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立德樹人的有效舉措,課程思政是樹立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目前,在小學學科教學中普遍存在不會思政、不愿思政、不懂思政的現象。小學階段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時期,小學教師應當從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出發,深挖小學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小學階段各個學科的思政育人作用進行充分地發揮。對此,文章研究了小學課程思政的內涵,分析了小學課程思政的現存問題,提出了實施小學課程思政的具體措施,以供廣大小學教師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小學;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9-0124-04
一、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教學中各個方面與環節的融入是課程思政的本質。課程思政并不是一種教學活動或一門具體的學科,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是課程思政的目標與宗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與小學各個學科教學的有效結合既有助于小學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理想信念,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是小學學科教學的中心環節,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教學的主線。因此,小學教師應當明確思政教育和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將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進行深度的結合,進而促進我國小學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二、 小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內涵
小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具有豐富的內涵,旨在構建全方位、全學科、全員的育人格局,并明確科學的育人目標。課程思政不僅僅是單一的政治課程,而是通過各學科的教學實踐和內容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思想觀。首先,課程思政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無論是語文、數學、科學還是藝術、體育等學科,都應當通過教材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其次,課程思政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開展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思想品質和思維能力。此外,課程思政還包括品德教育的內容。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道德觀念,通過情感教育、行為規范引導、道德啟蒙等方式,塑造學生積極向上、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品德風貌。
課程思政的內涵可以從活動類、理念類、引領類和體系類四個主要類別來劃分和理解。這些類別的目的是全面貫徹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向,構建全方位、全學科、全員的育人格局,并明確科學的育人目標。活動類代表認為課程是思政教育的載體,通過充分挖掘課程的固有資源與德育因素,體現課程思政的內涵。這意味著在小學教學中,課程思政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活動,更是一種方式,通過各類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習慣。理念類代表認為課程思政的本質是一種課程觀念。這意味著課程思政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中。引領類代表認為課程思政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方向。教師應該通過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感態度。體系類代表認為從專業教育、綜合素養、思想政治理論等三個角度出發,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是課程思政的內涵所在。這意味著課程思政應該有一個系統化的教育體系,包括專業教育、跨學科素養和思想政治理論的有機結合。
三、 小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目標趨向功利化
調查研究顯示,小學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的積極性、參與度和主動性相對較低。部分教師只有在上級要求下才會考慮課程思政,而在平時教學中則忽視了它的重要性。這種現象導致小學學科教學中課程思政目標趨向功利化。一方面,部分教師認為在小學教育中,專門的課程思政是多余的,只要思政教育滲透學科教學中即可。這種觀念使得他們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因此,只有部分教師意識到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并愿意在教學中積極實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研活動,許多學校僅在開學初召開動員大會,之后便沒有持續的支持和組織。這導致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上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同時,缺乏團隊協作機制也限制了教師對學科課程思政的積極探索。這種功利化的趨勢使得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時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他們往往將課程思政簡單地看作是達到某種功效的手段,而忽視了其深層次的教育意義。課程思政被割裂出學科教學,變成了形式化、機械化的教學內容,無法真正發揮其育人的作用。
(二)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脫節
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傳統重教輕育觀念,導致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嚴重脫節。這種觀念使得知識與育人的共同體觀念在小學教學中沒有得到深刻影響。部分教師將育人的工作任務交給學校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班主任甚至家長來完成,而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教授專業學科知識與技能上。這種做法導致了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的分離。此外,緊張的課時安排也擠占了開展思政教育的課堂時間。小學教學中的課時安排通常緊湊,各門學科的知識點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使得教師很難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政教育的內容。這導致了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之間的權衡與取舍,往往使得思政教育在課堂上受到忽視。以成績為主的教學目標也使得教師難以對成績差且基礎薄弱的學生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活動。在追求優異成績的壓力下,教師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科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技巧的培養上,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這導致思政教育成為次要的甚至被忽略的部分,無法得到應有的關注和發展。
(三)缺乏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
教師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對教材中知識進行深度加工與轉換的能力即是對教材的開發能力。因此,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即是把教材知識加工轉換為思政資源的能力。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效果受到了自身教材開發能力的極大影響。同時,不同小學學科教材中思政元素的顯示度與包含度也影響了教師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存在于所有的小學學科教材中。然而,不同的學科性質使思政元素在顯性學科知識的背后隱藏起來。這種隱藏狀態使教師只有通過深度的加工與提煉才能將學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來。此外,課程思政是對人文素養培育的一種強調,更加偏向于文科范疇,這為數學等偏理科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增加了難度??茖W、人文、綜合實踐活動、體藝是劃分小學課程的四種類別。與數學等科學類課程相比,語文、英語等人文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較為容易被教師挖掘。
(四)缺少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
在小學教學改革中,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重要的導向。然而,在當前的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教學評價機制,給教學評價帶來了諸多問題。人云亦云和極端化的評價方式在小學教學實踐中頻繁出現。部分教師將小學學科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視為形式化的政治任務,將政治標簽貼在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上。部分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時忽視了學科知識的教授,只注重突出思政教育。因此,在教學評價的實際過程中,教師過于關注思政教學在課程中的比重,嚴重偏離了技能和知識的教學評價目標,只關注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而忽視了小學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這種現象可能是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準確和全面導致的。部分教師可能對課程思政存在誤解,認為它只是一種政治任務,而不是學科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誤解導致教師在教學評價中過于強調思政教學的標簽和表面,而忽視了學科知識的教學和評價。另外,當前的教育體制和制度也可能對教師的評價偏向產生影響。在有些地方,教師的評價仍然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這給教師帶來了壓力,使得他們更加關注學生的考試表現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教授學科知識和應試技巧上,而對課程思政的教學和評價產生偏差。
四、 小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
