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琪
摘要:科學源于生活,運用在生活中。小到家用電燈,大到大型機械的制造,這些都是來源于生活,可見生活與科學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科學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以教師要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探索科學、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無窮的價值,感受科學無盡的魅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到科學的探究中。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育實施 生活
科學源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的存在。小學科學基本都體現在生活當中,以探究生活常見現象的奧秘為主,為學生構建奇思妙想的科學世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來進行講解,講授科學原理,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形象化、直觀化,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根據原理來進行實踐、體驗、理解和創造,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不斷更新教學思路和方法,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一、在生活中探索科學,豐富學生的知識海洋
科學來自生活,生活到處都有科學的蹤跡。所以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的時候要結合實際生活來傳授科學知識,也可以為學生創造不同的情境來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科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科學的,從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去觀察生活、去經歷、去實踐、去發現、去思考生活中哪里存在著科學現象,這樣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能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做一個善于探索和發現的優秀少年。[1]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讓學生思考產生原因,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去戶外實踐,通過實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通過具體實例來解答學生的疑問。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科學教材中有“校園里的植物”這個章節,教師可以帶領著學生去校園里觀察植物。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從哪方面著手觀察植物,如:可以觀察不同樹木葉子的形狀或者葉子的經絡、顏色等;校園花壇中,都有哪些花,不同顏色的花都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等等。如果這個章節全靠教師口頭講解什么植物長什么樣子、有哪些特點、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知識僅僅只限于課本上和教師找的資料中。采用實踐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自主發現科學現象,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在生活中用科學,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習慣
學習科學的目的就是要在生活用應用,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輔,深入到實際生活中,把生活中的材料運用到課堂上,以此來設計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解決問題上,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升科學教學質量。[2]
例如,在學習《分類和回收利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利用廢棄的材料做手工,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設計各種各樣的主題,內容不限,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力,將廢棄物通過手工這種方法變為工藝品,比如易拉罐、廢紙片、塑料瓶蓋子、礦泉水瓶子等。學生可以將這些廢材料變廢為寶,做成小汽車、飛機、小房子等小物件,通過實踐可以提升學生對科學的認知,讓學生明白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用到生活中,明白生活與科學是密不可分的。
三、借助科學工具,探索新世界
課堂并不是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還要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學習。教師在科學的課堂中,也應該結合科學技術來進行授課,提高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促進知識的積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3]
在這個大千世界中不僅有人類和動物的存在,還有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那就是細胞和微生物,雖然我們看不到他們,但他們也確確實實存在任何地方。雖然人類無法用肉眼看清這些生物但我們可以利用顯微鏡來觀察這些細胞,在《顯微鏡下的生物世界》這堂課中就講到了顯微鏡的用法,微生物世界由幾部分組成的,怎么樣才能觀察到我們看不到的細胞等。教師可以在教室為學生演示怎樣使用顯微鏡,為他們講解顯微鏡的組成部分,最后要讓學生去觀察細胞的形態,對科學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對微生物世界有更深的了解。
四、結束語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實踐性課程、綜合性課程。這彰顯了小學科學學科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學教師要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有效融入教學過程,將生活中的科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教師要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出來的問題,敢于向教師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學習科學知識,體會科學的神奇之處。從生活的角度來看,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更能使學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貴,世界的美好,也能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獨立思考、認真學習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嬌.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C]//.對接京津——新的時代 基礎教育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2:1331-1334.
[2]梁福寶.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22(30):112-1.
[3]唐梓蘭.讓科學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長——小學科學教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2022(1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