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前進 劉廣東 齊雪



摘? 要:新文科建設要求,應用型高校經管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應以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為根本,以校內實踐基地和校企合作為載體,通過多學科協同,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理論課程體系和實驗課程體系協同,解決知識教育和服務社會能力相脫節的問題;校企合作、教學科研平臺協同,解決專業教育和培養目標相脫節、學生與社會相脫節、人才培養難以滿足企業、社會需求的問題;校園文化活動與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培養要素的多元協同,解決立德樹人問題;教師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生產實際協同,解決雙師型師資問題。以“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重應用”為著力點,貫徹“能力本位、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實踐育人理念,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文科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多元協同育人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8.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7-018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視閾下經管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遼教辦〔2021〕254號);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三全育人理念下‘新經管卓越經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G21DB073);大連海洋大學2021年度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視閾下經管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大海大校發〔2021〕62 號)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譚前進(1979—),男,碩士,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海洋經濟、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構建、高教教育教學等;劉廣東(1964—),男,碩士,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為海洋經濟和漁業經濟、東北亞區域發展等;齊雪(1990—),女,碩士,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秘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
2018年8月24日,中央文件提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概念[1]。2019年4月19日,教育部在《2019年工作重點》報告中再次提出,要大力發展新文科,籌備啟動卓越經濟管理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缎挛目平ㄔO宣言》強調,推進新文科建設要遵循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要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要抓好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藝術大講堂“四大關鍵突破”,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3]。這對于應用型高校經管類專業建設而言既是嚴峻挑戰,更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應用型高校經管類專業應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面對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迫切需求,面對時代變革、未來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面對知識獲取和傳授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結合經濟社會、行業企業背景,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文科人才[4]。
當前,應用型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由于以往注重理論教學和課堂教授的學科型教學慣性,在教學觀念、方式方法、教學目標等方面難以脫離傳統教育的影響,忽視實踐教學;教師自身實踐能力較為缺乏,服務社會的意識不足,教學內容偏離社會實際需要,與企業沒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專業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知識教育和服務社會能力相脫節、學生與社會脫節,導致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不足等問題[4]。為此,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理論探索和實踐,大連海洋大學經管學院通過實踐“教學科研實驗實訓平臺協同,促進優質資源建設共享”“校企合作、育人協同,促進學校教學適應用人單位需求”“校園文化活動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培養要素多元協同,促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融為一體”,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應用能力,逐步達到了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培養效果,研究成果獲2020年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成果二等獎。
一、多元協同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多元協同理論是某一系統包含了若干相互聯系的子系統組成時,如果其所包含的子系統之間形成協同作用,系統便可以具備自組織效應[5]。
基于多元協同理論,構建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服務社會融為一體,協同課程體系、學生個體、教學內容、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合作等應用型能力培養要素[6],以“能力本位、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實踐育人理念,強化實踐教學,多學科協同、理論課程體系和實驗課程體系協同、校企合作和教學科研平臺協同、校園文化活動與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培養要素的多元協同、教師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生產實際協同(圖1多元協同的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重塑了新時代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理念和目標,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
二、多元協同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多學科協同,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構建經管類“121”人才培養模式,解決經管類專業融通性問題
把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分析等有機融于經管類學科體系中,實現文理交融、學科交叉,構建經管類跨學科的課程體系,組建經管類跨學科的教學團隊,對經濟學、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等學科進行整合與升級,構建基于“掌握經管類通用知識技能體系(平臺課程群);具備雙創能力素養和國際視野(通識教育課程群);具有專業性專項技能(專業方向課程群)”的“121”人才培養模式。多學科協同,體現在學院平臺課程群通過開設計算機前沿技術、數據挖掘、博弈論、python語言、Hadoop大數據技術、漁業技術經濟學、漁業資源學、統計學等課程,實現經管類專業的融通性,為學生提供更契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素養訓練。
(二)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協同,構建分層次模塊化的經管類實驗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解決理論知識教育和服務社會能力不匹配問題
協同課程、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要素,創建分層次模塊化的經管類實驗實踐教學新體系,模塊化實驗體現了培養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和不同學科知識范疇的特點。
根據實驗課程系列研究,建立層層提高的“四實”實驗教學新體系(如圖2所示),循序漸進地高效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和應用能力?!八膶崱笔侵笇嵓肌嶒灐嵱?、實戰遞進式的課程體系設計。
