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美娟 溫欣 陳珊珊
摘?要: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從專業扎實提高到德才兼備,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舉措。立足于新的時代背景,財會專業亟需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本文以財會專業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為例,剖析其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困難,然后針對性提出思政教學改革路徑,致力于為社會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財會專業高質量人才,從而助推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財會專業;課程思政;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61
0?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科技與產業革命正蓬勃發展,這必將帶來更為深刻的變革,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將隨之改變。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經濟學、管理學類專業加快課程教學改革,構建“專業+思政”的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高質量人才。財會專業學生是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教育關注點不僅包括專業能力提升,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熱點時事,培養學生經學濟世、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素養,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財會專業中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以利益沖突與道德困境問題為切入點,為財會從業者提供決策分析合理視角的課程。該課程與思政教育高度契合,能幫助財會專業學生切實解決從業中遇到的倫理與道德困境問題,所以該課程思政改革具有較大現實意義。由此,本文以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為例,探索財會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路徑,致力于為國家培養一批專業基礎扎實、工作能力突出、職業素養高的高質量人才。
1?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財會人員的就業環境早已發生巨大變化,高校傳統思政教學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所以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論是從社會發展、財會專業發展還是個人發展上來說都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1.1?社會發展需要
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成千上萬專業基礎扎實、職業道德素養高的優秀財會人員參與其中。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重點依托企業高質量發展。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財會人員參與企業規劃、組織、決策和評價等工作,貫穿企業經營全過程,所以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財會從業者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職業精神。高校財會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培養財會專業學生形成客觀公正、廉潔自律、愛崗敬業、良好職業操守等優秀品質,從而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經營,助力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1.2?財會專業發展需要
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中國會計準則是財會從業人員執業的標準,近些年來中國會計準則的建設始終順應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完善。社會市場經濟在不斷變化,中國會計準則也隨之變更,高校對財會專業學生的教育理應緊跟時代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財務共享等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在替代財會部分籠統的、繁瑣的、機械的工作,財會工作人員需求已然發生改變,高校傳統“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創新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順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在人才市場需求上來看,思想品德素質已然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標,所以高校教育重心必然要向政治品德素養提高上傾斜,而課程思政是恰好貼合了“專業+思政”協同發展的理念,因此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
1.3?個人發展需要
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個人發展的必然需求。由于大學生活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同時大學生接觸的社會豐富多彩,意味著學生的價值追求是多方面的,大學生可以有不同價值追求,但不意味著不需要共同價值追求,特別是作為資金最直接接觸者的財會人員更是面臨各種名利誘惑,所以此時此刻亟須高校財會教育統一價值引領。財會專業課程思政在教學中引入的誠實守信、廉潔公正、責任與擔當等思政元素能夠引導學生價值追求往積極的健康方向發展,進而為更好地實現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保駕護航。
財會人員從業過程中涉及大量的價值判斷,不同的知識、意志、環境等都會對認知加以影響,從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因此財會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尤為重要。在我國財會實務中,康得新、獐子島和康美藥業等財務造假事件頻繁發生,這表明我國財會從業人員的金錢與人生價值、權力與人生價值的關系仍然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財會專業課程思政能夠從深層次剖析此類關系,培養學生對利害、好壞、善惡關系的把握與判斷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擺脫商業倫理與職業道德困境,拓寬學生職業發展道路,提升自我價值。
2?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
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存在固有難點,包括課程跨科難度大、人才培養脫離國內現實和教學效果難以維持三個方面。本文以財會專業“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為例,探析其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通過對改革難點的分析為后文制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也是以此課程為突破點解開財會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
2.1?課程跨科難度大
財會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將財會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兩門課程的結合存在其固有難點。一是財會專業課程中知識點較為豐富,課時也相對緊張,所以不可能在每個章節點都融入思政內容,否則會擠壓專業知識教學時間,這樣與課程思政改革目的背道而馳,因此嵌入思政教學的章節需要任課教師仔細斟酌,而這尤為考驗教師的教學經驗。二是財會專業課程思政是促進財會學生由單一型人才轉向綜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教學成效不僅依托授課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同時也取決于教師的政治道德素養,教師專業知識水平與政治素養的高低都將影響教學效果;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融入思政教學的程度,不同教師有不同的考量,同時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把握也是決定教學成效的關鍵,以上都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
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共有12章節,但是只有32個學時,授課時間緊迫。雖然“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中”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但是切忌面面俱到,否則擠壓專業授課時間,最終得不償失。因此,這需要任課教師深入挖掘其中精髓部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充分把職業理念和職業道德培養嵌入課程中,從而到達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2.2?人才培養脫離國內現實
由于我國財會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和發達國家相比較為落后,所以我國高校財會專業的教材多為國外書籍翻譯而來,這難以避免的是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不夠本土化。不可否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多元化、國際化,但多數財會專業大學生將來從業區域是在國內,因此對學生的培養應當符合我國社會現實需求;與此同時,我國財會專業的教材相對老舊,更新速度也極為緩慢。綜上,財會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不僅需要在教學方式上下功夫,也需要逐步更新教學內容,不能按教材照抄照搬。財會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的嵌入不僅要能引導財會專業學生以國內現實為基準,也要能幫助學生堅定政治方向和自覺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當中,更要能培養學生愛國敬業、立志報國與致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家國情懷。
