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要:近幾年來,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音樂不但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素養,它也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農村學校的音樂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文章通過對當下音樂教育教學實踐、教學方法、創造創新及其美育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學模式設計策略,旨在把音樂教育浸入學生的心靈,成為學生發展的強助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 實踐創新 美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優化教育活動中知識傳授過程,開展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人的發展為本”“注重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不斷地被音樂教師們所理解和接受,并實踐于各自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不斷地學習、研究、探索、實踐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課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巨大影響。
一、讓學生在歌聲中成長
近幾年來,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音樂不但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提高素養,它也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生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學好音樂,最重要的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的“活”起來,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其次,在音樂教學中,示范歌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一環,對一堂課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示范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有層次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自己學會唱譜。總之,在音樂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使學生樹立信心。在歌唱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唱,還要啟發學生唱好,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情緒及意境。可以在歌曲中進行角色扮演,以引導學生深入體驗,還可以設計新的表現形式闡釋歌曲。這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們的音樂素質,還能幫助學生鞏固音樂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1]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不僅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進步的條件,也是衡量一個民族和國家是否富有生機和活力與持續發展的標志。音樂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國民的素質,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創造性,這是建設跨世紀的現代化強國的需要。新課改要求將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為主動發現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創新能力是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的過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熏陶,充分凸顯小學音樂教學的特色和育人效果,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以及熏陶下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逐步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并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水平,特別是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關鍵在于,音樂教育不能脫離實際,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用富有人文魅力的歌曲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三、以“美”育人
在教學中,教師要滿懷激情地把音樂作品的內在的情感通過傳神的眉目、喜悅的笑臉、生動的手勢表達出來。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學生是審美的主體,他們受中華五千年古老深厚文化的影響,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積淀。結合民族音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展教育的外延,增加教育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就要善于抓住這一點,培養學生的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教育目的。在音樂教學中,我還經常采用融合教學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運動等很好地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大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是音樂家發自肺腑的金玉良言。[2]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尋找有效途徑,關注學生學習興趣,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我們每位音樂工作者應該做的是:假如音樂是清泉,就讓它流得更歡快;假如音樂是熔爐,就讓它燃燒得更旺。讓音樂成為學生人生中最大的快樂,通過不斷接觸音樂,讓他們深入音樂藝術的殿堂,在音樂的熏陶中得到精神和境界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陳彪.讓音符潤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課程:教師,2012(9):157-158.
[2]徐麗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科研論壇,200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