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海
摘?要:為充分發揮高職專業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提高育人成效,針對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入耦合關系模型,積極探索基于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耦合的高職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優化策略:開展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要素指標分析,運用因子分析等科學方法構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指標權重體系;構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耦合關系模型,分析其耦合協調度和協調發展水平,評價系統協調狀況;構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耦合協調的多目標優化評價體系,綜合評價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成效;以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耦合協調水平為依據,在教師主體、學生對象、課程教學、思政融入上優化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為高職專業開展課程思政育人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知識技能;思政元素;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82
專業課程思政的深入實施和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全面深化課程思政改革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既定政策,也是高職內涵式發展的需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高職教育的專業特征和課程屬性需進一步優化與完善,以適應產業對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專業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應符合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探索新的人才培育模式,提高專業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成效。當前高職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研究已積累相當成果,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個案研究為主,以具體專業或課程為例進行分析,在實施路徑適用性上存在局限。本文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分析高職專業課程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要素指標因子及其指標權重體系,運用耦合關系模型,在宏觀調控層面探索解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緊密耦合的課程思政協同效應優化理論,思考系統耦合協調度區間水平值對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影響程度,提出基于耦合關系模型的課程思政協同效應優化策略,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高職開展專業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引導,職業教育的發展邁進了快車道,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高技術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2019年我國高職(專科)招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2021年高職(專科)招生人數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數的55.2%,真正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同時,由于招生制度和招生方式的靈活多變,高職生源渠道呈現多樣化趨勢,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心理成熟度等差異性顯著,行為約束力明顯不足,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這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隨著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從整體上看,專任教師在思政育人上的素質能力和“潤物細無聲”育人要求不適應的問題也越顯突出。部分專任教師認為專業課程只需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課程思政強調形式而忽視成效,導致部分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的“生搬硬套”,影響專業整體教學質量。
2?研究提高專業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必要性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課程思政被納入中央《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從地方實踐探索轉化為國家戰略部署。2018年-2022年,教育部等先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在全國高校部署推廣課程思政。當前正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有系統性的宏觀指導策略和實踐指導方案。研究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耦合對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作用機理,探索解決高職課程思政的系統理論和實踐方案,建立思政元素挖掘和隱形融入機制,重構職業能力單元,分析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要素指標因子和耦合協調度,構建專業課程思政實施體系,可以提高育人成效,適應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的轉變,為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支持。
3?充分發揮高職專業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積極探索
3.1?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要素指標因子分析
選擇“基礎知識、綜合知識、專業技能、團隊協作、創新思維”作為專業課程知識技能的要素指標因子,選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作為思政元素的要素指標因子,根據專業具體實際細化二級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文獻整理和專家意見,對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二級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分,生成要素指標數據,并根據需要對數據進行歸一化和正向化處理,采用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法計算一級指標權重系數,再運用熵值法分析各二級指標的變異程度,計算各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從而構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指標權重體系。
3.2?構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耦合關系模型
為深入研究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間實現協調發展的相互作用影響,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高職專業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協調發展水平,根據兩者間相互作用關系中的良性耦合程度評價協調狀況。針對知識技能與思政元素的要素指標因子及其指標權重體系,對核心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甄選狀態參量,開展協同演化模擬,計算耦合度C值、協調指數T值和耦合協調度D值,結合協調等級劃分標準,梳理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影響程度,明確協調發展的動態關聯關系,構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耦合關系模型,判定協調類型,分析核心要素指標的耦合協調度及其協調發展水平與專業課程思政協同效應之間的關聯機制。
3.3?建立耦合協調的多目標優化評價體系
不同專業課程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耦合協調水平存在差異,為更好地評價課程思政育人成效,構建多目標優化評價體系。以高職教育的職業屬性和學情特點為基礎,根據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選擇“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作為專業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評價指標因子,結合AHP層次分析法實現定性數據和定量數據的綜合評價。采用1-5分標度法邀請相關行業專家對評價指標因子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打分,得到平均分值,生成判斷矩陣,計算特征向量值,開展一致性檢驗分析,確定指標體系層次和權重,量化評價指標體系。
3.4?基于耦合關系模型的課程思政協同效應優化策略
根據專業課程思政實施過程的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耦合協調水平,結合要素指標因子分析,深入開展教學模式改革。首先,在教師主體上,組建課程思政研究團隊,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形成標準化課程思政實施體系,減少同一課程不同主講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存在的明顯差異。在學生對象上,深入剖析不同生源學生的學情特征,梳理特征類別,形成分類優化的教學組織實施方式。在課程教學上,結合產業技術背景和專業教學特點,開展課程聚類分析,以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敬業守信等為核心分類提煉思政元素。在思政融入上,做到“潤物細無聲”,探索思政元素隱性融入專業課程體系的實施路徑。結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通過對比實踐前后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耦合的協調發展水平,完善實施方案,為高職課程思政協同效應優化策略提供事實依據。
4?結論
本文從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耦合的角度探索高職專業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理論和實踐。從理論層面分析專業課程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的要素指標體系架構,量化系統因子,構建耦合關系模型,研究系統耦合水平及其耦合質量對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的作用機理。從實踐層面思考重構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專業課程知識技能單元的方法,探究思政元素隱性融入機制,尋找有效解決知識技能和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施策略和行動方案,為教育行政部門和高職院校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良青.“雙高”視域下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22,(04):2430.
[2]汪瓊枝.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融入專業社會實踐協同育人模式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8):128131.
[3]曹繼軍,任鵬,高璐,等.與時代同頻共振?構建大思政格局[M].光明日報,20220218(02).
[4]馮正玉.高質量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M].人民日報,20211203(05).
[5]教育部等.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Z].2022.
[6]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Z].2020.
[7]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
[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Z].2017.
[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2017.
[10]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Z].20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