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翅鵬
摘要:大別山地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大別山精神是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共產黨人重要精神譜系之一。大別山精神和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既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又能實現價值引領和立德樹人。教師要深挖素材,把大別山精神融入課程體系;搭建科研教學平臺,編寫校本教材;開展第二課堂,豐富課外生活;利用新媒體,拓寬大別山精神傳播渠道。
關鍵詞:大別山精神;大學英語;歸屬感;認同感;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4-0121-03
基金項目:皖西學院2022年校級質量工程重點項目(wxxy2022 115);皖西學院社科重點項目(WXSK202271);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WXXY2021124;WXXY2021137);校級科研平臺:紅色安徽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建設(2022AH0014)
大別山精神是2021年9月中宣部首批提出的46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一[1]。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大別山地區始終都是革命中心和前沿陣地,所孕育出的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和發揚大別山紅色文化和大別山精神,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文化和語言兩者相輔相成,語言是文化的組成,文化通過語言進行傳播。但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一直被視為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訓練和培養,紅色文化教育僅由思政課來承擔。事實上,英語教學具有鮮明的社會文化性和人文性,具有培養學生任職、社交和怡情能力的功能[2]。紅色教育與外語教學應該互為促進、互為補充,中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語課堂,能讓學生在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化的同時,守住中華文化之根,樹立文化自信。教師把大別山精神所包含的精神激勵、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功能引入高校課堂教學實踐,對把大學生培養成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
1.堅守信念,紅旗不倒
堅忍不拔的精神、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激勵大別山革命英雄奮勇向前,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強大武器。無論是“只要我不死,就要鬧革命”的臨終遺言,還是“砍頭只當風吹帽,甘灑熱血繪錦繡”的英勇就義的凜然正氣,無一不是革命先烈那一經點燃,就永不熄滅的理想和信念。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別山人民在黨的卓越領導下,堅守信念,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傳奇。這凝結著大別山軍民對黨忠誠、堅忍不拔的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2.胸懷全局,甘于奉獻
關鍵時刻沖鋒在前,為了革命顧全大局是大別山精神的鮮明寫照。紅二十五軍雖先后三次組建,但為了鞏固和繼續發展根據地,英勇奮斗,堅持游擊戰,粉碎了敵人“完全撲滅,永絕后患”的企圖[4]。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面對數倍于己的強敵毫不畏懼,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克敵制勝,實現了我軍戰略的偉大轉折。
3.團結奮進,樸誠為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結成魚水深情,凝結民心民力共同奮斗的大別山精神是革命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無論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墻上謄抄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還是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那座珍貴的“紅軍公田碑”,抑或是劉伯承和鄧小平親自草擬的《糧草通知》,無不體現了黨對人民的體恤和關懷。黨始終以人民的幸福和利益為出發點,心系群眾,與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
4.勇當先鋒,英勇善戰
時刻以大局為重,心系黨中央的安危,為配合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紅二十五軍勇當先鋒,牽制敵軍主力,雖不是最早出發,但最先到達陜北,被譽為“長征先鋒”。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皮定均帶領戰士敢打敢拼,勇擔重任,突破30萬敵軍的重重封鎖,成功實現了“中原突圍”。
大別山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5],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我們要傳承好紅色基因,弘揚好大別山精神,用大別山精神滋養初心,砥礪前行。
1.為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引領提供思想源泉
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學時多、受眾廣、影響大,在培養和塑造大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英語教師把大別山精神引入課程教學,能為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引領提供思想源泉,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格品質,實現培根鑄魂的育人目標。
2.為大學生培養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動力
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鮮血孕育的大別山精神,是紅色文化和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心劑”[6]。高校將大別山精神引入大學英語課程,能激發大學生學習動力,使大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堅定大學生的理想和信念,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大別山精神蘊含著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具有導向功能,傳承和弘揚大別山精神能使當代大學生堅守崇高的精神追求,增強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
3.推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大別山是一片紅色熱土,發生在這片土地的革命故事數不勝數,從“黃麻起義”“立夏節起義”“六霍起義”到紅一、紅四、紅二十五和紅二十八軍等紅軍主力組建,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信仰、革命品質與革命精神凝聚成大別山精神。高校把大別山精神承載的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和勇當先鋒的精神品質引入課堂,在大學生中講好紅色故事,使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的血脈,有利于全程、全員、全方位進行思政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1.深挖素材,把大別山精神融入課程體系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正式提出大別山精神,稱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大學英語教材涉及文化交流、科學教育、信息技術、道德情感、社會焦點等各方面內容,信息性、趣味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突出,注重人文素質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因此,把大別山精神融入新視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這是對教材育人功能的補充,能實現語言教學和地域文化教學的有機融合,增強大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引導大學生從知識學習真正轉變為價值認同,進而付諸行動[9]。
