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碩峰
摘要: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課程教學尤為重要,對擴大課程思政的影響力、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生態學理論視角審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引發的課程生態失衡現象及其成因,從轉變觀念、重構內容、頂層設計和提高教師能力等方面對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有機融合進行探討,以建立解決大學英語課程生態失衡的運行機制,促進大學英語課程重新達到生態平衡,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生態學;生態平衡;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4-011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山西省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專項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生態重構研究”(項目編號:SXSKLY2022SX0090)、2021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基于CBI理念的大學英語主題式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2021921)的研究成果
自2014年課程思政理念首次被提出以來,教育部先后出臺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本科教學全過程,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定位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說明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大學英語作為大學外語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大多數本科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和核心通識課程,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積極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能擴大思政育人效應,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還能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應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議題,需要加強教師培訓和教材編寫。同時,學生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來,通過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綜合素質。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外語教育的主要課程和本科學生必修的核心通識課程,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并與大學英語課程已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技術支持等因素互動兼容,成為課程有機組成的一部分,推動整個課程生態和諧發展,一直是外語界學者和教師關注的焦點,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出發,探討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引發的課程生態失衡現象,以及課程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有機融合,使大學英語課程生態建立新的動態平衡。
生態學理論起源于西方,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首次提出“生態學”這一概念:有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1935年,英國的坦斯利提出“生態系統”的相關概念,從而使生態學研究進入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新階段[2]。此后,生態學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其研究對象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范疇向生物圈擴展,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也逐步增強。生態學的基本原理不僅被廣泛應用于自然學科,還擴展到包括語言學和教育學在內的多個人文學科。將生態學觀點運用到大學英語課程中,可以通過考察大學英語課程系統內部各要素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來研究各種教學現象及其成因,探討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的生長和變化規律[3]。
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和生態位是生態學理論中的三個核心概念。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生態系統可以理解為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等要素組成的整體,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系統[4]。依據生態學基本原理,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生態平衡可以理解為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平衡,使得教學系統能夠保持穩定的狀態。生態位是指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所占據的一種特定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生態位可以理解為各種要素在教學系統中所占據的特定位置,如教師的角色、學生的角色、教材的作用等。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部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使得生態系統能夠保持穩定的狀態。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的動態平衡,在生態系統的演替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調節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來實現[5]。每個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時空位置和狀況被稱為生態位,它決定了生物的形態和特有行為,包括重疊競爭、壓縮釋放等。如果一個要素能夠在教學系統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就說明它具有合適的動態生態位,可以與周圍環境達成和諧,從而維持系統的生態平衡[6]。引申至大學英語教學,只有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系統中教師、學生、教材、方法、技術等各個要素找到合適的生態位,在教學生態環境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整個大學英語課程才能協調發展,維持課程生態的動態平衡。新的要素要進入大學英語課程這一生態系統,自然也應發揮其功能,與課程的其他要素相互作用,找到彼此兼容的生態位,這樣才能使整個課程系統維持生態平衡,實現持續發展。
根據生態學的基本理論,課程思政理念進入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系統后,還需要與其他元素相互兼容,以保持動態平衡。在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的過程中,原有課程生態的構造、功能和要素發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影響這些要素在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和現狀,需要進行重構與整合。在整合過程中,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系統的各要素暫時未能在系統中找到其合適的生態位,整個課程系統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引發許多失調現象。
(1)課程思政理念與原有陳舊教學觀念沖突。《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目標是將價值引導融入知識轉移和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所有教師和課程都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7]。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長期以來更為注重語言知識的習得和語言技能的掌握,不重視甚至忽略學生價值觀和思想內涵的培養。部分英語教師認為思政教學是思政課程的任務,與大學英語課程無關,人為地割裂教書與育人的關系。這些固有的教學觀念為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生態體系制造了思想障礙。(2)課程思政教學需求與教材內容失調。《綱要》提出各門課程要深入梳理教學內容,結合課程特點,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8]。《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年版)》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在教材編寫環節充分挖掘思想和情感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9]。可見,教材是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保障,因為它承載了教學內容。然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存在課程思政元素缺乏、講好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的文章少、中西文化對比分析較少等問題[10]。教材思政元素明晰度不夠,內容零散,即教與學互動、實踐方案和語言技能培養缺乏內在邏輯上的有機整合,難以形成以育人目標為核心的協同效應,導致語言知識傳授、素質提升和價值觀塑造的融合難以實現[11]。這樣的教材顯然不能提供充足的教學素材支撐教師完成課程思政教學,難以滿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需求。(3)課程思政隱性融入要求與思政教學方式矛盾。《綱要》指出,思政理念要有機融入課程內容,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要在不知不覺中堅定學生的信仰和目標,強化學生的品格培育,提高學生的全面品質[12]。所以課程思政應不露痕跡、如鹽入水般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確價值觀的引領。目前,大學英語課程采取的思政教學方式比較生硬,要么是在原有的課程中另行增加思政教學內容,將課程思政教學與語言知識講授切分為兩個彼此獨立的模塊,要么淡化甚至忽視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講解,把課程思政當作思政課程,要么在課程中隨意、零散地植入思政元素,碎片化地實施課程思政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遠遠達不到課程思政隱性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潤物無聲提升學生思想內涵和品德修養的要求。(4)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不匹配。教師作為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者和推動者,是實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主力軍。研究表明,部分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尚不足以勝任課程思政教學的要求,相當一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目標和具體內容的認知還不夠完整,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具有主觀隨意性,思政教學設計比較單一,往往是從文化對比的視角展開。部分英語教師對教學評價中融入思政維度的考核不甚了解[13]。整體看來,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意識不強,思政教學能力不高,影響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要從根本上解決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系統引發的教學觀念、教材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能力等生態要素的失衡現象,就要對相關的失衡層面進行調整和修正,建立促進課程生態平衡的運行機制,使課程生態系統內的各要素找到合適的生態位,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理念與各教學要素的兼容互動,引導大學英語課程生態走向協調發展的平衡狀態。
