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可用于社會發展,在教育活動中也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是培養幼兒科學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的基本路徑。文章簡述自然資源的獨特教育價值,立足幼兒年齡特點及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從探究興趣、實踐活動、科學現象、自然元素、科學問題等視角出發,提出幾點教育建議,以期進一步提高科學活動的教育質量,促進幼兒科學素養的穩步提升。
【關鍵詞】自然資源;科學探索活動;構建策略
作者簡介:鄒微娜(1981—),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龍潭實驗幼兒園。
陳鶴琴曾言:“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自然資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將其運用在幼兒教育中,會取得別樣的教育成效。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春季盛開的鮮花、夏季蔥郁的大樹、秋季凋謝的樹葉、冬季飄零的雪花無不向幼兒展示著自然科學的奧秘。風雷雨雪、蟲鳴鳥啼都是可應用的教育素材,教師應加強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讓幼兒進一步感知自然科學的魅力,強化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一、自然資源在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中的教育價值
近些年來,自然資源在幼兒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回歸自然”教育理念的提出,讓“擁抱自然、探究自然”成為幼兒教育的發展新趨勢。科學活動是幼兒了解世界、感知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將自然資源融入其中,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激活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
加強自然資源的運用,能讓幼兒主動走到戶外環境中,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接觸,加深對自然科學的理解與認知,感受自然環境的獨特魅力。幼兒的生活、學習、社會經驗有限,面對自然環境具有較強的求知欲與探索欲。在好奇心的帶動下,幼兒會主動探索自然,在觀察現象、探討問題、總結經驗的過程中實現科學素養的發展。
(二)強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特征,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主動接近大自然,在親身經歷與實踐體驗中感知自然環境、觀察自然現象,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隨之提升,持續保持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探索與挖掘興趣。教師應在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中運用自然資源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讓幼兒掌握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善于動腦、深度探索的精神,為其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1]。
(三)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儲備
幼兒具有好玩、好動的特點,實踐活動與游戲活動是發展幼兒能力的關鍵途徑。自然資源取之于自然環境,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幼兒會主動地觀察并選擇自己需要的素材。隨著科學探究活動的不斷深入,幼兒掌握的自然知識會愈發豐富,他們能夠自主感知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科學素養。
二、基于自然資源的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實施路徑
自然資源是最好的教具。幼兒對自然環境具有極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會主動積極地了解自然、感知自然[2]。教師要利用好幼兒這一特性,開展趣味性科學探究活動,將自然資源的教育優勢發揮到最大。
(一)關注幼兒興趣,開展科學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高漲的活動興趣是課程質量的基本保障。由于年齡小且對自然環境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幼兒常常會詢問教師稀奇古怪的問題。針對幼兒的提問,教師應保持尊重的態度,將幼兒的興趣及想法放在首位,迎合幼兒的心理需求,開展趣味性科學活動。
在科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先帶領幼兒感知自然、探索自然,讓幼兒說說自己對大自然的新發現,并根據其提出的問題及觀察到的現象設計科學探究活動。幼兒在感知自然、接觸自然的過程中,發現了較多具有趣味性的自然現象,比如:含羞草的葉子一碰就“害羞”地縮起來了;有些植物葉子的形狀像一顆顆小愛心;草地里的蟋蟀和樹上的知了在進行“二重奏”;柳樹在春天會產出許多“棉花(柳絮)”;石頭下面住著昆蟲一家……這些自然現象都是課程活動中可利用的資源。
在幼兒自主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元素,根據其發現及觀察到的現象設計具有趣味性的科學探究活動,立足幼兒興趣,點燃幼兒的探究欲望,為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二)設計實踐活動,感知自然科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驗證猜想的唯一途徑。教師應為幼兒設計實踐性科學探究活動,以種植、飼養活動為主,利用班級空間或園所的空余場地為幼兒創造開展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幼兒在親身經歷與實際體驗中進一步提高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認知,激發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探索興趣,鼓勵其從多視角觀察和看待事物,使其在學習中獲取更為豐富的科學經驗。
教師可選擇種植活動作為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如利用花盆種植香菜、生菜、草莓、大蔥;利用花瓶、塑料瓶種植蒜苗、綠蘿等植物。教師要引導幼兒定期播種、澆水、松土,讓幼兒觀察植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并記錄下植物不同階段的生長變化,在實踐中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獲取更多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與經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園所中的空余場地開展長期性的勞動教育,讓幼兒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愛上自然。
在種植區活動中,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幼兒親自參與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在親力親為中感受自然生物的生長規律。活動初期,教師要帶領幼兒澆水、松土,調整土地狀態,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向幼兒講解不同植物的生長周期及特性,豐富幼兒對大自然的認識;選擇氣溫適宜的天氣帶領幼兒在戶外植苗……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凸顯出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和多樣化的實踐機會,拉近幼兒與自然間的距離,讓其感知自然科學的魅力。
