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區廊下鎮人民政府 金山區財政局
摘要:上海市廊下鎮以產業發展為探索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路徑,通過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促進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為農業強國破題提供了廊下實踐思路。
關鍵詞:都市農業 現代農業 實踐探索
近年來,上海市廊下鎮以產業發展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路徑,通過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發展,夯實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內涵,從而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全面提升。
(一)科技引領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科技現代化,廊下鎮通過建立科技體系和搭建科研平臺來做強產業。建體系:探索形成產學研用體系,搭建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生產主體形成產學研用體系,緊密聯系上海交通大學、市農科院、基因中心等科研院所,牽線科研單位與農業主體簽訂合作協議,聚焦種源農業、主導產業、問題需求等重難點開展農業科技攻關。每年舉辦成果路演活動,擴大科研成果的影響面。搭平臺:轄區內有11家科研平臺,先后成立了食用菌產業研究院,番茄、枇杷、草莓研發中心,為科研場所把田間地頭變成第二實驗室,為農業基地注入科技動力,依托科研院所強大的科研力量導入農業生產主體,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生產企業應用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升級,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強產業:菌業是廊下屬地特色產業,種植歷史悠久,科技力量實現從傳統農業—產業融合—蘑菇小鎮的階梯式升級,并為產業提升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保障,廊下是上海市農科院和金山區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的核心區域,科技助力產業升級,結下了碩果,積極開展食用菌的新品種培育,正在努力打破了進口種源的技術壁壘,已有3項專利菌種,圍繞生產遇到的難題開展技術攻關,10余項部省級科研成果,草腐菌培養料原料配方調整,由原來的麥秸稈更換成稻秸稈,更符合當地農業實際,在雙孢蘑菇生產上原來的二次發酵更新為全球領先的三次發酵技術,并配套培養料場,把培養料作為產品銷售給菇農,為產業開辟了新的賽道。
(二)生態強基筑牢現代農業屏障
廊下鎮基于產業現狀,以問題導向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二次利用到生產上,統籌種、養殖(植)業實現種養循環模式,兩條生態鏈路實現0廢產生,最大程度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一是“豬—沼—菜”循環生態模式,以養殖基地為中心,向外輻射種植田塊實現種養循環,配套糞污資源化處理設備建設沼氣工程,產生的沼氣供基地生產和生活使用,多余的部分作為能源輸送到溫室大棚替代天然氣用于溫控等消耗,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用于種植業,這一模式充分銜接種養殖業,解決了畜禽糞污污染的問題,糞污處理后變成有機肥使用為周邊農戶減肥降本。二是“原料—產品—廢棄物—再生原料”的食用菌生產生物循環產業鏈,食用菌產業為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原料是秸稈、畜禽糞污等廢棄物,制作食用菌生產的培養料,出菇結束后菇渣做有機肥用于農作物生產,形成生產閉環不產生廢棄物。
(三)數字賦能激活產業振興動能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農業領域缺乏基礎數據積累,數字技術滲透不強。廊下鎮以數字農業為突破,依托數字化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推動生產經營管理數字化。引進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開展數字化應用技術研發,希望實現設施農業環控系統等數字化應用技術的國產化。扶持農業基地開展數字化轉型,制定了8家農業基地完成數字化塑形的目標,探索在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開展數字化場景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松林定制了企業管理的大數據平臺,在養殖環控、喂養、廢棄物利用可實現數字化監控和遠程操控,同步完成生產數據收集和分析。叮咚、金塘等企業智能化的灌溉系統和施肥裝置可以根據作物需求進行精確供給,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降低了資源浪費。
(一)科技助推產業發展,加快農民增收致富
廊下探索形成了產業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模式,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做強龍頭企業帶動農戶一起致富,龍頭企業通過統一原料、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幫助合作社和農戶轉型升級工廠化種植,共同壯大產業。通過集體經濟投資食用菌項目,將集體資金轉為資產,達到產業投資的目的,實現“造血”功能,兩個農村幫扶項目投產后將年繳納1800萬左右租金,反哺經濟薄弱村,鎮集體資產投入的項目將以6%的回報率形成租金作為收益壯大集體資產。
(二)生態為農業提質增效,促進產業融合聯動發展
養殖基地每年出欄豬8萬頭左右,2022年產出糞污6噸,沼氣工程處理后可年產沼液6.3噸,沼氣223萬立方,可發電 172萬度,沼液還田9000畝左右,可實現減肥30%,降低生產成本不少于200元/畝。全鎮食用菌生產可消耗12萬噸水稻秸稈和6萬噸畜禽糞便,產出8萬噸培養料,又可產生10萬噸菇渣成為上好的有機肥,滿足當地36個蔬菜園藝場和12家林果生產基地的有機肥需求,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并形成閉環。生態文明建設是軟實力,提升生態背后的產業附加值,樹立良好農村風貌,為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創造條件。
(三)數字農業轉型初現成效
擴大農業產業朋友圈,推動現代服務業、制造業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稷青科技研發了設施農業領域最先進的AIPaaS農業大腦,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并在全國范圍不同區域開展系統應用和完善,實現了生產環節數據化管控,通過不斷積累的生產種植數據、環境數據,依托專家經驗進行數據建模,逐步實現智能化管理。建成農業智慧工廠6個,采用農業大數據技術,通過電腦對灌溉、施肥、溫度、濕度進行自動調節和控制,根據土壤的吸水能力、作物種類、作物生長階段和氣候條件等定時、定量、定位對農作物供水,不僅節水省力,而且大幅提高了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
(一)高位系統規劃,推動片區化發展
對標發達國家和農業領先國家標準,按照高質量、高標準、高品質開展農業農村系統規劃,重點產業布局和相關配套同步落圖,采用“設施農用地+建設用地+永久基本農田+林地+一般耕地”五地聯動的組合模式爭取和解決用地問題,從農業農村功能定位出發考慮配套,包括生產、服務、文旅、公共設施等方面全方位配套,在用地、政策上全面考慮。開展片區化優先發展,點位與點位聯動,基于產業優勢拔高,把優勢做強。
(二)聚焦重點產業,定向精準化投入
對于重點產業聚焦資金、資源、品牌精準發力,統一品種、品牌建立聯合體,尋求主體合作抱團發展,按照運營、生產各方面排序分工,大帶小,強帶弱。選擇優質主體,培育龍頭企業,探索龍頭帶動中小農戶共同做大規模體量做優品質,提供優質農業產品,包括農產品、農業農村服務等,探索形成可復制的發展經驗和模式。
(三)圍繞人才培育,共建多元化機制
針對農業生產經驗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開展校內定向培養,抓好龍頭企業和產業帶頭人這些關鍵少數,通過龍頭企業、農業公司、合作社、農戶按照利益聯結機制逐級開展人才培育。加強農業農村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盤活閑置宅基地出租打造成宿舍,農業部門與人社部門聯合研究農業人才的配套政策,解決人才戶口、居住、孩子上學、用工補貼等問題,從源頭解決讓農業人才留得下來。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