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摘 要】當代小學語文課堂應該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對待傳統教育經驗,繼承和發揚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實踐規律的優秀教育思想。《家塾教學法》是我國第一部以教學法命名的語文教學著作,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與語言文字運用等方面闡述了許多具有實操性和應用性的方法,對小學語言文字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家塾教學法》 小學語文 語言文字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33-03
《家塾教學法》是明末清初教育家唐彪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唐彪總結了歷代教學法的精髓,結合個人實際教學經驗和實地教學考察研究,將讀寫基本功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創作出我國第一部以教學法命名的著作。作為一部中國傳統教學理論著作,雖然該書由于時代的局限而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不能完全否認其語文教學思想和方法對當代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不僅在于理解,而且還在于在理解基礎上的運用。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既關系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的交流,還關系到國家整體的文化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整個學習歷程的重要階段,關系到以后其他學段的學習成效,因此必須打好讀寫基礎。《家塾教學法》特別關注指導和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其中的許多教學經驗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識字、寫字與語言文字運用
識字與寫字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關鍵,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表現形式之一,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唐彪所倡導的識字與寫字方法,能為義務教育階段識字與寫字的學習目標提供借鑒。
識字是我國傳統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背誦、理解課文的前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打好基礎。唐彪認為:“凡書必令學生自己多讀,然后能背。茍字不能認,雖欲讀而不能;讀且未能,烏能背也?初入學半年,不令讀書,專令認字,尤為妙法。”[1]他認為學生背誦課文之前應該多讀,如果學生不認識字,文章就讀不熟,可能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厭書、畏書的心理。在識字方面,唐彪提出了兩種方法:第一,分情況識字。他認為:“凡相似而難辨者,宜拆開分別教之。……凡見易混淆之字,即當引其相似者證之。”[2]對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相似的漢字,低學段學生往往感到苦惱,所以教師應該設計不同情境幫助學生熟記。例如針對“木”和“本”這兩個字的辨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一棵大樹的圖片,向學生講解“木”字的意思是大樹,而“本”字原指大樹的根,并在圖片上指出樹的根部。將文字符號與形象直觀的圖片結合來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再遇見這兩個字時不容易出錯。對于易混淆的字,要對比著識記。例如學生容易混淆“辯”和“辨”這兩個字,尤其在這兩個字組詞為“分辯”和“分辨”的時候更是分不清。教師可以舉例說明在什么情況下用這兩個字,“辯”和“辨”只有中間部分不同,“辯”的意思是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其中間的言字旁與嘴巴有關,而“辨”的意思是分別、分析,其中間部分與眼睛有關。第二,覆認法。即用厚紙鉆個小孔覆蓋學過且難認的字上面或者把字單獨拿出來讓學生認,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溫習檢查的方法,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哪些字不認識,以便之后用心識記。除了以上兩種方法,唐彪還提出了一些認字建議。他認為學生訛讀不認識的字是一種情況,還有訛讀認識的字而不自知的情況,所以教師要認真聽學生讀課文,發現學生有讀錯的字則“急令其改之”。學生之間也要相互糾正,相互指點,并把訛讀的字用符號標記下來,以便下次注意。
寫字是我國傳統教育的基礎任務,是寫文章的前提條件。唐彪全面闡述了書法要領:一是握筆之法,即要注意各個手指在筆管上的位置。二是執筆之法,即掌中要空虛,學生可以握住一個雞蛋或者用小輕圓木、縫好的小布團跟著教師進行運筆練習。同時,還要注意手指的上下節用力程度不同,寫出的字的效果也不一樣。唐彪特別強調運腕運指法,要求學生要時時操練。三是大字小字一起練習。唐彪認為,只學習大字日后就不能寫好小字,只學習小字日后就不能寫好大字。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字樣,讓學生大字和小字一起臨摹,在寫字過程中還要注意書寫的筆順。由此可見,傳統寫字教育要求極其嚴格、指導細致入微,對當代寫字指導具有啟示意義。課程標準在低學段要求中多次提出“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等目標要求,書寫方式以鋼筆字為主,但學生字跡潦草、倒筆順等問題仍屢見不鮮,這就需要教師在低學段的語文課堂中重視學生的寫字指導與規范,在教師指導、學生練寫、檢查反饋等各個環節中都嚴格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夯實語言基礎,不能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忽視學生識字與寫字方面的學習效果。
二、閱讀與語言文字運用
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把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積累、理解語言文字的重要方式,更是鍛煉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實踐活動。如何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大問題。唐彪的《家塾教學法》中部分閱讀方法論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具有指導意義。
(一)復書法
