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后出臺的2022版最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強調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結構化教學,要求教師要有大單元教學意識以及“教學評”一致性的終極目標。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良好教育生態,如何基于“減負提質”達到作業的育人功能?顯然,“大單元作業”成了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作業設計,優化作業方法,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良好發展。[1]
關鍵詞:“雙減” 小學語文 大單元作業 ?高質量設計
語文作業設計,也是教師備課的重要一環。好的作業設計可以鞏固知識,激發興趣,開發智力,拓展知識面,點燃創造思維的火花。基于大單元視角進行作業設計是優化作業質量的有效途徑。從大單元視角出發,教師更能夠理清教材脈絡,把握知識結構,精準設計大單元作業。[2]作業或評價要指向學生的素養發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作業育人功能。那么,什么是大單元作業?如何進行大單元作業設計?大單元作業的實施建議有哪些?
一、大單元作業的概念
首先,我們要明白作業的本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非以往我們僅僅理解為課堂知識的鞏固。那今天的我們要怎么做?簡單來說就是要進行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設計。單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題下相對獨立,并且有自成體系的學習內容,這個主題可以是一個概念或是一個關鍵能力或一個真實問題,還可以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任務等。大單元作業是依據單元核心素養對一個單元內的知識點進行溝聯與整合,比如將作業集中在一道題目、一項活動中。通過對大單元作業的實踐,讓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串聯起來,從而體現出知識結構的系統性、結構化。[3]
二、大單元作業設計的要求
單元作業有三種方式,即選編、改編、創編。我們在進行單元作業設計時要關注八個關鍵要素:作業的功能要更全面;作業目標要明確;作業要有科學性;作業的難度要適當;作業的選擇性上要考慮學生的不同風格,要考慮學生的多元智能;完成作業的時間不能太長;作業的類型要豐富,甚至可以跨學科;作業的結構既要考慮單元內部的橫向結構,又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縱向結構。[4]
教師在設計大單元作業時,要綜合考慮各相關因素,包括目標、時間、類型、難度、差異性、可理解性等,做到目標明確,數量適當,形式多樣。
(一)目標要明確
大單元作業設計要圍繞單元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并體現單元核心素養。所謂難點,是對學生主體而言的,是指學生難理解、難辨析、難解答、不易接受的學習內容。設計大單元作業時,應多多圍繞單元學習主題。[5]如三下第一單元“感受多彩春天”,我們可以布置實踐性作業,例如打卡一個景點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
(二)數量要適當
要落實“雙減”政策,嚴格控制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長,考慮學生身心發展,避免因過度練習而產生的畏難情緒。
(三)形式要多樣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大作業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基礎性作業、拓展性和探究性作業。這三類作業并非每單元都需要設計,而是結合學情分析和單元目標,設計適切的作業。
三、如何高質量設計
高質量作業設計要以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為基礎。杜威認為,作業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本身,否則就淪為技術性的作業。而應該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智慧,讓學生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作業的過程中培養情感和道德。
正如深圳龍崗區教科院雷斌老師所說“從課堂增效看作業減負”,教師不能做知識的搬運工,而要對知識精加工,深入淺出,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注重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所以,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吸引技巧、聯系技巧、表達技巧,從構建情境導課到打比方、舉例子滲透重難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的知識結構化,并能在課堂內外鞏固運用,形成長時記憶。這樣的課堂教學定會是高效的,這才是“雙減”要求“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的基礎。[6]
(一)多元有趣的作業設計是重點
作業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重要載體,學生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學習。所以,作業設計要符合培養學生走向真實深度的學習方式,承載學生思維發展、注重學習知識的遷移等要求。肖川博士說:“作業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的一個禮物,他給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中。”那么,將書面作業變得好玩、有意思,從單一的書面作業轉向多元的作業布置,無疑是給學生們心理的一種“減負”。[7]
多元有趣的作業設計可以根據聽、說、讀、寫等不同的實踐特征,分類設計,分層實施。聽的作業,可以聽別人講故事,或借助信息平臺聽經典論壇、評書軼事等;說的作業,讓學生分享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扮演小老師向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讀的作業,可誦讀課文、經典篇章,或海量閱讀;動的作業,可以走進田野踏青,走進社區敬老,走進展館開闊視野;畫的作業,自己設計課文及習作的板書,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
(二)分層作業、自主作業是方法
作業是連接教學與評價的橋梁和載體。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始終注意作業的設計,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負擔。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掌握情況設計分層作業,不要讓作業成為中等生和后進生的負擔,亦可以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完成“自主作業”。比如,對學習吃力的學生,應設計以基礎知識為主、適當增加與所學內容重點難點相關的作業,教師要精細批改,分層輔導。對學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在讀書過程中做批注、寫感悟,提高其閱讀能力;在預習中搜集字詞的出處等,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總之,作業設計只有符合“雙減”中“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的要求,做到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加強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合理控制作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感受學科與生活的聯系,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作業帶來的成功與快樂,促進他們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晶,盧姣燕.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研究[J].讀與寫上旬,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6):3.
[2]徐鵬.基于語文學科大概念的教學轉化.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0(03):4-10.
[3]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95-114(3).
[4]劉飛,李恩瑞.語文統編教材大單元教學設計框架構建及其運用[J].基礎教育課程,2020(23):40-51.
[5]張宇.淺談小學語文單元教學設計[J].課外語文,2022(06):77-79.
[6]閆秀萍.小學語文主題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1(34):196.
[7]楊小華.小學語文主題式單元整體設計與教學[J].新教育,2020(1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