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從生活美學視域出發,開展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生活美學“參與性”與“介入性”的優勢,引領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深化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推動他們主動接觸、傳播和踐行傳統生活美學,實現教學效果由課堂內向課堂外的延伸,促進學生樹立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生活美學;傳播文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B83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7-0193-04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生活美學視域下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編號:193160)。
作者簡介:王飛(1977—),女,博士,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美學、傳播學。
在新時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法與路徑是關鍵。具體到學校教育層面,就是如何建設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如何開展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問題。
一、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先天優勢與現存不足
大學一方面傳播知識,推動人類知識的發展與創造,另一方面也肩負著傳承優秀文化、推動文化交流的重任。在家庭、社會層面尚未有意識地主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學校教育體系一直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在進行著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文學、美術、歷史、音樂等課程中都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展現著璀璨的中華古老文明。
由于社會本身是無形的有機體,社會教育主要是由社會中相應行為主體自發地開展,因而往往是零散的、具體的,針對傳統活動中某一方面展開,雖然因為面向大眾,往往注重體驗性和感官愉悅,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但內容本身的系統性和深度不足,使得受眾的關注點往往聚焦于傳統文化中的某一具體類別或方面,停留在贊嘆、喜愛上,卻因缺乏對傳統文化較全面、系統的理解,從而難以激發出普遍、持久的熱愛之情,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社交媒體上自發的傳統文化內容生產往往受到市場、流量、興趣、技術可供性等因素的影響,其傳統文化內容生產的正確性難以得到保障,反而可能在傳播的同時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扭曲和誤解。而高等院校專職開展人才培養、教學教育資源豐富、教學經驗充足,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有著社會教育無可比擬的優勢。
應當看到,在過往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學校教育主要聚焦文化的精神性存在:古代典籍、經典文藝作品、歷史大事件……卻忽略了文化的內涵遠不止于此。事實上,根據文化哲學的相關理論,文化可以被定義為基本生存方式。英國文化人類學創始人泰勒較早地把文化歸納為整個生活方式的總和[1]。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把文化界定為“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2]。許紀霖在為許倬云《中國文化的精神》撰寫的導讀《生活肌膚中的中國文化》中則指出:“文化有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以往對中國文化的闡述,大都從儒道佛經典的大傳統層面檢討,成績斐然。然而,許先生觀察中國文化的法眼,卻從小傳統進入,不是從精英的觀念,而是從一般普通民眾的態度,即他們的安身立命、處事做人的原則,考察日常生活形態中的中國文化。”[3]文化既是人的生命實踐活動對象化的產物,反過來也作為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的來源影響著人的實踐活動,在“人化”對象世界的同時也起著“化人”的作用。因此,文化既是動態的實踐與活動,也是靜態的、前述實踐活動的“結果”及在活動中形成的思想觀念的“結晶”。
文化具有群體性,“它是歷史積淀下來的被群體所共同遵循或認可的行為模式”[4]。作為一種群體性的生活方式,文化可以經由日常生活實踐習得,從而也可以傳遞。“雖然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并在特定時代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它就會表現為一種給定的、帶有強制性的規范力量,但是,從最根本的起源上,文化不是自然給定的,而是人類行為方式和生存方式歷史積淀的結果,是人類的生存活動和實踐方式對象化的結果。”[4]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傳統才得以延續,現實才得以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中國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獨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華夏歷史的肌膚之中,浸潤于億萬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續,中國文化的精神也將繼續薪火流傳下去,成為全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3]
關于傳統文化,大眾的一個普遍誤解是將傳統與現實割裂并對立起來,認為傳統在時間上是屬于過去的,因而在實踐上是不合時宜的。“其實,傳統與現實根本不應該對立,現實就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5],傳統和現實之間并沒有一條絕對的界限,傳統文化一方面通過知識傳承來目標明確地進行,另一方面也經由日常生活延續。“庶民所持的精神生活觀念籠統地繼承了傳統,在繼承到實踐之間,他們會有所揀選,也有所闡釋。庶民所持有的觀念,與學者高頭講章的精微細密不能同日而語。但這些籠統的原則卻結合成了一個整體。庶民間相互傳授和解釋的文化,具體而深入地影響了中國大部分老百姓,影響到他們所理解的自身與自然的關系,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群體的關系。”[6]
