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問題逐漸嚴重,因此數學課程改革迫在眉睫。雖然目前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了生活化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文章分析了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期提高教學生活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教學生活化概念
教學生活化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的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旨在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教學中通過運用生活素材,提高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完成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教學生活化不僅讓學生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能夠讓學生實現理想的生活目標。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將數學知識的講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發現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一)對生活化的認知不足
就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的教師都能夠做到生活化教學,但若只是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會導致教學淪為形式,無法真正地發揮出教學生活化的效用。大部分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的認知不夠,只局限于課堂導入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之中。其實教學生活化的作用,并不僅僅只是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更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思維滲透。若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的認知不足,將引起教學行為偏差,導致教學生活化流于表面。
(二)教學生活化的素材缺乏層次
數學生活化的本質就是讓數學回到實際生活中,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生活情境營造過于隨意甚至流于形式,無法為學生營造出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反而會擾亂學生的注意力。還有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所謂數學教學生活化,就只是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在數學素材中進行數學教學,導致數學課堂變為游戲課、活動課,阻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學生活化并不僅僅是要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更是要讓學生能夠透過生活化的過程來形成數學思維。
(三)教學生活化情境脫離數學
部分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流于形式,導致情境和數學教學相脫節,無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沒有發揮出其真正的導向作用。雖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鋪設了生活情境,但是其情境脫離了數學知識本身,有時甚至毫無關系。若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這并不能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對生活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反而會讓學生沉溺其中迷失學習的方向,影響其學習效果。
(四)材料與學生體驗相分離
雖然部分教師在課堂中注重引入含有生活元素的素材,但素材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甚遠,學生對這一類的材料難以理解,更無法分析和理解材料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如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課程中,教師不能單純地依靠鐘表讓學生認識表盤,還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回想每天的時間安排,來教學生認識鐘面,學會看時間,幫助學生建立起時間觀念,讓學生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數學,拉近教材與學生體驗之間的距離。
(五)評價方式單一
就目前數學教學現狀來看,采用的教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應試考試的壓力讓家長與學校更關心學生的考試分數,因此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采用題海戰術來鍛煉學生的考試技巧,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部分教師甚至認為教學生活化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利于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班級評比,都是按照平均分進行排名,教師也以學生成績的好壞為基準對學生進行排名,甚至家長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以學生考試分數為依據。教學評價系統的單一性,嚴重阻礙了教學生活化的進程,制約著學生的素質發展。
三、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改進措施
(一)提高教師教學生活化的能力
1. 提高對教學生活化的認知
數學教師想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生活化的意識,讓學生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數學知識框架,那么教師自身就需要對教學生活化樹立起正確的認知。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其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在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樹立起教學生活化的意識,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教師要積極地參與培訓,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深化自身對教學生活化的理解。
2. 提高對教學生活化素材的整合能力
教材作為主要的教學資料,教師不能對其進行照本宣科的應用,要合理地利用生活化素材,重新整合教材中的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更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直觀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3. 加強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數學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地體現出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讓學生在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數學數理形成的過程,鍛煉其數學思維能力,搭建完整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1. 教學語言符合生活化特點
由于數學知識有比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自己的教學語言符合教學生活化的特點,用具體生活化的語言描述抽象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如教師可以利用編制兒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數學概念,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
2.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其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樹立起應用的意識。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出生活化的情境,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保證教學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平均數”時,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讓學生去考慮平均分配的問題,借由生活情境的營造,自然而然地進入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準備好幾個糖果將其分派給不同的學習小組,讓每一個小組對領到的糖果進行合理分配,要求對整個分配的過程進行記錄,并對本組所采用的分配方案以及最終的分配結果進行整合,最終以組為單位在課堂中完成匯報。學生能夠借由每一個人所分到的糖果數來掌握所有人獲得同樣數量的物體才叫作平均數。用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導學,并且借由實踐活動,讓學生去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3. 設置具有生活化特征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設問作為課堂導入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其認知水平,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發揮出問題的導向作用,循序漸進地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有層次地學習、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在課堂提問時,教師可以用生活化的問題來拉近數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來探尋問題的解決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起系統性的知識框架,掌握更為科學的學習方式,從而將數學知識靈活地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如在學習“平均數”的應用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學生A和學生B在進行投籃比賽,投進一個球記三分,學生A得到了30分,學生B獲得了50分,請問誰投進的數量更多?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回答,學生B投進的最多。接著教師可以用反問的方式來詢問學生是否確定自己的答案,并再次提醒問題中學生A和學生B的投籃次數是不同的,學生A投了15次,學生B投了30次。在這樣的基礎上,根據比賽結果能夠得出誰的投籃技術更好呢?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知識呢?通過這一舉例,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來進行思考,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拉近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增強其應用意識。
4. 布置符合生活化的作業
布置教學生活化的作業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課后習題題目要生活化。就目前小學數學的課后作業來看,主要是以課后習題以及相對應的練習冊為主。雖然教材提供了足夠的課后習題,但是生活化的程度并不高,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設置生活化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在復習鞏固已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第二,數學實踐活動生活化。數學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教師布置課外實踐活動時,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其數學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第三,生活化的數學日記。數學日記能夠幫助學生記錄下學習數學的體會和感悟,做好學習總結,通過日記總結學習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鍛煉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日記也能夠為教師提供教學生活素材,教師通過學生的數學日記獲得生活化的素材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創設更加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以保證教學生活化的順利開展。
(三)建立教學生活化評價體系
1. 考試方式體現教學生活化
只有建立適合教學生活化的評價體系,才能夠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傳統的數學測驗主要以選擇題為主,答案固定,學生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技巧,即便知識掌握程度不高,也能夠取得不錯的考試成績,這與生活化教學相背離。生活化教學注重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高其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要建立教學生活化的評價體系,需要改變數學考試的方式。要增加主觀題目在數學考試中的比重,讓學生在解答主觀題的過程中,形成生活體驗,將其應用于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將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課堂的學習情況都納入考核中,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綜合的考量,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
2. 評價內容體現教學生活化
評價內容體現教學生活化,要求評價內容更加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包括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課堂表現等綜合評價。教師主要針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包括對學生的上課情況以及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還包括對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行為的評價。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提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曹一鳴. 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與“數學化”[J]. 中國教育學刊,2006(02):46-48+58.
[2]吳國敏.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 新課程(小學),2014(04):60.
[3]祝家宏.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路徑[J]. 家長,2022(07):112-114.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