(一)明確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小學教師應重視價值傳播,避免過分偏重學科知識的講授。他們應堅守教育育人的職責,并樹立牢固的育人意識。為了解決教書和育人之間的割裂問題,教師需要明確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充分發揮自身在小學學科教學中的育人作用,并將能力培養、知識教授和思想引領教育與小學學科的教學內容結合。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篇富有價值觀的文學作品,并在講解生字生詞和課文結構的同時,通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榜樣人物進行對比。比如,在講解《諾曼底號遇難記》時,教師可以將哈爾威船長面對災難時不惜犧牲生命,拯救全船船員與乘客的故事與鐘南山院士直面疫情、奔赴武漢救援的事跡結合。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可以感受到鐘南山院士與哈爾威船長的美好品格,深刻理解敬業奉獻精神,并樹立學習的榜樣。這樣將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結合,達到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小學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教學方法和活動來促進課程思政的實施。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社會實踐等,讓他們親身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應用和影響;開展班級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問題和社會現象,培養他們的價值判斷和批判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歷史故事,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欣賞。
(二)有效融合思政理論與教學實踐
小學教師個人的思政教學水平是發揮課程思政有效性的關鍵因素。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可行性與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以及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教學實踐是提升自身思政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為了幫助小學教師提升思政教學水平,學校應開展課程思政的培訓活動,包括為各學科教師講解課程思政的實施建議、意義、背景、內涵等內容,科學地指導教師提高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與理解水平。通過培訓,教師可以了解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學習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學水平。他們可以通過關注國際與國家政治動態,了解最新的思政理論和實踐,從而轉變自身的思政教學理念。此外,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參加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加強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與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這些努力可以使教師深入地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能夠將其有效地融入小學學科教學中。在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組織教師開展跨學校、跨學科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交流活動也是非常有益的。這樣的活動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和合作,激發他們對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并幫助教師樹立堅定的課程思政信念。通過交流活動,教師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在小學教學中的深入發展。
(三)深度開發教材的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小學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效果。然而,任何一本教材都無法完全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小學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的可挖掘性與小學教師的教材開發能力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外在思政元素的添加會導致課程思政教學逐漸形式化與標簽化。針對這一問題,小學教師應關注小學教材本身,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度的挖掘。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美麗的西雙版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民族團結的角度出發,根據本課內容繪制思政元素圖譜,對教材中關于民族團結的思政元素進行開發。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在欣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美麗風光的同時,可以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國家民族意識。此外,小學教師還可以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廣泛涉獵相關領域的知識,提升教材開發能力。他們可以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不斷學習與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挖掘能力。同時,教師應注重與學科教研組、學校教研團隊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分享經驗和教學資源,共同探索如何將思政元素與學科教學融合,使教材真正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在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時,小學教師還應注意避免形式化和標簽化的教學方式。他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實地考察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參與,使他們在學科學習中更好地體驗思政教育的內涵。
(四)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
小學學科教學中課程思政實施的風向標是對教學科學的評價??茖W完善的評價機制不僅能夠引導小學教師團結一致,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育人作用,還能夠使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得以全方位、全程、全員地實現。因此,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觀察、訪談、測驗量表、認知問卷等多種方式來構建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等來了解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同時,教師可以運用訪談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深入對話,了解他們對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理解和思考。此外,測驗量表和認知問卷可以用于評估學生對思政知識、概念的掌握程度,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發展。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黃山的美景。在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進行同伴互評,通過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來評價他們的表現。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對學生的介紹表現進行評價和反饋。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的學習情況和思考能力,幫助教師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提升課程思政的有效性。通過構建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能夠準確地評估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的表現和發展,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評價結果也可以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指導他們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思政教學水平。
五、 結論
綜上所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關鍵在于小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核心素養是課程思政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的導向。目前,我國的課程思政教育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存在著思政目標脫離小學教學內容、對小學教材中思政資源的挖掘不充分、思政教學的過程生硬、思政課程評價的比重失衡等問題。對此,小學教師應當將思政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學水平,深度開發小學教材內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提前設立思政目標,對課程思政中的育人立意進行實踐,根據思政教育的特殊性來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進而從學科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等三個維度來促進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個人初步成長。
參考文獻:
[1]許建華,吳小蓉.新時代小學教育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J].文科愛好者,2023(2):103-105.
[2]王慧晶.新課改下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思考[J].教育藝術,2023(4):62-63.
[3]樊常娥.小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探索和實踐[J].求知導刊,2023(3):110-112,121.
[4]葉蓉.小學音樂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實踐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0):48-50.
[5]朱天明.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研究[J].教師博覽,2022(12):36-37.
[6]石艷春.小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21(Z5):95-96.
作者簡介:焦昊馳(1985~),男,漢族,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耿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思政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