做好教學反饋是一堂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為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指明方向的作用。以何種方式檢查學生的習得情況,唐彪提出了“復書法”,值得當代語文教學加以借鑒。唐彪曰:“凡經書文章,既解者,必宜令學生復解,始肯用心參究。不然,模糊錯誤居大半矣。蓋子弟少時,自欺者多,口云能解,實則不能,不令之復,烏知其實哉。”[3]唐彪認為學生大多存有惰性心理,這就需要教師發揮督促作用。教師要求學生口頭講述書中語句、旨意、做法等已學內容,一方面在激勵學生課上主動認真聽講方面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已知和未知,以便有針對性地輔導。同時,以“復書”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述能力,促使學生把積累的知識加以運用。學生由于缺乏語言實踐,往往難以準確表達內心的想法。語言文字的積累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在積累的基礎上再加以運用是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積累和運用二者缺一不可。當代小學語文教學應抓住機會適時結合語言實踐,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有利。
(二)吟誦法
吟誦是一種介于朗誦和唱歌之間的傳統讀書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唐彪強調“童子宜歌詩習禮”。吟誦一方面能夠把教材中靜態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聲音,讓學生在體會文本情志的基礎上表達自我的內心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能令學生融入古詩詞教學當中,對學生怡情、悅己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唐彪指出“童子宜學切音”。切音是古代的一種拼音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讀準生字,從而培養語感,這是朗讀教學的基礎。吟誦非常適合古詩詞教學,靈活性很強。學生可創造屬于自己的吟誦情調的途徑,從而較好地表達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受。小學生活潑好動,充滿童趣和童真,他們對文本的理解都有著自己的獨特感受,吟誦不失為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
(三)讀書貴于熟
積累是提高自身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基礎工作,學生可以通過多讀多背的方式積累知識。唐彪認為讀書最重要的是做到“極熟”,應該把熟讀和多讀加以區分。“極熟”不僅要達到背誦的程度,還要把文章的主旨意趣、行文技巧等理解透徹。他認為把文章讀得至熟至細,文章的氣機便能轉化為自身的氣機、句調并能為我所用,寫作文的時候積累的文料為我所驅使,達到文思泉涌、滔滔不絕的境界。唐彪在書中列舉了很多幫助學生讀書達到“極熟”的方法。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授學生讀書時,講書的速度要緩,能讓學生聽得句句分明、字字周到。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師更應該科學地設計一堂課的教學速度。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一要學會標記、圈點、評注的方法。落筆去標記、圈畫或評注是理解文字的過程,是積累的重要途徑。二要學會循環溫書。反復溫習課本并且讀的次數越多越好。溫書過程中還要標記溫書的次數。唐彪說:“溫過之書,宜作標記。不作標記,或多溫,或少溫,淆亂無稽,書之不熟,皆由于此。”[4]此外,反復溫習的同時最好做到反復深思,深思研究才能夠開通心竅,體悟得到精思妙理。
三、寫作與語言文字運用
寫作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活動,也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直接體現。《家塾教學法》在寫作活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用方法,實操性和應用性較強,這對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是文章要多做。“多做”包括不同題目的寫作和同一題目的反復練寫。唐彪說:“學人只喜多讀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讀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工夫,其益相去遠也。”[5]他主張寫作不是僅靠多讀書就能進步的,也不是靠寫一次兩次便能寫好的,最重要的是要靠自覺地多動筆練習。一方面不能因為艱難費力而懶于動筆,每日作文不要求寫多少篇,勤于動筆去練習就是進步的開始。另一方面不可因為自己寫得不佳而產生懈怠之心,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時常練習自然會有所提高。唐彪根據自身實踐經驗提出文章有的一日便能寫成,有的需要數日錘煉而成。如果一時所做的文章不好,不要毀棄它,等一段時間后拿出原來的題目再次修改和寫作就有可能寫成佳作。目前的語文課堂大部分為閱讀課,學生的寫作訓練時間相對較少。而學生想象力豐富,充滿童趣和童真,這些個性特點都是他們寫作的寶貴資源。教師應該及時在小學階段把握好時機加以訓練,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地設計學習任務以保證學生擁有多練筆的機會。
二是文章要多改。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和第三學段要求中明確提出學生要具備修改習作的能力。學生不能只會寫作文,還要學會修改作文。修改是一個反復推敲、潤色的過程,是提高作文質量的關鍵步驟。學生只有親自修改作文,才能真正意義上成為課堂的主人,保證寫作過程的完整性。唐彪提倡文章寫完之后要在修改環節上多下功夫,并且修改文章并不是一次就能改成的,而是要反復修改。這是因為“凡人作文,心思一時多不能遍到,過數月后,遺漏之義始能見及”[6]。所以想要把文章寫好,必須經過一個長期修改的過程,多次修改的過程就是反復思考的過程。同時,修改文章還要重視教師的指點作用。唐彪反對教師包辦學生修改文章的工作,強調教師應該調動學生主動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對學生所作之文的不足之處予以關鍵性的提示即可。學生收到教師的修改反饋之后,不能對反饋信息一看而過,而是要根據教師的意見認真思考如何能修改得更好。
《家塾教學法》中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許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著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與時俱進,是當代語文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對待傳統語文教學經驗,應該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加以借鑒和運用,讓語文課堂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唐彪.家塾教學法[M].趙伯英,萬恒德,選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7.
[2]同[1]18.
[3]同[1]28-29.
[4]同[1]21.
[5]同[1]97.
[6]張志公.張志公文集(4):傳統語文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155.