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欣 程麗云
【摘 要】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課堂導入作為教學的起始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加強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提升圍繞核心素養設計課堂導入的能力,注重采取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方法,充分發揮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快速地進入歷史情境,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課堂導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9-68-04
宋雨欣 /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從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研究;程麗云 /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從事學科教學(歷史)、赫哲族歷史文化研究(佳木斯 154000);*通信作者,E-mail:631239562@qq.com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所關注的問題。課堂導入作為教學的起始環節,承擔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加強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出課堂導入的作用,課堂導入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加強教師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充分發揮此環節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達到以史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課堂導入的關系
(一)課堂導入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課程標準提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歷史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都要關注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由此可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是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課堂導入作為教學的起始環節,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過程中應受到重視。
如果教師從上課開始就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最終呈現出的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出課堂導入環節的作用。首先,生動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夠在上課伊始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課的學習上來,為后續教學內容的講授做鋪墊;其次,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向往,樂于去發掘歷史的奧秘;再次,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向,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最后,可以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由此可見,課堂導入不僅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一環,而且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發揮著積極作用。
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有限的課堂導入環節就能夠完全達成的,但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某一具體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通過時間軸導入,可以使學生在長時段下觀察和思考歷史,避免學生對歷史知識和歷史現象產生認識的碎片化與孤立化,拓展學生歷史認識的廣度;通過展示文獻、考古發現或歷史遺址等進行導入,可以使學生在了解不同類型史料的同時,透過史料來認識和理解歷史,學會分析與辨別史料,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樹立多源互證的意識,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課堂導入提出新要求
國內學術界對于課堂導入概念的核心闡述大體一致。王彥才、郭翠菊在《現代教師教學技能》中將課堂導入定義為:“導課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又叫導入、導語、開講語,俗稱開場白,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運用多種手段,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教學行為。”[1]朱漢國、鄭林在《新編歷史教學論》中將課堂導入定義為:“導入技能是講解新課題時,運用建立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建立知識間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2]于友西、趙亞夫在《中學歷史教學法》中將課堂導入界定為:“教學導入又稱為導入新課、導課,它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教學行為。”[3]具體來說,課堂導入是教師在講解新課題或開展新的教學活動之前,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活動環節。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反映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新理念: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重心,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4]朱漢國認為,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提出,“將有效地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根本轉型”[5]。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更新了歷史教學理論的研究內容和方向,而且在歷史教學實踐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單一的課堂導入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高中歷史課堂導入的創新是有必要的。
課堂導入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著眼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課堂導入所選用的素材、設計的問題、創設的情境、呈現的方式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等都應該緊緊圍繞著學科核心素養。具體來說,歷史教師在課堂導入的設計過程中要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組織教學活動。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課堂導入原則
課堂導入的類型、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在設計和開展課堂導入環節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課堂導入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才能保證該環節的有效性。導入的針對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要以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新課的教學重點內容為依據。朱漢國、鄭林指出:“設計導入時,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特征與教學目標的需求,要以課堂教學目標為依據。”[6]如果沒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依據,不管多么精彩的課堂導入也難以發揮其作用。其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設計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性格特點、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處于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針對不同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方法。此外,要緊緊圍繞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要明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表現維度,在開展課堂導入時要體現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在有限的課堂導入時間內無法涵蓋全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一節課的導入可以只體現出一個核心素養,也可以包含多個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陳橋兵變”的故事進行導入:建隆元年(960年),“春正月辛丑朔,鎮、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領宿衛諸將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歸之。于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7]。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形成長時間的穩定統治。這樣的導入一方面使學生了解到五代十國時期社會紛亂,軍事政變屢見不鮮,將北宋的建立置于五代十國的時代背景下;另一方面通過帶領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和解讀,使學生了解到“陳橋兵變”的始末,培養學生透過紛雜的歷史現象看歷史本質的歷史解釋能力。