1.轉變觀念,認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要消除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想障礙,一方面,教師要轉變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導的傳統教學觀念,強化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識。語言學理論認為,任何話語都有價值取向,都表達或隱含一定的價值準則[14]。教育的過程是師生通過語言互動交流的過程,因此包括大學英語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綜合素養,是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人文思想內涵豐富,具有天然的“課程思政基因”。語言、思想和文化的內涵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較于其他非語言課程,大學英語課程蘊含更加豐富的人文思想內涵,為思想的浸潤和價值觀的塑造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同時,大學英語課程包含大量英語國家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元素,擁有豐富的跨文化比較和反思資源,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
2.重構內容,豐富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元素
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其教學內容也應是開放的,不應僅僅局限于教材,凡是能達成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材料和內容,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針對大學英語教材思政元素相對匱乏、新一代教材的開發建設尚需時間的情況,深入挖掘現有教材,多方拓展課程資源,重構課程教學內容,是現階段大學英語課程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路徑。首先,教師要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梳理各單元的主題內容與語言知識和技能,系統提煉主要的思政主題元素,設定具體的課程思政目標,避免思政元素的隨意性和零散化。其次,教師要依據提煉的思政主題元素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刪補,重新整合,打破教材的單元編排,按照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教學。再次,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圍繞《綱要》強調的“政治認同、文化素養、家國情懷、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內容,多維度拓展高校英語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進行補充。
3.頂層設計,確保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自然融入
依據生態學理論的最適度原則,生態系統中生態因子的作用存在最小量、最大量和最適度三種狀態,而生物對生態因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過和不及都是有害的,只有達到最適度才能使生態因子作用達到質和量的統一[15]。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系統,要符合最適度原則。前文所提及的思政教學方式本質上違背了最適度原則,課程思政要素要么過度發揮作用,要么猶未達到最小作用量。要確保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生態,就要實現課程思政最適度的功能發揮,既不能將課程思政停留在表面,也不能隨意增加課程思政要素。系統漸進的頂層教學設計則是課程思政功能適度發揮、有效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生態的保證。首先,大學英語課程應通過全面的教學設計方案確保每冊教材都有相對突出的思政育人層次和整體的思政育人目標,每個教學單元要有一個明確的思政主題統領課文、視聽說內容與活動、練習設計、最后的產出性任務與項目[16],做到教學單元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顯性存在,而思政內容隱性存在于語言訓練任務之中。其次,大學英語課程在隱性的思政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為學生搭建情感支架,可在導入、詞語學習、主題剖析、內容理解、作業完成等教學環節中融入單元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習得詞匯、了解課文主題、完成語言產出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接受單元思政元素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內化。
4.加強學習,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
根據生態學的限制因子定律,當生態系統中某一生態因素缺乏時,或在低于臨界線時,就會起限制因子的作用,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教學生態系統的生態因子同樣適用于這一定律,并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不僅對約束因素具有調整能力,而且能夠主動地創造環境,積極地反饋調節,將約束因素轉化為非約束因素[17]。而要使大學英語課程生態消除失調現象,重新走向動態平衡,其限制因子便是教師課程思政的勝任力。正如《綱要》中所指出的,要全面加強課程思想政治建設,教師至關重要[18]。只有教師具有過硬的課程思政勝任力,才能合理整合教材內容,科學構建思政教學框架,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因此,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閱讀與課程思政有關的書籍和論文,參加課程思政的相關培訓,強化對課程思政目標和內容的認知。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參加與外語課程思政有關的講座和培訓,加入外語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不斷提升自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在高等教育強調立德樹人的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議題。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各級各類高校必修的核心通識課程,擁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內涵和課程思政元素,其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生態學的理論視角審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引發的課程生態失衡現象及其成因,有利于建立解決大學英語課程生態失衡現象的運行機制,實現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課程各要素的有機融合,促進大學英語課程達到生態平衡,持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7][8][12]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5月28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 7.html.訪問日期:2023年4月20日.
[2]戈峰.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6]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4][5]尚玉昌.生態學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0]張虹,李會欽,何曉燕.我國高校本科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調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1(01):65-75.
[11][16]劉正廣,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2020(09):21-29.
[13]潘海英,袁月.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中的問題分析與改進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21(03):53-62.
[14]黃國文.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J].中國外語,2020(09):21-29.
[15][17][18]關文信.西方教育生態學理論對課堂教學監控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11):1-4.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Zhao Shuofeng
(School of Liberal Education, Shanxi College of Technology, Shuozhou 036000, China)
Abstrac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university curriculum teach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nd implement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heor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causes of ecological imbalance cau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anging concepts, reconstructing content, top-level design, and improving teacher abiliti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o promote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to reach balance of nature again, to maintai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ecology; balance of nat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