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啟輝
〔摘? ? 要〕? 本文以小學科學《制作我的小樂器》一課為例,探究教學中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首先,課前借助微課預習,激發學生對樂器制作的興趣,為探究打下基礎。其次,課中組織多元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意識。活動中教師也要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系統掌握探究方法。接著,構建科學教學評價體系,評估學生在樂器制作過程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布置相應的任務,延伸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20-0052-03
探究能力是指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進行獨立思考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僅可以增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推理、解釋等科學方法,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制作我的小樂器》一課為學生提供了探究學習機會,通過手工制作小樂器,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到科學實踐的樂趣,還能在實踐中學習到科學原理。
一、課前借助微課預習,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課前借助微課預習,是一種現代教育手段。通過提供短小精練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前有機會提前了解教學內容,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微課作為一種多媒體形式的教學,可以將知識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習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首先,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微視頻、閱讀相關文檔等,了解樂器制作的基本原理、所需材料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樣的預習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前掌握一定的知識背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對樂器制作的好奇心和興趣,為即將開展的課堂探究活動提供積極的心理準備。其次,微課預習為學生提供了更靈活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時間安排,在課前自主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預習。這種自主性和靈活性能夠使學生在一個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下進行預習,避免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學生可以多次重復觀看和學習微課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為課堂探究活動的深入進行奠定堅實基礎。最后,微課預習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搜索獲取更多的相關資料,豐富知識面,增加對樂器制作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或教師的指導,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的探究活動提供積極的學習支持。
二、課中組織多元化教學活動,強化學生探究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將知識單向灌輸給學生,而多元教學活動則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養他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將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出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
在《制作我的小樂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首先,可以設置小組合作制作樂器的任務。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制作一種樂器,如鼓、吉他或木琴等。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共同商討和決策,選擇合適的制作方法和材料。合作制作樂器,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樂器制作過程的探究意識。其次,教師可以設置觀察實驗環節。在學生制作完成后,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實驗,發現樂器不同部位對音色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材料或結構來改變音色。通過觀察實驗,學生將主動探究樂器音色形成的原理,培養他們的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接著,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不同材料制作的樂器發出的聲音不同?”“如何使樂器的音色更加悅耳動聽?”學生通過探索和實驗,自主尋找答案,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討論和總結,進而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意識。在條件允許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樂器制作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這樣,學生就會對樂器制作的發展和演變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樂器的制作產生更高的興趣和熱情。
三、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指導,教給學生探究方法
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在活動中,教師應發揮指導者的作用,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讓他們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教師不僅應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搜集數據、進行分析和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將逐漸形成獨立探究的能力,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探索者,實現知識的內化和應用。
在《制作我的小樂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觀察和思考,引導他們主動提出關于樂器聲音特點、材料選擇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探究興趣,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其次,在樂器制作的實踐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實驗的設計步驟和方法,如獨立變量、因變量的確定,數據的搜集和記錄等。并教授學生分析實踐結果和總結經驗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可以學會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解決問題,增強實驗操作和數據處理的技能。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學習進度,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在學生進行樂器制作和探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輔導和解答,幫助學生克服障礙,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通過教師個性化的指導,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探究能力。
四、構建教學評價體系,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為了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發展,需要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傳統的教育評價主要側重知識的掌握和記憶,忽視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而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應該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包括學生的探究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在科學的評價體系下,教師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水平,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和支持,推動學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升。
在《制作我的小樂器》這節課中,教師首先要在課程設計中明確學習目標,將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重要的評價維度。例如,設定學生需要通過樂器制作探究不同材料對樂器音色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要求學生合作制作樂器,促進學生的溝通協作和團隊合作能力。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探究能力。除了傳統的筆試和口試,教師還可以采用實驗報告、小組展示、學習筆記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學生制作樂器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詳細描述他們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和結果分析。通過實驗報告,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樂器制作過程的探究和總結能力。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過程。在小組合作制作樂器的任務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內互評,評價每個組員在制作過程中的貢獻和表現。通過自評和互評,學生將更加自覺地反思自己的學習和探究過程,形成對學習效果的客觀認識,為進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制訂改進計劃。
五、分層布置課后探究任務,延伸課堂教學效果
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都有差異,因此,對學生分層布置探究任務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設計更具挑戰性的探究任務,鼓勵他們深入探索問題,發展創新能力;而對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設計簡單易懂的探究任務,幫助他們逐步掌握探究方法,培養探究興趣。通過分層布置課后探究任務,延伸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升。
為此,教師在教學《制作我的小樂器》時,對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更具挑戰性的探究任務,如要求他們通過調查和實驗,探究不同材料對樂器音色的影響,并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和結論。這樣的任務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更深入的學習體驗。對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更簡單易懂的探究任務。如要求他們通過觀察和簡單的實驗,探究樂器聲音的高低和音量大小與樂器結構的關系。這樣的任務將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探究方法,培養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激發他們對樂器制作的興趣。在任務布置后,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逐步適應探究過程,逐漸提升探究能力。分層布置課后探究任務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將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和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合理組合在一起,鼓勵他們相互學習和合作探究。在小組合作中,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充當導師角色,幫助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理解任務和解決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能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協作能力。
綜上所述,課前微課預習、課中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活動中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分層布置課后探究任務等策略,應有機地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這些策略的有機結合,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的學習者。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實踐這些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呂卉.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策略[J].新教育,2023(14):46-48.
[2]王仕群.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的價值與實施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31):94-95.
[3]韓春蓉.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科學思維培養的實踐研究[J].遼寧教育,2022(21):39-42.
[4]談明娟.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研究[J].科幻畫報,2022(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