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玲 駱兆祥
【摘 要】 核心素養是通過教學活動逐步形成與發展的正確價值觀、良好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培智學校生活數學課堂中,教師可從教學內容突出生活化、教學過程重視操作性、教學方法注重啟發性、教學活動彰顯趣味性等方面著手,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培智學校生活數學課堂中落地生根。
【關鍵詞】 核心素養;培智學校;生活數學
【中圖分類號】 G764
核心素養是通過教學活動逐步形成與發展的正確價值觀、良好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歸納為三“會”。一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數學的眼光”之本質就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好奇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觀察現實世界中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二是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數學是理性的科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對學生的數學教學要有邏輯、講方法,讓數學教學具有嚴謹性。三是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1]。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背景下,培智學校生活數學教師應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以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數學三年級上冊《比輕重》一課教學為例進行論述。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生活數學教學內容應突出生活化
生活情境的創設能為學生營造一種形象性、生活性、問題性的動態環境氛圍,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數學問題的解決。培智學校學生普遍在認知理解方面有困難,教師應在教學內容上突出生活化,通過創設生活化的真實情境,呈現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含義,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產生直觀的認識,同時也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課堂實錄】
公園的情境:人們用不同的啞鈴在鍛煉身體(說明:大啞鈴重25千克,小啞鈴重2.5千克)
師:他們在做什么?(引導學生觀察、交流)
生:看到了啞鈴,在公園鍛煉身體。
師:你們想鍛煉身體嗎?一起來試一試吧。(出示實物啞鈴,讓學生嘗試拿一拿)
生1:(嘗試拿重的)拿不起來,太重了!
生2:我可以拿起來這個小一點的,是輕的。
師:想一想,你會選擇哪一種鍛煉身體?
生:拿得動的。
教師小結:大啞鈴,拿不起來,比較重,我們可以選擇小啞鈴,比較輕。然后,引出課題“比輕重”。
【片段分析】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好奇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生活化的真實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方式,感知物體的輕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生活數學教學過程應重視操作性
培智學校學生以動作、實物直觀思維為主,難以理解抽象的數前概念、數學符號、幾何空間概念[2]。《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強調“動手操作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感知具體的實物、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發展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活動經驗,逐漸生成核心素養。
【課堂實錄】
片段一:學生比較大柚子、小柚子的輕重。
A生基于生活經驗看一看,說出大柚子重、小柚子輕。
教師請B生、C生動手操作——拿一拿,感知柚子的輕重;請A生拿一拿、掂一掂,驗證自己的判斷。
片段二:學生比較橡皮、鉛筆的輕重。
學生看一看后,選擇拿一拿、掂一掂。無法判斷后,在教師指導下,選擇操作玩具天平去比較。
【片段分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幫助學生在操作性活動中感知物體輕、重的概念。學生“看一看”觀察不出物體輕重時,先選擇“拿一拿、掂一掂”的方法,通過多感官感知物體的輕重,接著通過玩具天平“稱一稱、比一比”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提出、分析、解決比較物體輕重的問題,獲得相關知識、技能與活動經驗。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生活數學教學方法應注重啟發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提出了“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步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品質”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實現學科性與育人性的統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3]。生活數學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應注重啟發性,激發學生探索欲望,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并思考解決方法,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講道理、有條理的數學思維品質。
【課堂實錄】
片段一:
師:(出示大柚子和小柚子)哪個重?你用了什么方法?
學生1:大的柚子重,看出的。
師:用什么方法能驗證你的想法呢?
學生1:通過拿起來感受一下。
師:比較輕重可以先觀察——“看一看”,接著可以通過“拿一拿”來感知物體輕重,驗證自己的想法。后面的學習,你會選擇什么方法來判斷呢?
生:看一看,拿一拿。
片段二:
師:(出示紅色、藍色的礦泉水瓶)不同水量的兩瓶水,如何比較輕重呢?
生:通過“拿一拿”“掂一掂”的方法比較。
學生在交流中產生爭議,有的學生認為藍瓶礦泉水重,也有的學生認為紅瓶礦泉水重,還出現了“差不多重”“一樣重”的回答。發現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方法解決問題。
師:為什么你們會有不同的結論?
生:紅瓶、藍瓶,拿一拿,重量好像差不多,無法確定。
師:有什么好辦法去驗證自己的答案?(播放《蹺蹺板游戲》視頻,引出玩具天平的使用)
【片段分析】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都是獨特的,因此教學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片段一中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引發了學生不同的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形成思考的學習習慣,調動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想象力。片段二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方法,并啟發學生從生活中的蹺蹺板游戲遷移到玩具天平的使用,幫助學生運用天平稱一稱、比一比,來更加準確地判斷紅、藍瓶礦泉水的輕重。通過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學生思考與交流,經歷嚴謹的數學思維過程,逐漸形成了“講方法、講道理、有邏輯、有條理”的思維品質。
四、基于核心素養的生活數學教學活動應彰顯趣味性
教師應將數學知識融入帶有趣味性的探索活動之中,提升數學教學效果。教師應發掘學生在生活中感興趣的游戲活動,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將學生注意力聚焦于課堂,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課堂實錄】
教師請學生判斷紅、藍瓶礦泉水的輕重。
生:紅瓶、藍瓶的重量差不多。
師:有什么好辦法能比出哪個輕哪個重嗎?
沒有學生回答。
師:一起看視頻,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教師播放生活中的游戲視頻:小區運動場地中,兩個小朋友在玩蹺蹺板,剛開始蹺蹺板是平的,漸漸發生了傾斜。教師帶著學生交流“重的就會沉下去”。然后遷移出有趣的玩具天平。教師出示玩具天平,引導學生操作天平比一比,得出:紅瓶重,藍瓶輕。
師:用天平稱一稱、比一比,可以看出物體的輕重。
【片段分析】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運用生活中的《蹺蹺板游戲》視頻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借助蹺蹺板將玩具天平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學生學習使用天平的過程也是趣味游戲的過程,學生在游戲中玩,在游戲中學。學生經歷“觀察、感悟、操作、理解、遷移”的過程,對用手掂一掂、用天平比一比的方法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同時,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生成核心素養。
培智學校生活數學教師應重視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將核心素養培養落實在學科教學中,讓特殊學生的數學學習從“被動”走向“主動”,幫助學生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陳勇,陳亮,羅麗,等.生活數學操作性教學要點初探[J].現代特殊教育,2022(19):46-48.
[3]王桂紅.核心素養背景下啟發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特殊教育學校,2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