實現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全程的實操訓練,實現從學科基礎、專業課、專業方向所有課程都有實操類訓練,形成“基礎實踐—核心課程實踐—綜合實踐與創新”逐步提高的實驗課培養體系。
根據課程體系設計研究,構建集中實踐環節課程體系,設置9個模塊實驗系列課程和9個模塊實踐環節訓練(如圖3所示)。每個學期都貫穿“理論—實踐—創新”的培養過程,形成逐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系,將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的內容不斷更新入實驗課程體系,滿足知識不斷更新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教學科研平臺協同,搭建“學?;?企業基地+內訓機制”的產學合作模式,解決專業教育和培養目標相脫節、學生與社會相脫節的問題
校企協同,加強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讓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地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環境當中切換,讓學生接觸真實的企業環境,及時更新學生知識結構[7]。教學科研平臺協同,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促進優質資源建設共享,使更多的在校學生受益。
構建“學?;?企業基地+內訓機制”的產學合作模式,使其實踐教學達到“崗位協同”“專業協同”“校企協同”三個層次的協同效應,并發揮出相應的專業集群效應。重點放在各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的協同、同校外合作企業的經營管理內容的協同,培養計劃的制訂應基于校企合作平臺,協商制訂[8]。
依托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建立 3個校內基地。即電商運營中心(與10家企業聯辦),創新創業實訓中心(與杭州貝騰科技有限公司聯辦),ACCA人才聯合培養基地(與廣州中博教育有限公司聯辦)。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依托企業資源建立10個校外基地。建立遼寧邁克集團設備時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新華稅務師事務、中博教育、中聯集團、麗華財稅等10個校外基地。讓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環境中切換,接觸真實的企業環境。與企業建立長效實習基地,共同就企業發展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實現雙贏。
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建立內訓機制。將企業內訓課程融入專業課程培養體系,由企業派員到校進行授課或學生到企業進行聽課。使得學生能及時了解企業需求,讓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不斷加深對行業前沿發展趨勢的了解,及時更新知識結構。
(四)校園文化活動與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培養要素的多元協同,形成了立德樹人的“3E”系列主題活動品牌,解決立德樹人問題
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9],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精心設計“E海揚帆”“E海放歌”“E海情深”的“3E”系列主題活動?!?E”系列主題活動貫穿大學生四年學習生活,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培養要素融入“3E”系列主題活動,形成了意識行為教育—創新思維教育—情感播撒教育系列。注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活動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知識集成能力、創新能力和在多元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形成通識、學科基礎、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等綜合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精神涵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業精神[10]。
(五)教師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生產實際協同,提升了教師的實踐性教學理念,增強了服務社會的能力,解決了雙師型師資問題
教師跳出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思想的束縛,讓教師經常進駐企業基地,讓教師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研發、售后服務等實踐環節,讓教師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開發和管理等業務,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11]。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密切結合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決策咨詢、產品推廣等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把相關科研成果應用到企業經濟活動中,轉化為企業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教師服務社會的能力極大增強。
三、結語
新文科建設是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發展的基石,也是高校建設一流學科的必經之途[12]。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隊伍、實驗條件、校企合作、校園文化活動、科研等要素在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承擔著不同的功能,這些要素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應協同課程體系、學生個體、教學內容、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合作等應用型能力培養要素,以“能力本位、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理念,強化學生理智能力、社會技能、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踐行新文科建設的任務:促進專業優化、夯實課程體系、推動模式創新,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目標:高等文科教育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踐行中國道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3]。
參考文獻:
[1] 黃啟兵,田曉明. “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02):75-83.
[2] 范曉男,鮑曉娜,戴明華. 新文科背景下“跨界融合”經管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06):88-9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N/OL]. (2020-11-0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 崔延強,段禹. 新文科究竟“新”在何處——基于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史的考察[J]. 大學教育科學,2021(01):36-43.
[5] 赫靈華. 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的路徑與方法——以吉林動畫學院為例[J]. 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7):34-37.
[6] 謝健. 地方本科高校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36):3-5.
[7] 趙慧勤,陳曉慧. 產教融合理念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多元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6):6-8.
[8] 王飛,胡亞欣. 基于新工科建設土建類多學科協同BIM人才培養與研究策略[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2):125-129.
[9] 薛玉香.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突破——基于校地合作的視角[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0):3-5.
[10] 王維國,徐健,蓋印. 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數智化升級改造的研究與探索——以東北財經大學為例[J].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2):95-100+143.
[11] 王占全,陳亮,周登諒,等. 新文科背景下法學虛擬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12):208-215.
[12] 張天舒,張瀟月. 新文科建設的實踐路徑與發展特色——2021年度全國新文科建設的實踐數據與典型案例[J]. 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02):113-122+128.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