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斌旭 張薇
摘?要: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同時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勇于承擔國際責任,適時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政治上天下大同的國際觀、安全上居安思危的安全觀、經濟上義利兼顧的發展觀、文化上和而不同的交往觀、生態上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等,無不體現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具體實際;全球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61
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球化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向前發展,世界的前途和命運休戚與共。但同時,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舊的國際秩序越來越難以維系,國際矛盾越來越突出,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維持國際秩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全球治理新方案,為解決世界性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居安思危、義利兼顧、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厚植的文化土壤。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第九個明確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的重大意義。
1?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中國具體實際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舊的國際秩序難以維系,逆全球化的潮流無疑更加激化了國際矛盾,而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世界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適應這一具體實際,直面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1.1?國際背景
2013年3月,習近平首次談及“命運共同體”命題時是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展開論述的:“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1.1.1?全球化進一步發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減少了信息成本和通行成本,時空對人類社交行為的限制越來越小,各國信息交流的時效性越來越強,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大大加強,全球化發展越來越深入。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起決定性意義的是經濟的發展,從本質上講,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必然要求打破時空的限制,進而形成經濟全球化。習近平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制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
1.1.2?全球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他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在經濟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和收益不同,由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秩序,進而能夠控制國際組織,使自己成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不足、技術落后、負債累累而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發達國家為了產業升級,將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加劇其污染程度;金融風險增加,金融資本的大規模流動使得各國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國的經濟波動將會對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在政治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想抬頭,全球化進程受挫,但我們共同面臨很多問題,例如金融風險、全球氣候變暖、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國與國之間休戚與共,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但是必須要到,這些問題從本質上講,并不是由全球化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監管缺失,現有的國際秩序不合理形成的,這些問題的出現,生動地闡述了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現有的國際秩序越來越難以維系,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好的發展。
1.2?大國擔當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面對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動承擔國際責任,貢獻中國智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適應國際社會發展的偉大命題,為國際秩序的重建提供了新思路。
1.2.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完成后,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我們擁有歷史上無法想象的良好的物質發展條件,但也存在著許多無法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難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休戚相關,中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1.2.2?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前途命運的休戚與共前所未有,我們共同面臨許多傳統威脅和非傳統威脅,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不僅讓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更加雪上加霜,而且更加凸顯出現有的國際體系的弊端。由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越來越難以為繼,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擴大,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正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格局演變的過程中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逐步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核心就是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國際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努力把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變為現實。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但不回避應盡的國際責任,中國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對他國的合理關切,隨著國力的增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有些國家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正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也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開創之舉。
2?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根基。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又一個新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之一,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居安思危、義利兼顧、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彰顯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2.1?政治上天下大同的國際觀
“天下”是古人對世界的一種認知表達,是對“家”的概念無限擴充而得來的;“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是古人對理想社會的一種描繪,與西方的“烏托邦”頗有相似之處,表達了古人渴望消除戰爭、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描繪了人們在其中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美好愿景,打破了中國古代“家天下”的現實傳統,體現出胸懷天下的氣魄與擔當。
近代以來,太平天國提出《天朝田畝制度》追求絕對的公平正義;康有為撰寫《大同書》;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的思想,無不是對“天下大同”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習近平同志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蘊含著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人們在追求本國發展的過程中,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以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其根本就在于國家間要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只有每個國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國與國之間才能和平相處。
2.2?安全上居安思危的安全觀
“居安思危”一詞出自我國春秋時期,那時戰爭四起,晉國的游說使鄭國免于戰爭,于是鄭國便準備了豐厚大禮相送,但被晉國的魏絳勸服晉國公謝絕了,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表達了古人對于國家安全的智慧,在國家繁榮穩定的時候,也要時刻預判潛在的風險和危險,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證國家安全,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安全保證。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一國的安全和整個世界的安全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各國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形成有效地合作機制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守護全人類大家族的安全。
2.3?經濟上義利兼顧的發展觀
春秋《論語·述而篇》中記載,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里仁》中記載,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充分肯定了對道義的追求,否定了片面追求利益的群體;明代《增廣賢文》中記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充分體現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倡導利益的取得一定要符合道義,形成了正確的道義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推動中國不斷發展壯大。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倡導“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無疑是對傳統義利觀的繼承與發展。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大背景下,正確的義利觀對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追求雙贏甚至多贏,中國所實施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一次生動的實踐,讓發展成果惠及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實現互利共贏。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強調:“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早日建成高水平的亞太自由貿易區。”無疑是義利兼顧的發展觀的生動寫照。
2.4?文化上和而不同的交往觀
《國語·鄭語》中記載,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指出和諧使得事物得以更好更快的發展,同一則不能使得事物發展,蘊含著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高度肯定了“和”的作用。《論語·子路》中記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但在對待事物的觀點上卻不必茍同對方,小人之間在觀點上處處迎合對方,在內心深處卻過于追求各自的利益,因而不能和諧相處。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指出各國應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促進文明交流、加強文明互鑒、實現文明共存。盡管世界各國擁有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宗教信仰,但這不應該成為國與國發生沖突的借口,應該認識到,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正是由于多樣性才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國與國之間相處也應該遵從君子之道,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對話,使多樣交流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促進世界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2.5?生態上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自己的規律,但歸根結底都必須尊重自然,在自然所允許的范圍內辦事,這種“天人合一”的觀念是中國自古以來追求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強調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習近平指出:“縱觀人類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面對當前世界所共同面臨的生物多樣性減少、霧霾問題、全球氣候變暖、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生態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各國要堅持生態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污染環境的問題,尤其是工業革命的發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面對這些產業轉型中產生的矛盾,各個國家要加強合作,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打造清潔美麗的世界,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3?結論
任何理論的提出都有其充分的依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也不例外,當我們從兩個相結合的角度探究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不難發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中國具體實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面對國際上全球化不可阻擋的趨勢以及出現的許多問題,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的具體實際,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為國際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將指導國際社會發展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將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3]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77.
[5]周洋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底蘊[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報,2021,(04):8186.
[6]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1123(09).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