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艷
摘?要:課程思政的宗旨核心是立德樹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之舉,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現實需求。思政課教師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有顯著優勢。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不斷增強意識,凝聚課程思政建設共識;注重幫扶,推動跨學科的教學科研合作;搭建平臺,打造課程思政育人共同體;強化保障,完善課程思政發展長效機制,從而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關鍵詞:思政課教師;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86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作。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此后,教育部先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高校課程思政的工作思路和舉措,為高校課程思政建提供了根本遵循。課程思政的宗旨核心是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之舉,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現實需求。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緊密相連,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如何充分利用自身顯著優勢,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實現“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提高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水平,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實效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增強意識,凝聚課程思政建設共識,提升課程思政建設高度
1.1?明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既有區別差異,又緊密相通相連。高校思政課主要是以思想道德與法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為主要內容,旨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筑牢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引導學生成長成才,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愛國情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思政指突破傳統的教育理念,按照大思政、大教育的思路,在“其他各門課”的教學過程中,因時、因地、因材地自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內容自如融入課程教學,不僅傳授“智與專”的專業知識,更要強化價值引領,拓展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德育”總體目標方面相一致,都是要實現“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的目標。兩者都要遵循課程育人基本規律,要突出育人導向,在課程教學中建立師生互動關系,通過改革創新,實現良性的師生互動,實現教學目標。思政課教師要清晰認識到思政課程是主陣地、主渠道,課程思政是有效延伸、必要補充,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不能各自為政“兩張皮”。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重視思政課教師的作用,使其更好地為其他課程教師樹立典范,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1.2?把握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指引,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思政課教師在高校“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有顯著優勢。思政課教師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能為其他專業課教師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這有助于引導專業課教師學習和理解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在講清知識和技術的同時,教育學生把握黨的大政方針政策,關注國內外形勢,厚植家國情懷,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同時,思政課教師擁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善于將理論和現實相結合,擅長價值挖掘與傳播,有助于和專業課教師開展深入交流,協助專業課教師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促進知識和價值、技術與政策的對接,從而使所有課程共同育人。因此,思想課教師要意識到自身優勢,準確把握自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不能認為自己是“局外人”“旁觀者”,而要將思政課教師的優勢最大化,主動積極投身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更加堅定信仰,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做好堅定理想信念的引領者和思政素養提升的導學者。思政課教師要率先垂范,理直氣壯地做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助耕“專業田”,助推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專業投入與情感投入,提升其政治高度、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成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助力者。思政課教師在守好思想性,把好政治關的基礎上,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課中生志、課中生情、課中生趣,并積極拓寬“責任田”,主動“破冰”,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全過程,推動課程思政系統化、精品化。
2?注重幫扶,推動跨學科的教學科研合作,增強課程思政建設深度
2.1?思政課教師踴躍參與專業課的集體備課活動
課程思政的目標是要實現高校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一。但課程思政是融入而不是加入,不是狹隘的將專業課“思政化”,而是要從專業的視角認識、挖掘和梳理育人元素,并將其有效融入專業課授課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使專業課立德又樹人,既育人又育才。因此,課程思政離不開思政課教師的參與和引導。思政課教師要增強課程思政建設的自覺擔當,自覺投身于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積極召集專業課教師,通過專題式或自由式的集體備課方式,組織大講堂或者教學研討會等活動,使專業課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重大的責任使命,樹立大思政理念,齊上陣齊動手,一盤棋一條心。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通過集體備課活動,使專業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師的引導下,快速了解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體系,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協助專業課教師深挖專業課程中獨特的歷史內涵和行業價值,育人資源和育人邏輯,重構教學大綱,設計好教學內容,提升專業課的課堂文化和思想內涵,構建全面、豐富、深度的課程思政體系,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思政課教師還要引導專業課教師將知識體系教人和價值體系育人相融合,借助線上線下、課上課下、書內書外的互動教學模式,使專業課程有品、有理、有料、有趣,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浸潤度,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和使命的喚起。