2.搭建科研教學平臺,編寫校本教材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思政課程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10]。地方高校不僅需要“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也要引領地方特色文化構建和精神文明建設”[11]。皖西學院是省屬地方應用型高校,學校因地制宜,結合校史校情和專業特色,探索將大別山精神滲透到課程育人的全過程,全力構建傳授知識、塑造價值和培養能力為一體的多元育人機制。近年來,學院在進行科研和教研立項時,都設立了關于大別山精神和皖西紅色文化的專項課題,占比也逐年增大。學院在校園網上開設了紅色皖西網站,為廣大師生提供學習和宣傳大別山精神的網絡平臺。此外,為了使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學院聯合六安市社科聯組織編寫校本教材《大別山革命人物故事英文讀本》,作為大學英語補充閱讀讀本。這不僅能傳承大別山精神和紅色文化,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還能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廣大青年學子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2]。
3.開展第二課堂,豐富課外生活
如果說第一課堂是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根據地,那么第二課堂則是素質拓展、能力提升的主戰場。皖西學院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學院以大別山精神為主題,開展紅色經典故事英語演講比賽,“深學深悟二十大,砥礪奮進譯華章”紅色經典翻譯大賽。這不僅是專題賽事,還是難得的語言能力訓練。在這樣的活動中,參賽選手不僅了解了大別山革命勇士和先烈們感天撼地的英勇事跡,還深刻領會了大別山精神的內涵。
學院還創建了“大別山精神和紅色文化育人創新創業黨建工作室”,利用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培養了一批學生骨干,并由他們帶頭進行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從2020年成立至今,已經孵化了20多個創業團隊項目,160余人次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為了使大別山精神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學院建立了“易班發展中心”,把大別山精神的學習拓展延伸到網絡平臺,組織以“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為主題的網絡思政文化節,建成了“大別山精神和皖西紅色文化育人線上展廳”,并把開展大別山精神和紅色文化宣講、紅色基地參觀,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4.利用新媒體,拓寬大別山精神傳播渠道
新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全新體驗,短視頻平臺、微信、微博等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為生活、學習和娛樂提供了便利。因此,學院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革命精神引入新媒體,占領新媒體宣傳陣地,并使之成為主流。在把大別山精神融入新媒體的過程中,學院采取了多種大學生喜歡的方式。比如,依托“皖西學院青年”微信公眾號、微博、QQ和抖音等網絡平臺進行紅色經典閱讀打卡活動,開展大別山紅色經典故事英語短視頻大賽、英語微電影制作等活動。全新的傳播方式不僅增加了大學生對大別山精神的親切感,還強化了大學生對大別山精神的認同,進而激發其強烈的愛國和報國熱情。
皖西學院作為應用型地方高校,作為育人的重要場所,要重視紅色文化傳承,充分發揚大別山精神,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建設者。大別山精神是一面鮮紅的旗幟,堅貞忠誠、犧牲奉獻、團結奮進、勇當先鋒是凝聚民心士氣、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大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把大別山精神引入高校英語課程,既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也是對大別山精神的發揚光大,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發揮大別山精神的價值引領和立德樹人作用,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布.新華網: 2021-09-29.
[2]鄒心勝.論外語教育的意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1,23(03):150-154+6.
[3]夏慧,張欽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別山精神的重要論述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1,16(01):15-20.
[4]中共南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紅軍征戰南陽[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219-223.
[5]12種革命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底色.人民網:2020-07-05.
[6]楊玲,余維祥.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別山精神的教育價值探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1):1-4.
[7]雨心.大別山精神[J].黨史博覽,2021(09):2+65.
[8]咸富蓮.將地域文化融入教學資源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2015,17(04):12-16.
[9]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09):17-22.
[10]李德貴.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學科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144-146.
[11]劉建平,周蓓,莫丹華.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打造高校思政課“金課”[J].中國高等教育,2021(12):25-27.
Zhang Chip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of Dabie Mountains area is profound, and the Dabie Mountains spirit is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our party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spiritual pedigrees of communist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spirit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red culture, which can not only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belonging and identity, but also achieve value guidance and moral cultivation. Teachers should dig deep into the materials and integrate the Dabie Mountains spirit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build a research and teaching platform, and write school-based textbooks; developing a second classroom to enrich extracurricular life; use new media to broaden the channel of Dabie Mountains spirit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DabieMountainsspirit;collegeEnglish; belongingsense;identity;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