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書 陳秀華
〔摘? ? 要〕?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貼近于生活的信息化學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可以更直觀、更具體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義,接著介紹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最終詳細闡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 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20-0070-03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心智不夠成熟、人生閱歷不足等方面的原因,還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思想道德品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對學生形成正向思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以及健康向上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嚴格貫徹落實“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這一教學理念,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信息化課堂,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受到沖擊,發揮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魅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逐漸愛上道德與法治學習,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小學是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重要的啟蒙時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向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法律意識,使學生可以正向發展,未來做一個擁有高素質并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突破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形式。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可以擴充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還可以借助圖片、視頻等方式讓學生直觀地學習相關知識,為學生營造更有趣、更精彩的課堂學習氛圍。總的來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最終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專注度不足
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影響,大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已經習慣于單方面地講述知識,課堂教學方式多以“跟我學、跟我做”為主,教師更關注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是否真正喜愛道德與法治學習毫不關心,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近乎為零。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來源,許多教師卻忽略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課堂當中“思想開小差”“發呆”“交頭接耳”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的專注度不足,其更樂意將自己的精力放在有趣的事物上。
(二)課堂互動較少,課堂氛圍不活躍
小學道德與法治跟生活有著莫大的聯系,唯有使學生真正體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才能有效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綜合素養,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許多教師更注重指引學生學習或者背誦相關知識,在課堂教學當中很少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從而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氛圍十分沉悶。在這種沉悶、死板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學生體會不到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樂趣和意義,也就無法全身心地融入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三、巧用信息技術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
(一)發掘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眾所周知,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有著十分豐富的教學資源,其知識覆蓋面十分廣泛,剛好彌補了教材內容不足這一問題。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閱歷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在開展閱讀的同時逐漸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養成正向的思想道德品質。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借助于互聯網的力量擴充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展現更多與課程相關的素材,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綜合素養。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三年級下冊《四通八達的交通》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前對家鄉的交通發展史進行了詳細的搜索,并在搜索過后整合了全部資源,在課堂上借助視頻的方式呈現了近年來家鄉交通設施以及路況的變遷,其中有新建的橋梁、重修的馬路,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經濟發展有多么迅速。在教學完教材內容過后,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后借助發達的互聯網收集各類交通工具的優勢。如小明收集的交通工具優勢如下:摩托車,速度快、車流量小,方便騎行;公交車,載客容量大、出行方便;地鐵,速度快、噪聲小、節省土地……由此,教師借助信息科技的力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學生了解了現代多種多樣的交通方式以及各類交通工具各自的優勢,對家鄉這些年來交通變化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二)呈現教材內容,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雖然在面對一切新鮮事物時都有著十分強烈的求知欲,但也都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小學生更樂于學習伴有豐富圖片的教材,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大多以文字教學為主,雖然教材中會出現少量圖片,但是學生對大量的文字學習還是出現了“不想看、不想學”的心理。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適時播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圖片和視頻,直觀地為學生呈現教材內容,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受到沖擊,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生動、有趣,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五年級上冊《中華民族一家親》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呈現了“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合影”圖片,讓學生初步體會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的集合體這一概念。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了各個民族傳統服飾的圖片。學生在看到這些圖片時紛紛感嘆:“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特色,他們的衣服真好看。”隨后,教師借助視頻的形式為學生播放了每個民族的創造歷史以及他們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都十分投入,所有學生的目光都集中在視頻當中,觀看結束后,他們對其他民族都變得更加尊重,對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這一概念認識更加深刻。最后,教師再次借助多媒體,為學生介紹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分布特點,雖然是教材上原有的內容,但是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得更加專注和積極。教師借助多媒體直觀呈現教材上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時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其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
(三)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要素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能否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是評判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模式的構建更能引發學生的探索思維,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要素。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點,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掌握學生的思維水平,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更為貼切的教學情境中學習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理論,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三年級上冊《走近我們的老師》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首先,借助多媒體將學生的班主任王老師的一日生活時間表展示出來,其中的內容為:早上5點起床,7點到達學校……晚上6點離開學校……學生在看完時間表后,紛紛感受到教師的不易,所有學生都理解了原來教師的任務遠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艱巨。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一段王老師校園生活的剪輯視頻。學生在觀看時都感受到王老師每時每刻都在為學生做貢獻,他的所有行動都以服務學生為核心,有的學生甚至偷偷流下了感激的淚水。最后,教師讓學生每人留下一句想要對王老師說的話,并要求他們自己用電腦記錄下這些話,并轉告給王老師。小強第一個舉手說道:“原本真的不知道王老師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由衷地感謝您,一定不會辜負您的希望,努力學習!”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了王老師校園生活的相關視頻,引導學生了解王老師為教學做出的貢獻,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感激之情,他們在這樣的氛圍下獲得了十分深刻的學習體驗。
(四)借助微課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下,微課資源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其主要以教學視頻為主體,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具有短小精練等諸多優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資源的這一特點,將微課引入學生的學習中,發揮教師是學生學習“指路燈”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充分借助微課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內容。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對抗日戰爭的了解并不透徹,他們對戰爭的認識存在誤區,對共產黨在此次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不充分。因此,教師在課前準備環節,讓學生自行觀看微視頻,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歷史信息,加深國家記憶,增強國家意識。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再次播放共產黨的歷史以及發展過程的視頻,讓學生自學視頻,了解共產黨的理念以及光榮傳統。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讀一讀教材上的文本內容,之后,借助微視頻播放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中做出了哪些貢獻。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借助微課,優化教學資源,并逐步引導學生自行學習教材內容,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和道德與法治知識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五)搭建交流平臺,增加學生表達機會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大部分小學生已經開始在網上“遨游”,很多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社交軟件,但是卻很少有學生將這些資源運用于學習當中。而生活中處處蘊含著道德與法治知識和現象,學生能發現它但是卻不能及時將這類想象分享與表達出來。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主動搭建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主動交流,從而在不斷地表達與互動中逐漸提高道德與法治知識水平。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愛護地球,共同責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QQ這一社交軟件,在QQ上創建QQ群,并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學生在遇到相關保護地球的新聞或者其他事件時,在QQ群中分享出來,大家可以在學生分享過后談一談自己的見解和感想。如小明在生活中看到了這樣一個新聞:非洲的水資源十分稀缺,那里的人很少洗頭、洗澡,每家一個星期的生活用水只有兩小桶。小明把這條新聞分享在群中,學生紛紛響應并交流起來。小芳說:“水資源真的非常珍貴,我以后一定要節約用水,要努力做到一水多用,希望節約下來的水資源可以幫助他們。”像這樣,教師通過QQ群的搭建,為所有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交流的平臺,學生在遇到感觸較深的事時能夠及時分享,在彼此分享交流時也能夠學到更多知識。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的重要載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全面了解信息技術的優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改革創新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在更為新穎的課堂上學習相關知識,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為培養我國新時代新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秋雅.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1(11):55-56.
[2]方宇.談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8):95-96.
[3]陳琳琳,周廣文.論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融合[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4):47-48.
[4]曾淑和.信息技術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整合的研究[J].名師在線,2021(1):59-60.
[5]王娜.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J].學園,2020(2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