境美化等,通過辛勤勞動,培養學生愛國、愛校、愛家的情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讓每個學生在美麗又充滿文化底蘊的熏陶下德性成長。
(2)行為潛能德育勞動教育課程。學生的道德思想品質最終會表現在外在行為上。通過對接企業、社會的用人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習和勞動需求,深度挖掘學生日常行為潛能,從規范規章制度方面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學習和勞動中豐富道德體驗,轉化為內在的行為本質,為社會、企業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空有勤勞報國的理想,但是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行為不當。中職院校根據這一現象,開展“一人一責”規范學生勞動行為,以班級為單位,將勞動區域細化分配,在勞動委員的帶領下,組織學生按照“一人一責”勞動制度,手拿掃帚、簸箕等衛生工具打掃教室及包干區,并規范人員安排原則、工具使用要求、衛生打掃行為等。通過“一人一責”勞動教育課程,有效改進學生的勞動習慣,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3)技能潛能德育勞動教育課程。職業院校主要是學習技能的場所,傳統的技能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輕德”的現象,忽視學生德育的培養。“潛能德育”則重視立德樹人,要求在技能訓練中德技并重,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
中職院校要以技能實訓為契機,以評比為抓手,為學生搭建各種展示技能的平臺,組織學生開展“職業技能大賽”“文明風采競賽”“創新創業比賽”等活動,通過各級各類技能評比,在勞動中磨煉學生的堅強意志,挖掘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利用學生的一技之長進行家務勞動、班級服務、志愿活動等,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勞動品質,使得學生的職業素養進一步提升。
3.3?經驗與成效
(1)以勞育人。在“潛能德育”引領下勞動教育課程開展中,可以充分展示中職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改變學生就業后崇尚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通過組織有目標、有計劃的生產、生活勞動,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中,為學生設置專門的考核體系,激發學生的勞動成長潛能。
(2)以勞促賽。中職院校肩負培養未來大國工匠的神圣使命,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迫切需要。勞動教育課程磨煉了學生的專注精神和堅強意志,也培養了學生的敬業精神,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參加各類技能大賽的專業素養。通過各種競賽的參與,學生的參賽水平越來越高,為學校、自身增光添彩。通過創新創業比賽的參與,有效提升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3)以勞促建。通過文化、行為、技能潛能德育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中職學生的勞動思想、勞動行為都有所提升,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用心體驗,精心管理,從中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勞動為文明校園、文明城市創建帶來的成果,并在創建中不斷升華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從開始的被動觀望轉為積極主動參與,擁有較強的主人翁意識,為校園文化建設、城市文明建設不斷添磚加瓦。
在“潛能德育”育人理念的引領下,中職院校從文化潛能德育、行為潛能德育、技能潛能德育三方面,開展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課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規范日常行為,提升專業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翁昊年.中職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與實施策略[J].當代職業教育,2021,(06):8287.
[2]王慶超,孫芙蓉,章麗君,等.中職德育與勞動教育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7):9196.
[3]王健.中職學校勞動教育“四化”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下旬刊),2020,19(1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