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物理家庭創新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課堂實驗的局限性,為學生理解并創新實驗奠定基礎。遵循實驗基礎原理,從生活化的角度開展和應用實驗項目,對于學生認識自然、理解科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家庭創新實驗;STEAM理念
作者簡介:吳曉勛(1981—),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
STEAM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STEAM理念,旨在打破物理學科壁壘,讓學生對學科進行綜合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拓展能力。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將物理實驗家庭化成為物理課程教學的必然要求。初中物理的大多數實驗屬于驗證性的實驗,所以教師應積極開展必要的創新實驗,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針對物理家庭創新實驗提出問題引領、學科整合和項目學習的方法,能夠實現優化思維品質、拓展認知空間和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
一、問題引領,優化思維品質
問題引領式教學法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推進實驗過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教師應當結合課程進度和學生的實際操作過程設計問題,讓學生在體驗中進行自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將物理知識以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體現體驗性,引導自主探究
物理家庭創新實驗應該以家庭常用材料為基礎。在實際的生活中開展物理實驗研究,能夠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內涵,獲得生活體驗。
例如,學生通過學習“壓強”一課,需要理解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筆者班上的一些學生雖然能理解F(壓力)=p(壓強)×S(受力面積)中的正比和反比關系,但對壓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認知仍然比較模糊。對此,筆者要求學生回家后找出一根削好的較短的鉛筆,將鉛筆的頭部對著食指,將鉛筆的尾部對著拇指,兩根手指同時用力,感受手指受到的壓力。在下一節課上,學生說他們覺得食指的不適感比拇指的不適感強,如果繼續用力,食指可能會被戳傷。通過實驗,學生進一步理解了F、p和S之間的關系。之后,筆者問道:“大家知道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實例嗎?”學生舉出將螺絲釘進墻內、用菜刀切菜等實例。之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能很快知道,長輩常說刀鈍了需要磨刀,就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將課本上的物理實驗轉化成學生自主進行的家庭物理創新實驗,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可以幫助學生直觀體會到物理對于生活的實際意義和用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二)體現綜合性,強化學以致用
物理實驗的目的是做到學以致用。借助生活化的物理實驗,能讓學生明白物理知識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1]。物理知識的生活化應用,不應該是單純的知識講解,而應該是綜合性的實驗開展,借助問題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比如,在學完“光的折射”和“浮力”的內容后,學生需要使用家里的一個空碗,往碗里裝滿水,開展的第一個實驗是放入一根筷子或者一個勺子,同時要注意筷子或勺子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開展的第二個實驗是將一張廢紙撕成指甲蓋大小,放入水中,然后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在下一節課上,學生說在第一個實驗中,發現筷子、勺子出現了彎曲的視覺效果,在第二個實驗中,紙片一開始漂浮在水面上,靜置一段時間后開始下沉。之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認識到:浮力的存在使得紙片漂浮于水面,而紙片被水浸透后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沉;根據眼睛看到的紙片的位置用勺子打撈是無法打撈到紙片的,這是因為光的折射作用,紙片實際的位置和視覺上的位置不同。有的學生還在課后以上述實驗為契機,研究了紙片位置偏移的方向,經過多次嘗試后順利地打撈出了紙片。
開展綜合性、生活化的物理實驗,既滿足了學生的探索需求,打開了學生的新視野,也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知識,實際應用知識。
(三)體現藝術性,培養審美意識
有的人認為物理實驗缺乏美感,實際上,真實的物理實驗不僅僅是科學的,也具有藝術色彩。所以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實驗內容和過程,融入美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例如,通過學習“光的色散”一課,學生知道了夏季雷雨后如果出現太陽,有時會形成一道七色彩虹,這是因為此時天空中還未落下的水滴形成了一個個三棱鏡,將太陽光進行了分解。筆者便問學生:“在實驗室中,可以借助專業的三棱鏡分解出七彩的陽光。那么在家里應該如何開展該實驗?”學生想到必須要保證天氣晴朗,陽光充足,為了呈現分解出的陽光,可以使用幕布。筆者繼續提問:“如果直接使陽光通過三棱鏡,呈現出的陽光看起來是比較分散的,那么可以怎么處理呢?”有的學生提出凸透鏡有聚光作用,可以在三棱鏡前面放置凸透鏡。可見,采用問題引領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三棱鏡和凸透鏡。當在實驗中看到最終呈現出的七彩陽光時,學生會深刻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奧秘,也會愿意繼續探索美麗的自然界。
物理具有獨特的美。當學習不再只有單純的實驗而變成以美為基調的探索時,學生才能真正感悟物理學科的意義。
二、學科整合,拓展認知空間
為了合理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采用學科整合的方式開展物理實驗教學活動,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奠定實驗理論基礎,開發富有特色的物理家庭創新實驗課程,這樣既體現了實驗課程的生活性,也能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2]。
(一)整合實驗素材,尋求整體思路
物理實驗的探索需要借助不同的學科,整合實驗素材,不斷豐富理論知識,改變傳統的實驗思維,從整體的角度分析實驗現象、原理,從而達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水果電池實驗中,學生需要將兩個金屬片(它們要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和水果(呈酸性)相連,以點亮一盞小的LED燈,并根據實驗內容分析原理。這個實驗是物理發電的過程,也是化學置換反應的過程,所以在原理分析中,不能單純地以物理學科的電路原理為基礎。如有的學生指出,兩種不同的金屬中必然有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該金屬置換出了水果中的氫離子,使得整個電路產生了正電荷,電荷進行了移動,從而讓LED燈發光。