種植活動是長期性的活動,在幼兒種植的過程中,教師可基于主項目延伸出多個子項目,為幼兒提供更多科學探索的契機,如觀察植物葉片上的“洞洞”,了解昆蟲啃食綠葉的原理;記錄蜻蜓、蟬等昆蟲的出現時間,了解自然界的“生物鐘”;觀察雜草的成長方式,了解“草是怎么長出來的”;觀察喇叭花盛開與凋零的時間……此類活動都源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教師要基于對自然資源的觀察與開發,設計探究性科學活動,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科學探索氛圍。
(三)記錄科學現象,對比觀察分析
記錄、觀察、分析是強化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學會對比現象、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不僅能突出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還能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在開展科學探索活動時,教師要加強對記錄活動的重視,指導幼兒記錄科學現象,在對比與分析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進一步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質量。
以大班科學活動“爬山虎長大了”為例,本次科學活動中,幼兒要觀察爬山虎的生長變化過程,嘗試用數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制作爬山虎生長過程的示意圖。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出示了爬山虎幼苗的圖片、視頻,讓幼兒描述幼苗的外形、特點,鼓勵幼兒使用多種記錄方式繪制爬山虎的生長過程。
這種教學模式以記錄為主,幼兒會在記錄植物的過程中不斷感知和總結大自然的生長規律,在對比分析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總之,教師要深度開發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及科學知識的魅力,使幼兒真正地回歸大自然。
(四)借助自然元素,設計科學活動
自然資源不單包含花草樹木、魚鳥爬蟲,風雷雨雪也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3]。在基于自然資源設計課程活動時,教師要借助自然元素設計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獲取豐富的自然知識。
時值秋季,落葉繽紛,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幼兒觀察到樹上的葉子紛紛掉在了地上,在空中飄零的樹葉像一架架小飛機。部分幼兒興致高昂,提出了“紙飛機大賽”的想法。很多幼兒響應這一想法,折了紙飛機,興奮地拿到戶外開展游戲。
教師基于幼兒的游戲活動提出了如下問題:“紙飛機是怎么飛起來的呢?和落葉的原理一樣嗎?怎么能讓紙飛機飛得更遠?和風有關系嗎?”這些問題引發了幼兒的思考。最終,幼兒在游戲活動與教師的趣味講解中,了解到風速、空氣阻力、壓強、風向等多方面的科學知識,將其與落葉軌跡相關聯,加強了對自然現象的了解。
教師要把握好教育契機,基于幼兒的興趣,為游戲活動提供科學化、專業化的支持,將游戲活動、自然資源、科學探索活動融合起來,打造別樣的科學探究活動,加深幼兒對科學知識的了解。
(五)提出科學問題,驗證活動想法
良好科學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幼兒儲備豐富的科學知識,還需要幼兒學會質疑現象、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帶動下展開深度探討,在驗證中學習科學知識,從而實現能力的提升[4]。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圍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設計科學活動,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驗證與猜想,使幼兒通過科學探索活動獲得科學知識,樹立科學探索精神。
在閱讀完繪本故事《水公主》后,幼兒意識到水資源的珍貴,節約用水意識得到增強。在觀察到幼兒的改變后,教師設計了全新的科學探索活動,提出新的假設與疑問,讓幼兒通過實驗與查閱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
比如,教師提出科學問題:“水資源潛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猜一猜水資源都藏在哪里了?是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的?”教師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查找問題的答案,讓幼兒了解到水龍頭里流動的水、天上白色的云朵、窗臺上凝結的水滴、雨、雪……這些都是水的表現形式。
教師提出問題和假設,引導幼兒觀察生活與自然,在問題的驅使下,幼兒能夠逐步學會查閱資料,探索自然現象,獲取知識,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
(六)融入節氣知識,增強科學素養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精髓,隨著時代的演變及社會的發展,二十四節氣歌代代相傳[5]。二十四節氣與自然活動息息相關,為我國農耕文化提供了鮮明的工作方向。教師可以以節氣知識為依托,借助節氣獨有的現象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探索活動,進一步發揮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民間流傳著“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的說法,指明該節氣“雷鳴,昆蟲蘇醒”的特點。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可帶領幼兒來到自然環境中,引導其觀察土地里、角落中、石頭下的昆蟲,感受節氣知識的魅力,走進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成長。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也代表夏天的開始,被人們稱為“春盡日”。該節氣來臨后,雨水量會逐漸增多且氣溫回暖。教師可帶領幼兒制作節氣日歷,記錄近期的氣溫變化及降水量,通過數值的變化讓幼兒感知自然環境的變化,了解節氣在生活生產中的實際應用。
秋分又被稱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是豐收的時節,教師可開展實踐類活動,帶領幼兒來到郊區,觀看金色的麥浪與豐收的場景,讓幼兒清晰地感受到秋天的氣息,同時獲得勞動教育。
總之,在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時,教師要深度挖掘自然資源中蘊含的教育元素,選擇合適的教育形式與教學契機,依托節氣知識設計科學探索活動,進一步增強幼兒的科學素養。
結語
自然資源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拉近幼兒與大自然距離的關鍵要素,教師要加強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將其與科學探索活動巧妙融合,開展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點燃幼兒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其了解更多自然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形成科學素養,為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參考文獻】
[1]賈妍君.挖掘身邊資源 豐富幼兒科學活動[J].新智慧,2021(23):75-76.
[2]何慧.基于自然資源,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以大班“菇的秘密”活動為例[J].幸福家庭,2021(12):151-152.
[3]周姣.利用園內自然資源開展幼兒科學探究活動[J].幸福家庭,2021(6):135-136.
[4]姜蘊琪.幼兒科學活動中開發和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165-166.
[5]朱怡悅.利用社區自然資源 開展幼兒科學探究活動[J].好家長,2020(2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