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銳 魏思文 張海景
〔內容提要〕為推進新時代東北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發表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系統形成關于新時代東北振興重要論述。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東北振興離不開教育的支持。本文從國家層面出發,深刻領悟東北振興的偉大意義,科技強國,人才興國,教育在東北振興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振興東北,就要充分發揮地區教育優勢。
〔關鍵詞〕東北振興;教育優勢;高等教育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發出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偉大號召。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是黨的二十大確定的重要戰略任務,今后三年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時期,要充分發揮地域特色產業,全力以赴,把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新突破作為要務予以攻堅,深刻領會“五個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上下功夫,一體落實、一體推進,堅定不移把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付諸行動、見之于成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明白機遇與困難并存,敢于挑戰,戰勝困難,迎接勝利。
教育事關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和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在東北振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所謂科技興國、人才強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不僅可以實現自我價值,也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辦好優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也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實施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著重培養優勢領域和領軍人才,在部分“卡脖子”難題上集中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要抓住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圍繞著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等,主動加強與企業、科研院的協同創新,以高質量的成果助力東北全面振興。
二、東北地區教育現狀
(1)東北三省有著比較豐厚的高等教育資源(見表1),東北三省普通高校有260所,占全國總數的9.43%,2022年最新統計東北三省人口近1億,在全國14億人口中占比并不算多,但有“雙一流”高校11所,“985”院校4所,“211”院校11所,哈爾濱工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長春理工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延邊大學等東北地區大學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

(2)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發展,東北地區的教育經費也在逐步增長(見表2和表3)。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僅3849.08億元,而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投入已達到5.3萬億元,其中遼寧省投入1098.86億元,吉林省720.48億元,黑龍江省842.27億元,相較于2001年的教育經費幾乎是10倍的增長比率,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正在蓬勃發展,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教育;在全國文盲率的統計中,東北三省均低于全國平均,尤其在2020年遼寧省文盲率僅為1.6%,創歷史新低,同時也證明了東三省對基礎教育的高度重視。


(3)地方高等教育生均經費為按自然年度計算的地方普通高校每名學生平均耗費的高等教育事業費(地區全年高等教育事業費總額/地區年均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這一指標可以用于考核教育成本、教育投資使用率,其高低及增長水平也是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努力程度”和“進步程度”(未包含政府對高校的基本建設等投入)的集中表現,同時可以全面反映高校人員經費及其教育教學日常正常運轉保障情況。從四大經濟地帶情況看,2001—2020年地方高等教育生均經費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各地投入均有顯著提高(見表4),從中也可以看到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均值較低,說明我國地域長期形成的“中部塌陷”“東北衰退”格局并未得到有效改觀。
各地帶地方高等教育生均經費增長率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持續上升,且于“十二五”期間陡峭式上升,但在“十三五”均值數據體現中,中部地區地方高等教育生均經費增長率發展較快,而東北地區增速則顯著下滑。究其原因可能是區域內在校大學生數量的增多使得教育資源使用率提升,因而平均每名高等教育學生所耗費的教育成本減少。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東北三省是有一定的教育優勢的,文盲率低于全國數據說明在家庭教育方面,東北地區家庭比較重視孩子受教育權。東北三省在歷史上資源比較豐富,基本不愁溫飽問題,所以在思想觀念上還是比較開放的。一直以來東北都以重工業為主,在機械、汽車、石油化工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人才,相對而言,關系老百姓生活的商業和輕工業、服務業方面,甚至于高薪的科技和出口業方面,在東北都比較薄弱,在未來教育的發展上,強調科技強國,要緊跟時代浪潮,加強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新時代創新型青年。
三、發揮教育優勢振興東北的途徑
(一)緊跟黨的方針路線,明確重難點問題
將東北教育的發展置身于國家戰略發展和東北全面振興的大背景中,進一步發揮高等教育對東北振興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以教育現代化夯實東北振興發展的根基。東北教育重塑環境、重振雄風是全面實現東北振興的關鍵環節,從國家層面上應思考如何在政策制定、項目傾斜上突出對東北高校的支持,并且從專業布局、高校布局調整上促進教育服務東北振興;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學科專業設置、科研基地布局、重點項目安排上給予傾斜,同時強調需要國家、省級部門和高校共同努力,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著力解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示范校建設等一系列的重點難點問題,以教育振興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對國內外多變的形勢、突如其來的困難,要堅定信心、保持耐心,主動作為、迎難而上,形成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
(二)推動”雙一流“建設進展,加強東北振興與高校教育之間的聯系
“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按照“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改革為動力、以績效為杠桿”的建設原則,有力推進各項工作的進程,有著明顯的改革效果。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國家在2017年提出的戰略性教育目標,東北三省11所“雙一流”高校應充分抓住“雙一流”建設的機遇,發揮傳統優勢學科的影響力,建設重點支撐東北振興發展的一流特色學科。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與智力優勢,引領高等教育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學校也要進一步把服務東北振興的理念融入“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中,打造東北地區的標桿高校,通過省校共建,加快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力爭成為區域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東北三省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雙一流”高校的一流學科多集中在理工類,僅有少部分高校的人文社科類學科和農學類學科入選一流學科,要充分發揮與東北振興緊密相連的專業優勢,重點發展理工學科。高校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領頭羊”,在教育服務東北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東北三省應加強以點帶面、以優勢學科帶動整體發展格局的建設,大力推動高校和學科的發展,不斷地提高教育的質量和發展活力,為東北振興打下堅實的科學知識和優秀的人才基礎。
(三)發揚開拓進取的精神品格,敢于突破創新
東北地區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推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更是維持計劃經濟時間最長的地區,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模式下一些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一成不變,不懂變通,缺乏思考創新能力,對于經濟發展走向缺乏預判,思維觀念轉變滯后,會影響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開拓進取精神是在做事創業過程中一直秉持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保障,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新時代,開拓進取精神的核心就是解放思想、求新求變。
進取是發展的動力,創新是發展的根本。東北地區若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依托科技創新的成果,用科技創新的成果突破東北振興與發展的困境;要放開手腳,摒棄一切思維定式不去依賴自然資源、傳統體制、外部支持等,突破看重社會地位、不敢承擔風險、不愿主動求變的思維藩籬,以創新的思維、迎難而上的膽略,增強履責能力、銳意改革創新,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其次要繼續深化改革東北既有的優勢產業和工業體系,如糧食生產加工、軌道交通、石油工業、制造工業等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煥發東北老工業產業的新春天,同時重點打造新興戰略產業,如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加強對項目的研究開發,促進經濟發展,激發東北地區發展的新動能;結合東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大力發展大連金普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等重點區域建設,提升東北地區的區位優勢與對外競爭力。
(作者單位:1.東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2.東北大學體育部;3.沈陽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