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沁源
〔摘? ? 要〕? 科學科目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綜合科目,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堂學習的關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認識自然、熱愛自然的好習慣,培育科學素養(yǎng)需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學階段做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成為新課改的重要追求,在科學課程中也是如此。在科學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讓學生具備能夠終身發(fā)展以及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科學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科學意識和思維品質(zhì),同時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展開求實和創(chuàng)新,進行實驗探究,打開接近科學、探索自然的大門。
〔關鍵詞〕? 小學科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20-0139-03
在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在這一培養(yǎng)目標之下,小學科學教學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改變傳統(tǒng)科學教學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和其他科目相比,科學課程的覆蓋面較為廣闊,科學知識難度也比較大,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的邏輯性,其在小學教育中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圍繞著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展開論述,希望為有關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一、小學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些教師由于個人素養(yǎng)的限制缺乏專業(yè)科學知識,因此在實際課堂上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把科學課本當作課文來朗讀,這樣的教學起不到實際效果,有些教育工作者并非專業(yè)的科學老師,他們是由其他教師兼任的,教育方法相對固定,僅僅通過讀課文、看課件的形式展開教學,這樣的方法會讓學生對科學課程設置不感興趣,影響整體課堂的教育質(zhì)量,甚至有些學生會認為科學學科毫無用處。科學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索和探究,讓他們在興趣、知識、能力等不同方面實現(xiàn)同步進步與和諧發(fā)展,在人生態(tài)度上需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然而在實際教學時由于學生熱情的缺乏,導致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程毫無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和學生對科學觀念的看法。
(二)教學質(zhì)量不高
大多數(shù)小學課堂上班級人數(shù)眾多,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不能夠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感受,也不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和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教育計劃,設置合理的教育目標,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案。有一些教育領導部門缺乏對科學課程的重視,大多數(shù)采用公開授課的形式,并且課時不夠,大部分的科學課都只安排了一學期6~7個課時,然而在公共課的講授中教師由于聽課人數(shù)眾多無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也無法兼顧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難以科學有效地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照本宣科是他們最習慣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形式過于落后,無法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質(zhì)量,也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小學科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途徑
(一)精心設計實驗教學
好奇心是小學生的本能,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他們雖然缺乏社會閱歷,但是對萬事萬物抱有本能的好奇,這恰恰是開啟科學探究的動力之所在。好奇心也是求知欲的前提,指的是對事物本身產(chǎn)生興趣之后再通過探索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是淺嘗輒止就可以實現(xiàn)目標的。這一過程需要對事物的表象進行超越,在不同的經(jīng)驗和實踐中找到事件的共同點,對現(xiàn)象產(chǎn)生興趣,從而形成對現(xiàn)象規(guī)律的總結和理性判斷。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學生,他們始終都有對外界事物好奇的點,但是不同年齡的學生表達好奇的方式是不同的,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要讓他們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首先就要點燃他們的好奇心,最好的方法就是運用實驗的技巧來實現(xiàn)這一目的,通過科學實驗的設置,能夠讓外界事物和自然界中的事物對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吸引力。教師在設置實驗課的時候,一般來說一個課時只需要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探究,并且在設計實驗的時候不要過度凸顯正確性和理論性,而是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充分激發(fā)學生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展開深度思考。
比如在蘇教版科學教材摩擦力相關內(nèi)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和摩擦力有關的實驗,先提出問題,比如橡皮擦放在紙上為什么不會滑落?人在地板上行走為什么不會摔倒?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進行實驗,比如把硬幣放在紙幣的邊緣,用木筷提米,這些小實驗都能夠讓學生發(fā)現(xiàn)天地間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保護著我們,那就是摩擦力,如果沒有了摩擦力,這個世界將會完全喪失秩序。學生在通過實驗觀察現(xiàn)象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明確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又如教師可以升級可樂噴泉小實驗,讓學生了解可樂里的氣體究竟是什么,它為什么有必要存在。教師可以把一粒薄荷糖放入可樂瓶中搖勻,接下來打開瓶蓋引起噴泉現(xiàn)象,引導學生觀察噴出的氣體是什么樣的,有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會出現(xiàn)噴泉現(xiàn)象。接下來再把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入可樂瓶之中,讓學生觀察分別又會產(chǎn)生怎樣的現(xiàn)象,對比這些物質(zhì)和可樂發(fā)生反應的不同現(xiàn)象,帶領學生去探究可樂的成分以及反應的形成原因。