學科整合后的物理家庭創新實驗,需要尋求整體思路,進行實驗現象分析,這也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實驗思維要求。
(二)整合實驗形式,調動內驅力
物理實驗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科整合后的物理實驗更具獨特的色彩。采用多種家庭化的物理實驗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進行積極探索,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
例如,在學生學完“功和機械能”和“簡單機械”的章節內容后,筆者引入實驗內容:“想必大家小時候都玩過蹺蹺板,通過這兩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蹺蹺板兩側的臂長相同,是等臂杠桿。理論上來說,體重相同的兩名學生同時坐上蹺蹺板,蹺蹺板應該會一直保持水平的狀態,但為什么蹺蹺板在實際中會不平衡呢?”筆者讓學生先在課下進行實驗,然后在下一節課上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內容進行模擬仿真,假設蹺蹺板是不受外力且保持平衡的,將蹺蹺板的每一側及坐在上面的學生作為整體(設左側為A部分,右側為B部分),并進行動畫演示,讓學生明白:在保持蹺蹺板臂長相同的條件下,兩名學生的體重多多少少都會存在差異,這會導致力矩不平衡;兩名學生坐上蹺蹺板的過程會發生動能和勢能之間的間接轉化,導致初始動能不同;在兩名學生保持靜止狀態的條件下,蹺蹺板也會因為重力勢能的微差而受力不平衡。
進行物理家庭創新實驗研究,可以整合實際和虛擬實驗兩種形式,將抽象復雜的物理受力分析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動作講解,帶給學生豐富的視覺體驗。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了實驗原理,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仿真知識的興趣。
(三)整合實驗內容,豐富知識結構
絕大部分物理實驗是學生可以直接操作的。而學科整合后的物理實驗內容,不僅豐富了實驗內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生活常識,豐富知識結構。
例如,筆者班上的很多學生都在家里看過父母做面食。他們通常會先將酵母和水加入面粉中揉搓,將面團揉搓片刻后放置于盆中,并蓋上一塊濕布,以防止面團表面變干。過了一段時間后,面團會變得柔軟,也能很輕松地揉搓。對于這一現象,筆者告訴學生:“這是因為酵母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使得面團中形成氣孔,并且產生的水也改變了面團的內部結構。”同時,筆者鼓勵學生回家后試著用上述方法進行揉搓面團的實驗。
豐富物理家庭創新實驗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積累其他知識,也有利于學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項目學習,完成知識建構
項目學習是一種比較新穎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制作相關作品,完成知識的建構。在物理家庭創新實驗學習中借助項目學習理念和方法,可以激發學生比拼的欲望,促使學生快速完成相關實驗任務。
(一)創設情境,設計真實任務
基于情境創設的項目學習,需要通過恰當的情境提出問題,設計真實任務,活躍實驗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完“密度與社會生活”一課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任務,并創設了相應的情境:“大家知道密度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請你們找出家里的某件飾品,策劃一個實驗方案,計算出該飾品的密度。”在開展任務前,學生要知道為了求密度,需要測出飾品的質量和體積,再借助ρ=m/V計算得到飾品的密度。為了測量飾品的質量和體積,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借助小區小賣鋪里的電子秤,運用m=G/g計算得到飾品的質量,再將飾品放置于裝有水的標有刻度的透明杯子中,觀察水面上升的高度,算出飾品的體積。在得到飾品的密度后,有的學生還將計算的結果和飾品標簽上注明的密度進行了比較,以辨別飾品的真偽。
通過真實任務進行物理家庭創新實驗,能夠讓學生在開展任務的過程中理解物理知識,進行動手操作,激發創新思維。
(二)立體感知,制作實用物品
利用物理知識制作實用物品,可以形成對所學內容的立體感知,也體現了物理學科的實用性。學生在生活中實際運用物理知識,才能真正體會到物理對于生活的意義。開展基于物品制作的項目學習,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生學完“聲現象”一章后,筆者要求學生制作一部土電話。學生需要明確土電話的原理,制作土電話時,在兩個紙杯底部均用小刀戳一個很小的洞,將一根較長的棉線穿過紙杯底部的洞,綁在小木棍上,注意使小木棍的長度小于紙杯底面的直徑。在使用土電話時,學生可以將其中一個紙杯放在自己家,將另一個紙杯通過窗戶投給鄰居,關上窗戶。這時,學生雖然無法隔著窗戶清楚聽到鄰居的聲音,但可以通過土電話聽到。有的學生做完實驗后帶著“用一根棉線便可以傳播聲音,那么可以將上述實驗中的紙杯換成塑料瓶或塑料袋嗎?”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通過物理家庭創新實驗制作實用物品,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動態管理,提升核心素養
物理實驗課程的學習應該進行動態管理、階段性的總結,從而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明確實踐的必要性,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實驗課程的教學。
例如,在學生學習“功和機械能”一章時,筆者引入實驗內容:“騎自行車是我們的化學能轉化為自行車的機械能的過程,要想讓自行車行駛得比較快,就需要我們提供足夠的化學能,同時也需要減小自行車所受的阻力。那么自行車所受的阻力有哪些?”學生認為有地面的摩擦力、空氣阻力、自行車內部的阻力。學生在課下進行實驗后,也會發現之所以在騎自行車下坡時感覺自行車的速度越來越快,是因為人和自行車的重力勢能轉化為了自行車的動能。這樣,筆者既幫助學生復習了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識,學習了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知識,也進行了實驗知識的動態管理,提升了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項目學習中的動態管理意義在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涵,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并且拓展教學時空。
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家庭創新實驗,實現物理知識的生活化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中心,以家庭材料為基礎,開發新穎的實驗課程,為每個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為他們思維的創新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能提升物理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旭,劉立華.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中學物理教學實踐探究[J].智力,2021(35):139-141.
[2]郝坤. 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