2.2?提升思政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能力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鍵都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多下“精準”功夫,“做好實化細化工作”,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實踐能力,從而帶動專業課教師更好地將課程思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課教師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要”具體要求,使自身具有更加堅定的政治信仰、方向與態度,帶動、感染和影響其他專業課教師,在政治方向上時刻走在課程思政的前面,為課程思政提供科學的教學內容,奠定強大的思想基礎。同時,可以有效消除其他專業教師對思政課可有可無的誤解,以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加強業務能力學習,提高自身的授課技巧和藝術,結合學校優勢資源,打造特色的思政“品牌課”,在校內營造“重思政、講思政”的良好氛圍,提高思政課在其他專業課教師中的影響力和引領力。思政課教師也要密切關注學生心理和動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讓思政課更加貼風氣、有人氣、接地氣,產生更多實際效應和社會價值,激發專業課教師探索課程思政的熱情。思政課教師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色和優勢,為專業課教師提供更加優質和精準的指導,協力打造出課程思政“金課”,實現教師思政與課程思政雙向賦能。
3?搭建平臺,打造課程思政育人共同體,拓展課程思政建設廣度
3.1?積極探索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
思政課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主干渠道。思政課為學生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旋律,蘊含最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他專業課程包含諸多的德育因素和資源,例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國情懷、科技創新思維培育、科學家精神等,這些具有同樣的育人功能。思政課和其他課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不單單只服務于某一門課程,這些課程資源可以相互借鑒運用。思政課教師要踴躍搭建協同平臺,通過講座、座談會、現場教學觀摩、教師培訓等形式,主動與其他課程教師互動交流,共同挖掘和運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課程思政育人共同體。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研究方向,召集專業課教師和其他黨政部門工作人員,共同組建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在開展工作中,使不同崗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廣泛參與、各抒己見,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例如上海大學的大國方略課程,由思政課教師與文、史、哲、經、管理等多學科教授共同開設,圍繞社會關注的涉及國家大政方針的熱點問題,推出專題式教學,與當代青年一起讀懂中國,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實現資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畫好課程思政“最大同心圓”。
3.2?著力打造課程思政學科支撐平臺
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學科建設是課程建設的基礎,課程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體現”。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思想政治元素和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是相互塑造、相互支持的。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引領作用,加強與其他專業課教師的交流溝通,優勢互補、協同共研,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學理支撐。思政課教師要牽頭組建課程思政教學科研團隊,針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難點、重點問題展開專項研究和學科交叉研究,及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以課題研究反哺日常教學,促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同時,思政課教師和其他專業課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其他學科深度耦合,增進其他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發展規律的把握,激活課程教學的內生動力,形成協同效應、釋放最大效能。通過打造課程思政學科支撐平臺,出一批高質量、值得推廣運用的研究成果,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的良性互動。
4?強化保障,完善課程思政發展長效機制,加大課程思政建設力度
4.1?建立協調管理合作機制
思政課教師助推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既要從思想站位上解決認識困惑,也需要從制度層面加強保障,解決思政課教師的后顧之憂。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要樹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路線圖”,組建好“施工隊”,成立工作機構,加強組織保障。組建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馬克思主義學院規劃協調,其他二級學院落實推進和各職能部門聯動共同參與的課程思政工作組。共同商議課程思政工作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從制度層面促使思政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例如,根據學校專業設置和學科發展情況,從思政課教師的具體研究方向和學院實際需求出發,建立常態化的交流合作機制。由思政課教師和二級學院結對共建,點對點對專業課教師進行業務指導,暢通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信息溝通渠道,強化專業教師育人意識,緩解課程思政建設的人才供需矛盾。高校要從學校層面搭建思政課教師和其他專業課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對話平臺,在場地建設、教師教學科研辦公條件、優質示范課程建設推廣、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經費保障和切實支持,使思政課教師可以傾情投入,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豐富“后勤補給”,更好落實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發展方案。
4.2?優化課程思政激勵評價機制
科學合理有效的激勵評價機制是動力催化劑。思政課教師積極有效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要靠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另一方面則需要相關的激勵評價制度作為保障,二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在激勵機制方面,一是設置專項補助津貼,鼓勵思政課教師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也能凸顯思政課教師的勞動價值。二是高校要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經費投入,設置專項研究課題,激勵思政課教師引領和帶動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和科研,在政策、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在評價機制方面,要將思政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與思政課教師的切身利益相關聯。在教學考評時,要將思政課教師參與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內容、成效等情況納入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在評獎評優時,對于思政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的,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考慮;在職稱職務晉升時,需要以文件規定的形式將思政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作為職稱評審和職務晉升的考評權重構成。通過系列激勵評價機制的保障作用發揮,既可以充分體現思政課教師的獨特價值增強其職業幸福感,又可以使思政課教師勞有所得增強其職業獲得感,進而達到持續激發思政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1).
[3]為建設科技強國而奮斗——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601(2).
[4]習近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把準方向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抓實工作[OL].新華網,20170324.
[5]金德楠.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有機銜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