(二)啟發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現有的答案。啟發的關鍵在于合理地制造疑問和設置問題。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或創設相應的歷史情境,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識。此外,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導入要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積極思考的前提,因此教師在上課開始就要創設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從而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更好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時,李惠軍老師出示了一些圖片,包括南宋畫家夏圭的《溪山清遠圖》,陸秀夫與小皇帝投海自盡的雕像圖,再讓學生誦讀王安石的《出塞》和陸游的《示兒》,引導學生識圖譯詩。從宋人的視角出發,北方民族的南下,使得北宋北面無屏障,南宋半壁無中原,但是如果拋開“華夷”偏見,這段歷史又是一段民族融合的歷史,引發學生產生不一樣的感受。[8]一方面學生通過對文藝作品的觀察和解讀體會當時的時代情緒,感受當時人們內心的蒼涼、絕望和悲切,進而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視角出發,使學生認識到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待歷史問題。
(三)興趣性原則
興趣是激發學生產生行為和傾向的內在動力。如果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感興趣,就會盡其所能的尋找認識這種事物的方法和途徑,因此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那么就會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導入應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素材,所選素材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越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越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時,安徽省馬鞍山二中高級教師劉和洪展示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的旅游景點“采石磯”,再結合《明太祖實錄》中的史料(“取金陵,必自采石始”),引用明太祖朱元璋的話指出“采石”的戰略價值。攻占采石后不久,朱元璋占領金陵并稱帝。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利用當地旅游景點進行課堂導入,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家鄉的歷史;另一方面學生對家鄉的旅游景點比較熟悉,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新課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課堂導入要注意的問題
(一)加強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師由于工作壓力大、自身精力有限及教學內容多但課時少等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知識的講授,在開展課堂導入時往往用幾句話簡單帶過,隨后便迅速進入新課知識的教學當中,甚至有的教師直接跳過導入環節。這些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出課堂導入在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發展和核心素養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師應該從思想上重視課堂導入,明確課堂導入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認識到課堂導入的價值與作用,避免將課堂導入流于形式。此外,教師要深刻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只有真正地把握其內涵,才能更好地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二)提升圍繞核心素養設計課堂導入的能力
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應保證自身專業的持續性發展,適應課程標準的要求與教材的變化。首先,教師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明確課程標準要求,整合教材內容,這是設計好一節課的前提。其次,教師要依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選擇恰當的課堂導入方法,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是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對于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避免在之后的課堂導入中出現類似問題。
提高教師圍繞核心素養設計課堂導入能力的途徑有很多,教師可以進行集體備課,組織同一年級中各個班級的授課教師,集體研讀課程標準與教材,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共同制訂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案;還可以進行教學觀摩,開展集體聽評課,了解和獲取更多的課堂導入方法與內容;也可以進行自學,在網絡上觀看優質課堂導入教學視頻,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此外,學校可以搭建課堂導入環節的展示平臺,組織教師開展課堂導入技能大賽,推動優質的課堂導入教學資源共享,加強教師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促進教師積累和豐富課堂導入內容、優化和創新課堂導入方法,進而提升圍繞核心素養設計課堂導入的能力。
(三)注重采取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方法
教師要了解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方法,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做到大膽創新。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且方法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對于如何設計出新穎有效的課堂導入,針對不同的課型和教學內容選擇哪種導入方法最合適,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設計課堂導入時,首先要考慮不同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新穎有效的導入最終要作用于學生,所以要符合學情,同時還要考慮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其次要考慮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課型。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同,不同的課型也有不同的特點,要針對實際的教學情況選擇合適的課堂導入方法。例如在新授課中可以采用直接導入、經驗導入、直觀導入,在復習課中可以采用由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對比導入,在活動課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導入、辯論導入等形式。
總之,課堂導入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夠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課堂導入不僅是一種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而且還是一種教學藝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對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視,充分發揮課堂導入環節的作用,實現課堂導入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彥才,郭翠菊.現代教師教學技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2.
[2]朱漢國,鄭林.新編歷史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6.
[3]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6.
[4]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0):25.
[5]朱漢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釋義[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3):5.
[6]同[2]99.
[7]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1.
[8]張寶奇,李惠軍.歷史新課程單元教學探微與實踐(七):以大單元破解“遼夏金元的統治”一課的歷史玄機[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2(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