又如在學習與重心相關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會爬坡的球這個小實驗,讓一個紙球從底部自己爬上去,這顛覆了人們常規(guī)的認知,因此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進而讓學生猜測紙球內(nèi)部有怎樣的結構設計,接下來讓學生自己制作紙球驗證實驗猜想。在以上案例的設計中,始終把趣味性放在實驗的首要位置,用實驗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疑惑和探索欲,從而讓科學精神發(fā)揮應有的魅力。
(二)提出引導性問題
問題的設置可以采用抖包袱的形式,激發(fā)學生探究自然和萬物的興趣,小學科學課程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升,對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在于此,教師需要嘗試著變換多種形式和手段,加強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xiàn)和維護,讓學生對自然和科學保持持久而獨立的探究興趣與思維能力。在學習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擁有高效正確的學習思路,這一點需要教師的引導,通過引導性問題的設計和提出,能夠讓他們的思維有方向有針對性。比如在植物的生長變化相關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種子是如何萌芽、如何生根、如何開花的?又是如何結果的?接下來在視頻播放中可以配上語言講解,讓學生對植物的生長過程有一個直觀立體的認知,為今后的生物學習打下基礎。學生也可以在此基礎之上設想植物的生長過程和光合作用的過程,進而讓他們對有關知識有更加科學理性的認知,從科學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不是局限在童年所接觸的童話故事中。
(三)拓展課外活動
除了大膽設置疑問之外,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的形式展開小學科學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學生課內(nèi)教學的第二課堂,雖然課堂教學是科學教學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徑,通過第二課堂的營造和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科學知識,擁有更加廣闊的學習視角和空間。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一定要保持敞開的心態(tài)和方法,也就是說,基礎教育不要局限在一畝三分地之內(nèi),而是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室外,拓展教學活動的空間。小學科學課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作為教師可以在深刻分析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之上,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類型的課外實踐活動中,比如讓學生自己親手播種下一顆種子,或者親手喂養(yǎng)一下小動物,讓學生體驗到自然和科學的學習樂趣,通過課外活動的學習過程能夠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實踐和培養(yǎng),但要注意以上活動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四)引導小組合作
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是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之一,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利用團隊合作與小組配合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雙重提高。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加速對學生的思考實踐的指導,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養(yǎng)成探究能力,提高綜合素養(yǎng)。在新課改相關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可以事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且為每一個小組命名,提高學生對科學課程的整體參與率。為了解決有些學生在小組實驗中偷懶的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分工記錄形式,發(fā)揮小組教學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情基礎和教學內(nèi)容,對實驗小組展開劃分,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中都有自己的任務需要完成,分工明確才能責任到人,使學生在參與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是有任務的,而不是可以偷懶的。
比如在學習“做一頂帽子”的相關課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能夠接觸到的材料設計一頂遮陽帽,這項實驗不需要太多的人,可以同桌兩個人一組,互相商量一下選擇怎樣的材料,設計什么樣的造型,什么樣的顏色,最后把自己的想法用彩色水筆畫在白紙上,每一個小組派遣一位同學上來選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選好之后就可以投入制作過程中了。帽子制作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小組展示一下自己的帽子作品,并且派遣一位同學闡述一下這頂帽子用的是怎樣的設計方法和設計思想,有怎樣的防曬效果,并且說一說你的防曬理由。比如有些同學會把整體的帽子都涂黑,認為黑色吸熱,還有些同學會把帽檐剪裁得很長,認為這樣可以遮擋陽光。教師不要對學生的設計做出過多的評判,而是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學生展示完畢之后可以邀請一些學生當評委,看一看哪一組學生設計的遮陽帽既防曬又美觀,能夠得到最高分,按照學生的分數(shù)排序,得到小紅花最多的組可以獲得棒棒糖的獎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每位學生的動手能力都得到發(fā)揮,在小組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價值,了解了紫外線知識和原理,通過設計和改進作品,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需要選擇正確的方法,改變傳統(tǒng)科學教學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整體教學質(zhì)量,選擇正確的手段,讓學生更加感興趣。具體而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對科學實驗的設計和運用,同時還需要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也可以拓寬課堂第二空間,組織課外活動。除此之外需要對科學教育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每一位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發(fā)揮,提高課堂整體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喻伯軍.《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S]北京:教基〔2019〕16號,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