因此,文化“化人”既通過知識傳承來目標明確地進行,更通過日常生活來潛移默化地展開。生活是文化的活的展開,傳統文化活化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將其置于生活和實踐的語境中,讓人們意識到傳統文化與他們的親近性,產生興趣并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的相關資源踐行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改善自己的生存體驗。生活既是文化的根,又是文化的實踐場域,而后者的教化作用在我國目前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二、生活美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20世紀末期,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相繼出現“生活轉向”,美學領域則出現了“生活美學”,美學探索開始跳出藝術領域的局部世界,轉向廣闊的生活世界。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生活美學思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馬克思說過:“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7]生活是文化的基礎,也是美的源初。“原初的審美其實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實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8]與西方文化強調美高于生活的非功利性與超越性不同,中國古代的美與生活未曾割裂,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大量與美相關的內容。按照蔡元培的說法,中國古代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蓋自數之外,無不含有美育成分者”[9]。“哪怕是其中的‘數,其實也與審美間接相關。在‘六藝的完整譜系里面,大概只有‘樂教大致相當于西方的藝術教育,而其余各項教育其實都關乎生活經驗本身,都是從生活出發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10]“生命美學、文化美學、生活美學,正是中國美學的核心部分,且與中國人對自然美、藝術美的探求相通貫。”[11]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大量的生活美學資源。“中國古典美學從本源上說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我們的‘美學傳統就是生活的,我們的‘生活傳統也是審美的。”[10]而且,恰恰是在生活當中,傳統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續。“這些生活審美化的傳統,其實都是‘活著的傳統。中國文化傳統之所以延續至今,是因為生活的傳統從未中斷,審美的傳統從未中斷。‘生活美學就是這未斷裂傳統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說,就是這傳統之‘感與‘覺的精髓。”[10]赫勒在《日常生活》中分析日常知識時也談到日常知識代代相傳的特性:“日常生活的內容——這一內容常常因社會階層和階級各異——是由世世代代其生活已確定的成年人所帶有和傳播的。一代人的日常知識為后來各代人的日常知識提供基礎。”[12]
生活美學的內容雖然因有時代性、社會性,但傳統與當下之間的關系卻是流動的,過去的傳統通過生活實踐延續至當下。正如赫勒所言:“(盡管)在以未來為定向的社會中,有關日常思維內涵的最顯著的東西是它變化的迅速。……這些并沒有改變基本的事實,即日常知識的基本主體是從每一代人向其后繼者傳播的。”[12]時代變遷終歸要求文化隨之而動,那些不適應當下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會成為傳統,其中一部分會徹底成為歷史,一部分自然地被傳承和發揚,還有一部分因為人們樂之、好之、用之,而為他們主動、自覺地踐行,非但沒有因為遠離普遍意義上的日常生活而成為“博物館里的化石”,反而因為愛好者的積極實踐而被賦予突出的趣味取向,從日常行為進入審美體驗層面。
自媒體時代,人人皆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大眾發布內容,許多傳統文化愛好者借助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自己創作的內容或者轉發他人創作、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由于理論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專業性、權威性等特點,難以滿足自媒體傳播低門檻、平民化和個性化等要求,所以傳統文化的自媒體傳播多以傳統生活美學內容為主。通過內容嚴謹、方法規范的學校教育,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活美學資源,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在“守正固本”的基礎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確保傳統文化既不“失傳”又不“誤傳”。
三、基于生活美學視角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
“中國傳統文化十講”是四川外國語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選修課程。課程開設之初,教學內容設計以經典傳統文化為主,兼顧戲曲、書畫等傳統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很快發現了這樣的課程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 與相關課程內容重合。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從中小學階段到大學,在語文、歷史、哲學等相關課程的教學中,通常都會涉及傳統文化經典的內容講授,講授角度、深度雖然會有差異,但內容本身的重復性易使一些本身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缺乏深入學習動力的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2. 難以兼顧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興趣。由于專業背景和興趣差異,非中文類專業的學生尤其是理科生、藝術生前期的經典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積淀不足,公共選修課有限的課堂容量難以在避免重復內容的同時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和動力。