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講授往往是脫離教材的,“無課本”的授課方式雖然給了更多教學自主性,但是其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需要教師依據我國國情,制定新教學目標、更新教學內容;同時也需要任課教師關注熱點時事,學習國家新頒布政策綱領,保證學生接受的內容符合時代方向。
2.3?教學效果難以維持
由于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財會專業某學期某一門課的課程思政所帶來的效果并不能長久持續的維持。政治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內向外、由小及大的過程。目前學生對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尤其快,特別是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不良信息而大學生“三觀”尚未穩定,最容易被不良思想控制,所以高校如果只有單一學科課程思政,學完該課程后學生若不再接觸其他課程思政,那么已形成的課程思政效果很可能會受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財會人員作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培養及維持其優良思想品質與職業精神格外重要。因此,高校財會專業進行課程思政時不單單要制定多元的課程思政效果教學評價體系檢驗學生專業能力與道德素養提升情況,還需要發揮多學科的協同作用鞏固課程思政效果。
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一門關乎財會專業學生將來就業解決倫理與道德困境的學科,該學科課程思政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能更好地達成教學效果,為了更好維持效果需要教師多維度進行教學評價,同時也要利用其他諸如財務管理、會計學等學科課程思政共同維護已形成的“專業+思政”效果,而多學科如何協同維護課程思政效果又是亟須解決的難題。
3?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
針對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進行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高校應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路徑,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實現學生在掌握“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理論和概念框架的同時,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好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實務問題,以及達成塑造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3.1?加強財會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養
想要實施好課程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專業的師資隊伍是重中之重,要積極引導專業教師樹立課程思政意識、培養其能力以及組建好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才能更好解決課程思政教育跨科難度大等問題。
第一,要啟發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讓教師深刻理解在課程之中教書和育人的統一性。教授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責任,這種意識不能是消極、被動的,而應該更具有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全過程當中。
第二,要增強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教授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師要有堅實的思政理論基礎,其本身應具有愛國情懷和良好的道德倫理觀念,自覺學習思想政治知識,言傳身教做好模范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到學生。另外,教師應該多參加學校組織的課程思政的培訓課程,增加教師內部的交流和分享,不斷積累課程思政的有關知識和優秀經驗,才能更好地將自己教授的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內容有機結合。
第三,要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促進教育聯合化。高校可以搭建一個課程思政團隊,邀請思政、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等各科教師加入其中,在團隊中教師可以定時分享自己的觀點、課程思政案例以及教學設計,聯合化教育促使思政知識真正自然地融入專業課程當中,有效解決課程思政教育跨科難度大、生搬硬套式思政教育等問題。
3.2?創新財會專業教學模式,促進課程設計多元化、中國化和時代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照本宣科”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政教學需要更加多元化、中國化和時代化的教學模式才能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自然地領悟到當中豐富的思政元素,提升其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
第一,促進課程設計多元化。豐富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設計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時可以多列舉山西票號以信為先、正中珠江審計康美藥業失敗等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同時還可以進行案例角色扮演,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角色,從而提升其道德素養。此外,設計課程時可以自然地嵌入與課程有關的視頻,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更能抓住學生的“眼球”,高漲其學習的熱情。
第二,促進課程設計中國化。在設計課程時可以多運用與課程相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講解到關于人性的認知的知識點時,引用子貢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使學生學習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的知識時,同時樹立良好的品德,還可以塑造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心。
第三,促進課程設計時代化。在原有的專業課程基礎之上加入時事熱點事件,能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社會對財會人才的現實需求。在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中結合新冠疫情事件,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商業倫理的判斷標準,另一方面以事件中商家抬高口罩價格和百姓自發向疫情災區捐贈口罩,醫務人員奔赴疫區挽救生命的逆行行為進行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3.3?革新財會專業評價體系,增強考核的科學性、多樣性和客觀性
專業課程的考核一般是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方面構成,平時成績由日常的到課情況、上課互動情況以及作業質量來評定,期末成績主要是通過考試成績或者是結課論文撰寫等形式。各大高校可以革新財會專業評價體系,促進課程考核更加科學化、多樣化以及閉環化。
在評價內容上,考查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學生品德方面的考查,比如可以將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期末試卷的試題比重設置為70%,思政教育方面的試題比重設為30%,加強考核的科學性;在考核的方法上,可以采取試卷、調查問卷、網絡教學平臺學習時長以及在線互動頻率等諸多方法,促進考核的多樣性。在評價主體上,革新傳統的教師評價模式,改為以教師評價為主,同時加入學生自評、師生互評、學生互評等環節,增強考核的客觀性。此外,當發現學生關于思政教育方面的問題時要及時的溝通和解決,高校可以不定時邀請學生進行“一對一”溝通,同時可以建立長期的溝通問效機制,以鞏固課程思政的效果。
4?總結
課程思政工作應跟隨時代的大浪潮,要培養專業知識和道德品質兼優的財會專業人才,這不僅僅是個人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財會專業和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需求。當前我國高校對于財會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還面臨著課程跨科難度大、人才培養脫離國內現實和教學效果難以維持等挑戰。本文從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以及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教學改革路徑進行探索,以望對相關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軍,龍月娥,曉芳,等.提升地方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20,(18).
[2]徐經長.新時代我國大學會計學教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8,(05).
[3]薛麗達,張菊香,董必榮,等.會計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基于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思考[J].財會通訊,2021,(24).
[4]欒甫貴.會計教育內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會計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