3. 無法呈現傳統文化的全貌。文化不僅僅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現有傳統文化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物質文化部分卻沒有受到關注,僅僅零散地在相關課程中被提及。既不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利于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也會對當代中國青年的文化自覺與民族認同,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教學團隊對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從生活美學視角切入,選取傳統文化中與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的物質文化內容進行講授,激發學生普遍興趣,采用教學手段,設計互動教學模式,以審美教育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課程教學。
一是課程內容貼近生活,觸發學生興趣。課程選取傳統文化中的飲食、建筑、家具、書具、妝飾、閑居等日常生活內容,以時間脈絡為主線,讓學生在了解古代中國人的群體性生活方式的同時,展現中國古代生活美學傳統的生理根基、情感基礎和文化價值。通過突顯傳統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通過審美經驗,對傳統文化產生情感認同,激發他們對中國生活美學傳統的興趣。興趣和審美愉悅都是行動的驅力。齋藤優里子和伊蓮·斯卡里指出,積極的審美反應不僅會喚起言語,還會引發保護、保存和推廣等行為。維特根斯坦也強調行動勝于語言,指出當人們發現某種東西在美學上令人愉悅時,會相應地行動[13]。從生活美學角度展開傳統文化教育,實際上是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展開的生活美育,一方面與學校其它傳統文化、美育課程在內容上形成互補又保持了相對獨立性和差異性,能夠很好地服務于整個培養方案,還能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通過審美愉悅認同課程內容背后的價值取向,達成傳統文化生活美育從“情感教育”上升到“價值教育” 的教學目標,有效服務于課程思政。
二是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參與與介入。課程設計了實踐教學環節,每次課程開始前都有“我感興趣的傳統文化”主題分享。學生必須分組或獨立完成一次課堂分享,分享成績計入平時成績。學生可以介紹自己感興趣的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相關內容,形式不限,允許的分享過程中適當使用網絡資源,以適當加分的方式鼓勵實踐式分享。通過生活美學路徑展開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感知傳統文化之美,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參與,實現由“趣”到“趨”的轉變,對傳統文化從“知之”“感之”到“樂之”“好之”,從而自覺地“傳之”“用之”“行之”,充分發揮現實審美經驗的“參與性”與“介入性”,實現美育內化自由形式于對象的最佳效果:主體行為及操作性的活動[8]。
三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教學方式“內外互補”。除課堂講授之外,教學團隊還通過邀請校外專業人士、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實現課程教學“內外互補”。課程與重慶天風古琴社、重慶收藏家協會、百年老店君臨旗袍等傳統文化相關機構建立了聯系,開展實踐教學。由于疫情期間校內外交流不便,課程組轉而利用中國古代生活美學領域知名學者的網絡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擴大學生視野。
生活美學視域下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能在雙重意義上實現“去蔽”:首先,生活美學能夠幫助學生重新發現熟悉的生活中被忽視的美,對被遮蔽的美好事物“去蔽”。其次,在此視角下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著更全面、深入、準確的認識,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主動接觸、傳播和踐行傳統生活美學,實現教學效果由課堂內向課堂外的延伸,促進學生樹立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在全球化、媒介化的今天,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的積極、主動的傳播者。這也是高等教育機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周鴻. 人類生態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梁漱溟.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 許紀霖. 生活肌膚中的中國文化[J]. 青年文學家,2018(01):4.
[4] 衣俊卿. 文化哲學十五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樓宇烈.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M]. 北京:中華書局,2016.
[6] 許倬云. 中國文化的精神[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7]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編寫組. 美學原理(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9]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說[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68.
[10] 劉悅笛. 生活之美[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21.
[11] 龔鵬程. 生活的儒學[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12] 阿格妮絲·赫勒. 日常生活[M]. 衣俊卿,譯.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13] Rautio P. Beauty in the context of particular lives[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2010(04):38-59.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